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请顾炎武编纂明史,为何他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做这个事情

康熙皇帝请顾炎武编纂明史,为何他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做这个事情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先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逼得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就在人们以为这天下从此就是李闯王的时候,李自成却在山海关大战中败给多尔衮。后来就是清军入关攻占北京。北京城墙上的闯王旗又变成了满清的黄龙旗,清王朝开始统治中国。

1645年,清王朝坐镇北京的第二年,多尔衮打算修撰《明史》,这也是他打算开辟思想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明史》编撰,一方面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能从思想上对明朝的遗老遗少进行统战,尤其对于明朝顽固的知识分子,此举可以让他们逐渐站队到清朝这一边。对于摇摇欲坠立国不久的大清国来说,除了用八旗铁骑镇压之外,这种怀柔政策更是重中之重。

当然,多尔衮的思想统一战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明史》的修撰只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紧迫和最重要的工作。为此他专门开设了明史馆,并进行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准备以大清王朝官方名义进行编撰,规格之高,组织之严,毫不逊色于一场大规模的阵地战。

首先是班子成员的选定。这方面不愁没有人选,当时清朝政府里的汉人很多,而且都忠心耿耿,政治上很可靠。于是多尔衮指派冯铨、洪承畴、范文程、李建奉等人为总编辑,又给他们配备了一些文学才俊,开始了《明史》的编撰工作。

康熙皇帝请顾炎武编纂明史,为何他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做这个事情

但这件事进展并不顺利,班子成员尚未开展工作,就被调离岗位,洪承畴去了江南,哪里的反清运动此起彼伏,多尔衮把他调过去当江南总督,推行招抚政策。其它人也被各种事情缠身,对编撰《明史》的热情不高。大家都是明朝故人,投降变节做了贰臣,现在编撰《明史》,颜面上觉得愧对故朝,无言以对,只好一拖再拖。

公元1671年(康熙十年),康熙皇帝又打算编撰《明史》,把这项文化工程继续做起来。他指派熊赐履主持这项工作。熊赐履是当时的理学大家,名望很高。但这个人对明代历史史料知之甚少,研究的也不多,自知这项工作自己一人很难独立完成。于是他就找到对明史研究最有权威的顾炎武,希望顾炎武能加入他的团队,一起完成康熙皇帝交代的工作。为了说服顾炎武,他还特地找了一家星级饭店,请顾炎武撮了一顿大餐,并且把顾炎武最喜欢的外甥徐乾学也叫来陪酒,想通过这种巧妙安排一举拿下顾炎武。

吃饭可以,喝酒也成,就是参与编撰《明史》不行。顾炎武立马放下酒杯喝叫起来:“果有此举,不为介子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意思我宁愿像屈原一样投江死去,也不会给满清政府工作。结果《明史》的编撰工作又停了下来。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康熙皇帝又打算再次编撰《明史》,这一次要比上一次隆重,这也是康熙亲政后要做的一件大事。为此他专门开了一次博学鸿词科,招揽人才,储备文人学士参加编撰《明史》,汇聚了三十几号人,有名的像李因笃、朱彝尊、毛奇龄、汪琬、陈维崧、史闰章等人。可是这么多人里,却没有一个挑大梁的人,大家想来想去,编撰《明史》这项文化工程,只有顾炎武有资格挑这个大梁。可是这个人脾气有点古怪,性子倔强,这该怎么办呢?

康熙皇帝请顾炎武编纂明史,为何他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做这个事情

这一次,他们又派了一个人叫叶方霭去做工作。这个叶先生是编撰组的成员,也是顾炎武的同乡,而且要比顾炎武大几岁,德高望重。让他出面,顾炎武应该能给个面子,参与这项工作。邀请的理由大家也想了很久,最终确定先让顾炎武出来应博学鸿词之试,然后再参加编撰《明史》工作。

准备妥当之后,叶方霭找到顾炎武说明来意,结果六十多岁的顾炎武并未给自己的老乡留情面,又是一番喝叫:“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脾气性格和上次一样倔,十头牛都拉不动。叶方霭一看一点脾气都没有,只能摇摇头走人。

顾炎武接二连三的拒绝清政府邀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件事情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顾炎武从小就开始研究明史,十几岁时就说“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认为学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为了今天。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对历史特别关注,尤其对明朝历史更为留心,不仅阅读了明十三朝的实录,而且看了近几十年的邸报,对明代朝野史实、兴旺更替、典章制度沿革等方面都做了很多了解。

23岁那年,也就是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顾炎武参加抗清复明的工作,在山东、山西、陕西、昆山、苏州等一带逃亡。后来清政府统治逐渐稳定,顾炎武游历各省,结交有识之士,开始专心读书写作。根据自己多年收集的资料,写成了《明季实录》、《三朝纪事阙文》、《圣安纪事》、《皇明修文备史》等书,对明代的河渠、赋役、屯田、农事、漕运等诸多领域做了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为自己独立完成《明史》的编著做了大量工作。

康熙皇帝请顾炎武编纂明史,为何他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做这个事情

结果,在康熙二年,湖州的一个大户叫庄廷鑨的人,家里有钱,因本人双目失明,却又想流芳百世,想到左丘明失明,因为编著了一部《左传》而流传至今,于是寻找机会也想编撰一部史书,让自己名垂千古。机缘巧合,他得到了一部已故宰相朱国桢所编的《明史》稿本,觉得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己双目失明,又没有太深厚的学问基础,这项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他有钱,招募了当时很多江南名士,一起来做这项工作。

参与这项工作的有两个人跟顾炎武认识,一个叫吴炎,一个叫潘柽杖,都是二十岁出头的文学青年,也是很有作为的史学家。为了这部《明史》,两个人下了很多功夫,花钱购买了明代各朝实录,收集了民间所藏的明代文集奏疏,下功夫进行整理。顾炎武看着青年才俊如此用心,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史录、奏章等一二千本借给他们。

谁知这件事情最后被人诬告,演变成了一个文字惨案,当时庄氏家人及刻书、卖书、雕工、印工、校阅等等很多人受到株连,被杀害的人多大七十二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数百人。吴炎和潘柽章二人也被株连杀害,顾炎武借给二人的奏章资料也被焚烧殆尽。顾炎武对此深感痛心,叹息人间失去了两位青年俊才,专门写了一首《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的诗:“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这件事也被金庸先生写进《鹿鼎记》的第一章里。

此事,对顾炎武打击很大,后来再也没有兴趣参与《明史》的编著工作。所以对清政府编撰《明史》一事表现出极大的抵触情绪。

康熙皇帝请顾炎武编纂明史,为何他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做这个事情

另外,顾炎武对自己的养母王氏特别尊重,一生都为自己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王氏本是顾炎武叔祖顾绍芾的儿媳,但尚未过门,顾绍芾的儿子顾同吉就夭折早逝。王氏得知后不但没退婚,反而一心嫁入顾家,当起了儿媳妇,对公公婆婆悉心照顾。为了医治好婆婆的疾病,她割下自己的手指头熬药,在昆山当地被传为佳话。王氏二十八岁时,抱养顾炎武,对他从小严格要求,督促学业,教他明事达理。在她五十一岁时,崇祯皇帝为她立了贞孝牌坊,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荣耀。

清军攻占南京后,王氏把顾炎武叫道身边说道:“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说完这句话,她就绝世七天七夜,溘然长逝。顾炎武铭记养母遗训,自然对清政府的邀请不予理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