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系列:浅谈明末(1)京师改姓①

话说当年,让当年说话!

谈起明末清初北京城的第一次改姓儿,咱就得先唠唠可怜的崇祯王朝翻船前为何只有唐通一员大将前来勤王?

怎么说?话说当年,李自成部再次壮大,在打下西安之后,一路向东进军,终于,在公元1644年春季的某一天,攻陷了大同府。

话说当年系列:浅谈明末(1)京师改姓①

(↑李自成像)

几天后,我们的勤政皇帝、开了大明号航母十七年之久的崇祯帝朱由检船长听了这消息,顿时傻了眼!

话说当年系列:浅谈明末(1)京师改姓①

(↑崇祯皇帝像)

大同离北京多近呢!怎么办?也别五、六点钟上朝和那群不靠谱的大臣们商量了!赶紧找人来勤王吧!

话说当年系列:浅谈明末(1)京师改姓①

(↑直观感受局势的紧迫)

找谁?还能支撑大明号航母不翻船的据崇祯船长自己估计,也就剩下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这四位了。对了,还有一个,就是文章开头提的那个唯一一个去勤王的二傻:唐通。就剩下他们五个了,那其他的“大明庭柱”呢?像卢象升、孙传庭啥的。很抱歉,基本上,都“game over”了……

话说当年系列:浅谈明末(1)京师改姓①

(↑大明“庭柱”)

而守辽东的吴三桂,本来他早就有勤王的念头儿,但接到“勤王+封伯”糖衣圣旨后,想到的头一件事却不是奉旨勤王,而是突然想起了被崇祯冤杀了的辽东老大哥“五年平辽大督师”袁崇焕了

话说当年系列:浅谈明末(1)京师改姓①

嘿呦,想起他来这还能了得?当年袁督师北京城下率关宁铁骑大战黄太极,回城就让皇帝凌迟了。听说剐了三千多刀还没死呢!多疼啊!

想到这儿,得了,磨磨蹭蹭的就不肯出发了!为啥?应该是怕被多疑症上头了的崇祯卸磨杀驴!故而光是整理部队,整顿辽民内迁就耗费了数日,加上路途相对来说比较遥远,于是乎,不出意料的他就迟到了;

守武昌的左良玉呢?这位靠侯恂侯大人发迹的将领,打打张献忠还可以,到了李自成的“精锐流民”老营兵那儿就只有装孙子的份儿了,曾几何时在老李那儿吃了好几回败仗!哪里还敢主动去冒犯“尊驾”呢?

你说是吧!能守住武昌这一亩三分地儿就不错啦!

话说当年系列:浅谈明末(1)京师改姓①

当然,为了他能来,崇祯也是花了好大价码:封左良玉当宁南伯,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只要守卫京师成功,以后世世代代镇守武昌!也就是让左良玉当武昌的土皇帝了!可左良玉面对如此大的“糖衣炮弹”,还是不为所动。

《明史》中记载:

(崇祯)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疏入,未奉旨。

那在山东镇压起义的刘泽清刘大将军呢?刘大将军,最是靠不住!这个人吧,就属于是看脸看不出品性那伙的!小脸儿长得挺白,挺帅,还能诗会赋的。但人品不好,为人阴恨、惨毒、跋扈、贪婪。咱就举其中的一两件例子。在家里养大猩猩咱也不说啥,个人爱好。可他喜欢吃人肝、人脑髓!因为据说壮阳!瞅瞅,比后世吃猴脑、嚼蝙蝠的还令人恶寒!

