礪劍春秋!16+1=1

16+1=1.mp36:51

来自火大青春


如果我问,16+1等于多少?大家肯定会说,等于17啊!但在姚行中教授身上,我们读出了不一样的答案:16+1等于1。姚行中教授以16年的潜心钻研,加上一种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使火箭军某新型导弹武器的作战运用迈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我就和战友们共同分享姚教授执著追求锐意创新的故事。

砺剑春秋!16+1=1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炮兵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和导弹武器快速发展,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提出了某新型导弹作战样式的新构想。讨论具体方案时,全程参与学习的姚行中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这种作战样式的打击精度还不是十分准确,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导弹武器作战效能的充分发挥。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姚行中。他经常思考,能不能依托国家战略资源和全军作战体系,研发一套装备,建立一条链路,形成一套机制,让导弹的“眼睛”更加锐利呢?为了拉直心中的问号,姚教授大量搜集相关资料,决定从某一新兴领域入手,破解这个难题。2002年经充分调研,他上报了初步设想方案。为尽快促成方案落地,第二年他又带着团队共同研究的成果,准备申报研究课题。然而汇报不到10分钟,在场专家就叫停他的发言。专家组给出的理由是,这个问题太复杂,技术成熟度太低,国内很少有人涉足该领域,他不可能完成这一课题研究。

砺剑春秋!16+1=1

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的姚行中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越是没人研究,就越有研究的价值!”那些日子,姚教授白天备课上课,晚上挑灯夜战潜心钻研,短短半年时间,记下十几万字的研究笔记,绘制几百份数据表,构思出上百张效果图,在学术前沿地带锲而不舍寻找突破口。

熟悉的同志对他如此痴迷搞研究提出质疑,半开玩笑劝他趁早放弃,说这个项目根本没有官方支持,领着一帮子人陪着你瞎折腾个什么呀?但姚行中坚持认为,没立项不代表不重要,只能表明自己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还不能说服评审专家!他一边继续深化理论研究,一边组织团队去实地采集数据,经过900多天不间断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数据,为仿真论证方案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3年过后,已是第三次走上汇报席的姚行中,经过充分准备再次申报同一个课题。这次所有专家都聚精会神听他报告,并完全认可他设计的方案。当姚行中得知课题立项的消息时,他狠狠攥了一下双拳。因为他深知,课题立项不仅仅是一种肯定和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唯有保持百折不饶的韧劲和义无反顾的狠劲,始终如一朝着既定目标往前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才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砺剑春秋!16+1=1

从那以后,姚行中就把自己调整到冲锋的战斗姿态。他在实验室支起一张行军床,每年有100多个夜晚睡在这里,即使父亲偏瘫后的7年间也同样如此。父亲去世的那天深夜,姚行中直接从实验室赶到医院病房。十几年里,他翻阅数百册资料,带团队先后几十次深入部队调研,验证上千组数据,撰写各种实验材料计百万字。

有一种境界叫执著。经过16年刻苦攻关,姚行中主导的研究成果日趋成熟,目前已列入国家战略建设项目,广泛运用于装备试验和一线部队战备训练,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这,就是一位普通军校军人的不懈追求。在战略导弹部队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有许许多多姚行中这样的军校教员。他们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诸多未知的学术研究领域奋力开拓,托举起大国长剑一次次腾飞苍穹,推动着火箭军战略威慑和实战能力持续跃升。


文字:曾虎 播音:田松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