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控制欲强烈的那些人

北京大学女学生包丽去世了,方方面面关注和议论纷纷。 爱情是美好的,有人认为是虚幻的。当然,也有许多人用真诚、包容和心甘情愿的付出赢得了尊重和依靠。作为读书、经历了大半辈子的人,更喜欢喝茶和读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东西,比如大智慧的佛学经典。在佛陀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一种累世今生的缘分,无论它是善还是孽。据说持续与人为善、饶益众生和无私地助人为乐可以消除让我们总是感受生老病死苦的业障。也许这种理解感情的方式可以让我们超脱,不再执迷。然而,即便没有任何信仰,我们也难以谅解那些肆意污蔑、侵犯和伤害别人感情的恶人及其行径。

陌生的朋友们,一定要警惕生活中控制欲望太多的人。他(她)们的手法大约如下:

一,总是以爱的名义,却从不轻易对你的观点、行为和小失误让步。包括一个家庭里边的男女老幼。绝大部分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是善良的人。对待家庭暴力,无论语言或行动,第一次感受到就应当平静、有力、严肃地警告对方“你不喜欢他们这样”。如果再一再二,往往是人间悲剧。部分人一旦习惯,又缺乏经济独立能力和生活能力,就会成为所谓的“受虐狂”。

二,不允许你保持自己的私密或自由社交空间。哪怕你反复解释过不会伤害对方,而且不涉及违法乱纪,对方也咄咄逼人,不全部掌握不罢休。这根本不是简单的互信问题,这是一种人格分裂,对方往往是表里不一、内心自卑和外在极端傲慢和奴性的。这种人,也有许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所以,知识比较多不一定不会伤害别人。与学历高低不是一比一的正向关系。

三,这种人往往有一个青少年成长的压抑期。亲人或监护人或影响力较大的朋友中间至少有一位外强中干的人,他们一度共同生活、学习和互相伤害。伤害别人的人往往有过被伤害的人生经历。这也是世界上的合法宗教和各国道德规范纲要都倡导化干戈为玉帛,学会包容和爱别人的根源。许多人其实可以随着社交关系提升而改善,有的人终其一生也逃不掉。因为共同他们自卑、自私、逃避、封闭和虚假的保护所谓的自尊和自信。如果对一个人必须做出信赖的重大决定,建议适度考察一下对方的家庭主导者。当然������,许多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经验之谈方面有诸多有益的观察角度,往往一套细微的动作就可以看清楚对方,需要细心学习和掌握这种情况方法技巧。

有人说真正要想经营好一段爱情、亲情或有情,需要我们内心有安全感,看到自己的能量,学会良性的爱一个人。不控制、不指责,内心完整并肯定自己的价值,给对方提供爱,这么做才会有幸福的婚姻、家庭和友谊。

远离让自己感觉不安全的环境;拒绝接受反常的言行举止;明确告诉对方自己不好的感受;公共场所寻求伙伴或成年陌生人的帮助;果断切割不健康交往的人和事;多观察、模仿成功人士的想法和做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保持身心健康和勇敢自信,相信法律和公共道义会帮助自己和朋友。我们就会大大减少这种控制欲的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