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易之:杜甫的崇高与厚重,全世界都能读懂

夜读|易之:杜甫的崇高与厚重,全世界都能读懂

评论君说

杜甫在BBC上红了一把,证明真正的崇高与厚重,全世界都能读懂。

夜读|易之:杜甫的崇高与厚重,全世界都能读懂

作者 |易之

最近,在表情包里很忙的杜甫,在BBC上也红了。

BBC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诗人》,受到了不小的关注。参与制作的“大咖”还真不少:主持人、脚本撰写人是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教授迈克尔·伍德,2016年他出品的《中国故事》同样很红;扮演杜甫的是“甘道夫”“万磁王”伊恩·麦克莱恩爵士;宇文所安这位中国古典文学届几乎无人不晓的美国汉学家,也被邀请在片中作解读。

那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飞跃千关万山,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文化的超时空属性。

当然,纪录片也直言,“在东方他是不朽的,在西方,却很少人听说过他的名字”。这说明,杜甫在海外的名气并没有这么响。

这也不奇怪。诗,本来就是语境依附性最强的作品,一翻译韵味就会有损失,中外诗人都能很难避免这样的传播困境。即使是莎士比亚,一般人能说出几段《威尼斯商人》,但有多少人读过他的十四行诗?

上大学那会儿,老师曾向我们推荐宇文所安的《初唐诗》《盛唐诗》。不过老师还补充一句,外国人写的,还是有点隔。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宇文所安的解读,有些诗句的意思都理解反了。但是,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走得远一点,就得依赖这种世界性解读,哪怕他们的解读有点脑洞大开,有些疏漏纰缪。

纪录片里,为了解释杜甫,片里选了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来做类比。可以想见的是,这些希腊、意大利、英国诗人的名字一出现,观众马上就理解了杜甫在中国文化里的咖位。这说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已不只是诗人的名字,他们构成了一种文化标准与文化背景。哪怕没读过他们的书,也不妨碍他们成为一种“常识”。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我们当然也希望他成为这样一种世界公认的“常识”,在世界范围内定位他的坐标。这还需要全世界来参与对他的诠释。

当BBC选择了杜甫,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的毕业生,我也心下一喜:你们终究还是发现他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已是名声在外,但耐心解读一位最会写格律诗的诗人,那可当真不容易。

这也说明,文化隔阂也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厉害。什么七律、五律、失粘、拗救,只要耐心一点,都不会构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固然独特,但人类共通的情感,能穿越几千年,当然也能穿越国境线。

杜甫已是中国文化中比较硬核的部分。不夸张地说,理解了杜甫,也就更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杜甫在BBC上红了一把,证明真正的崇高与厚重,全世界都能读懂。

愿这样优雅的对话多一些,再多一些。因为,文化的交流和对话能够消除差异和误解,让全世界的心走得更近。

※ 编辑|李勤余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