上述的在《明史·刘泽清传》中都有记载:

泽清颇涉文艺,好吟咏。尝召客饮酒唱和。幕中蓄两猿,以名呼之即至。一日,宴其故人子,酌酒金瓯中,瓯可容三升许,呼猿捧酒跪送客。猿狰狞甚,客战掉,逡巡不敢取。泽清笑曰:“君怖耶?”命取囚扑死阶下,剜其脑及心肝,置瓯中,和酒,付猿捧之前。饮酹,颜色自若。其凶忍多此类。

这位还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小心眼儿,和一个官宦子弟刘孔和论诗论不过,让人损一顿,转头就把人家剁了。

这在《明史》也有记载(《明史》里咋啥都有?全是又臭又硬的文言。。。):

刘孔和,明山东长山人,字节之。刘鸿训子。工诗,好谈兵击剑,结纳宾客。甲申之变后,聚众起兵。闻清兵入关,南下属刘泽清。后于广坐中斥泽清不为国家出力,遂被害。

而且刘泽清此人还能忽悠,会讨好!山东总兵咋当上的?不是靠战功,靠的是巴结朝廷大臣周廷儒,加上谎报战功,杀良冒功,忽悠朝廷一套一套的!这才升到总兵之职的!

话说当年系列:浅谈明末(1)京师改姓①

(↑刘泽清像(忒模糊了。。。))

所以说就他,一个心眼坏坏滴窝里横,敢去打李自成吗?于是这位一接到圣旨,立刻咵嚓一下子就“坠马受了伤”,去不成啦……

那黄得功呢?黄得功这人史书上介绍的还行,京营行伍出身,因为战功升至副总兵,镇压农民军的时候,捉住了贼首马武,诛杀了王兴国,也大破过张献忠。

清人徐秉义写得《明末忠烈纪实》中对他建功立业这一段有过很多叙述:

得功为人忠勇,善骑射,帅拔之帐前亲军。每战辄冲锋,积功至游击。入援山东,升参将;旋充总兵官。得功每临阵,饮酒数斗;深入敌营,不顾生死利害。人呼为黄闯子。

而对于闯子哥为何畏战不前,抗旨不尊却没有过多的描写,只一句话,连他名儿都没提:

北京之变,总兵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俱避贼,率兵南下。

甚至在《明史·黄得功传》提都没提为啥黄得功不去救崇祯船长。只提了南明立国后他的人生轨迹。

后世有人猜测,很有可能和吴三桂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因为崇祯的疑心太重。寒了心,害怕多疑的船长先生又玩儿卸磨杀驴。

好了,现在,崇祯最“信任”的“五虎上将”就剩下一个了:密云总兵唐通,也叫唐总兵!

唐总兵这辈子打过的值得被历史提及的仗大概就三场:第一场,松山战役,与吴三桂等八员总兵一道儿,领兵十三万进攻宁远,救洪承畴及其部下五万残兵!不过非但没救出来,反倒还搭进去了六万兵马!可真是愁煞人也!

第二场和第三场,我或许会在本系列之后几篇文章花费些许篇幅来唠叨唠叨。它们分别是居庸关“大战”(为啥加引号,下期再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猜猜)、一片石大战

话说当年系列:浅谈明末(1)京师改姓①

(↑山海关之战,战场为一片石,故又称一片石之战)

这时候的唐总兵或许真得对崇祯船长还抱有一丝信心。领兵八千上北京,还表态“愿捐躯报效,使元凶速就歼夷”。

当然,眼巴巴的望着救兵的崇祯船长也很高兴啊!喊了五个这好歹是来了一个呀!

于是乎亲自赐宴接见唐通,从紧巴巴的内帑(皇室专用钱袋子)中拨出40两白银装作很大方的赏赐了出去,又拨出四万钱犒军,加以勉励。

清人计六奇《明季北略》有记载:

唐通陛见。上曰:大寇逆天不怯,荼毒生灵,扫荡奇功,赖卿早奏。通曰:么么党类,流祸难言。臣藉二祖列圣之威灵,皇上如天之覆庇,愿捐躯报效,使元凶大憝,速就歼夷。上悦。慰劳有加。赐金宝彩币,通谢恩出。

但是,如此的“君明臣忠”,为何还是敌不过李自成的“铁骑”?况且敌不过也就敌不过了,崇祯船长为啥不扔下北方的烂摊子去“南巡”呢?大不了十八年后还能再来个“南明崇祯中兴”呢!您说是吧!

这些,咱们下期再唠!

参考文献:

  1. 《明史》
  2. 《明末忠烈纪实》
  3. 《明季北略》

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非转发)需同作者联系,经作者同意,否则将视作侵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