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疫情如此严重,对于你身处的行业有影响吗?

农村鎏軍


有影响我是做包袋行业的工厂里接的大部分是欧美订单玩在国外疫情如此严重客户订单取消工厂生意惨淡我们马上面临失业😭

习大大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这次疫情深有体会,病毒面前人人平等,人类的命运深深的连在了一起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一起来加油!早日战胜病毒💪


农村鎏軍


没有影响,反而倒逼和促进了增长与发展。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做互联网行业的,下来我谈谈疫情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和趋势吧。(可能对大家未来的创业及商业模式思维有所帮助)

公共事件的流量洼地

公共事件是天然的注意力收割机。很多企业在疫情期间打出“疫情不结束,我们不收费”的口号,这种社会情怀当然值得鼓励。但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特别是网络游戏、在线教育、付费内容、直播购物等,是用户增长、在线交互、付费教育的机会。

如某个电商平台,通过“注册送口罩”、“下单送消毒水”等活动,实现了千万级用户的增长。某个物流公司,通过捐献物资以及免费提供疫区物流服务等方式,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也与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机会。商业与公益的结合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正如马云曾坦言:企业应该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做公益。

在主流行业之外,一些灰黑产领域也迎来流量暴涨:网络算命占卜、反催收团伙、口罩海外代购、谣言新媒体等。

远程办公与分布协作成为新常态

-员工与企业(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合作关系),如企业将自媒体部门解散,将整个自媒体模块外包给某个人或团队运营管理。

-用户与平台(合作关系/经纪关系),如草根主播与经纪公司合作(或自设经纪公司)在直播平台独家表演或将相关视频内容分发到不同的网络视频交互平台。

-用户与用户(授权关系/合作关系),如垂直专业领域的付费咨询、各类版权作品的授权交易、众包类合作等。

上述新业态的共同点就是办公地址不再限定于企业的某个卡座或工厂的某个工位,以成果/内容/交付物为导向, 且交织在新经济行业的各个领域/环节。

在《2020年互联网法律服务趋势》里,我们正提到:

- 关于分布式协作 ,我们需要协助企业解决棘手的人事问题:“经济性裁员与业务外包”、“自由职业者与共享经济从业人员的劳务合规与风险转移”、“高收入群体的个税筹划与企业税务合规”以及对“技术开源社区的运营管理”等。

传送门: 2020年互联网法律服务趋势

顺便再提一句,疫情后会有部分企业将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来降低员工工资的支出(员工出资购买或每月部分工资抵扣等方式)。对于员工而言,是否划算,那就见仁见智了。

疫情期间,轻量级的视频会议工具、多人协作管理工具、企业业务管理系统、可视化数据统计分析工具等产品会迎来增长契机。

数字政务+区块链

疫情期间,各地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数字政务正体现了其威力:运用大数据排查潜在感染人员及交叉感染人员、实时疫情数据发布、社会物资调配、防疫人员快速组织协同、线上政务办公等。 而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在价值传输、信息溯源、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场景上,有助于打造可信的数字政务环境。

于国内各个城市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个别城市的信息建设基础较差,更遑论数字化。因此,数字政务将会成为城市治理的刚需,也是政府采购的重要标的。

倒逼生鲜电商、社区电商

疫情期间,蜗居的人民群众十分依赖“盒马鲜生”、“叮咚买菜”、“饿了吗”、“美团大众点评”等APP,也因此培养了相应的线上买菜习惯,而“逛菜市场”更是成为了遥远记忆。 对于习惯下午茶的白领,点一杯奶茶外卖,算是捱过这无聊日子的英雄梦想了。 被临时退掉年夜饭订单的各类酒店,大幅降价销库存,做起了生鲜微商、送货上门的服务。

而自2018年起,社区团购就成了线下流量的必争之地,大量居民社区背后,是各个住户散落在各式各样的“水果拼单群”、“零食交流群”、“柑橘团购群”等。2020年,在冷链物流愈加成熟的前提下,生鲜电商、社区电商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其他

除了上述行业外,疫情期间,网络游戏、短视频、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行业的业务数据十分抢眼,也短期内成就了一批创业公司的崛起(如地方性的棋牌类游戏运营公司、游戏主播等)与巨头的马太效应(如《王者荣耀》在大年三十创下单日流水13亿的历史记录)。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风险与机遇是硬币的两面,正如“非典”推动了电商的发展,黑天鹅事件,也许正是难得的商业机会。


兰莳道商学—松泽


受疫情影响,门店关闭了3个月。直到最近才重新开业。

我做的是餐饮。收入全靠顾客,算是受疫情影响非常大的行业了。

原本准备到春节了,我就想着顾客会比平时多些,就进了很多的生产原料。谁曾想,后来封城,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店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关闭的这段时间,生产原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品质大大降低,根本不能拿出去卖。

这还只是短期可变成本的。像短期固定成本,如房租,器械损耗,银行利息等等,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我每个月要支付大笔的固定成本。

以前开业的时候,最不济,收益能与短期总成本(短期可变成本+短期固定成本)相抵。尚能继续经营。

全国和我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如何重启自己的产业才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引用了西经智库的图表数据,如果侵权请联系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