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權臣桓溫的發跡史

北川闇[àn]然日章 | 成熟做人,从容处世

公号:anrrzh | 欢迎关注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喜马拉雅电台:北川闇然日章

大人物的小故事(三)暖男奸雄,权臣萌货

在中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两个词比较常用,即“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一般来说,历史上的大人物们,总是希望身后能有些正面的评价,所以大家都比较喜欢前者,甚至有不少人活着的时候就替自己预留一些正面评价的谥号。而有些人比较大度洒脱一些,就来一句“功过任由后人评说”,也不太强求后人非要说自己好。比如曹孟德,永远是一副“谁懂我?”的架势;又比如武则天,墓碑上没字,你们爱写啥写啥(此说虽有争议,但概率不小)。

但是,似乎没人主动要求后人认定自己“遗臭万年”的,毕竟那也太不光彩了,谁愿意做茅坑里的石头?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地球上从来都不缺少奇葩,在中国古代,还真有这样的人。因为在此人看来,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虽然评价上有天壤之别,但却有一种效果是相同的,那就是:后人肯定会记住你!

这个人的名字叫:桓温。

不能流芳后世,不足遗臭万载

桓温,字元子,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权臣。他出身于东汉两晋以来的望族谯国桓氏,为人豪爽,姿貌伟岸,气度不凡。因娶了南康长公主,所以成了晋明帝司马绍的驸马,早期曾经在地方上任职,颇有才干。

在荆州刺史任上,桓温积极筹划,准备消灭割据蜀中的成汉政权,为晋室收复四川地区。此举被朝廷认为过于冒险,但桓温却没等朝廷的批复,径直帅军西进,结果不到半年,就灭亡了已经在四川立国四十余年的成汉政权,这一成果,使得桓温名声大振,为他后来把持朝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的桓温,通过政治手段和三次北伐,在朝中不断累积能量,及至废黜在位六年的司马奕,拥立晋简文帝司马昱,以此来立威,其不臣之心已经非常明显。但是,由于朝中王、谢两大家族的牵制,桓温始终未能真正篡位成功。

晚年的桓温,重病在床,却依然求名不已,强求朝廷为其加九锡(九种特殊的赏赐和礼遇,自西汉末年的王莽以来,加九锡已经成为权臣篡位的必经流程之一),并不断派人催促。朝中的谢安等人见其病势沉重,就不断找理由拖延,最终,可怜的桓温至死都没能加上九锡,以他性格,想必眼都没合好。一代权臣桓温的发迹史

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

桓温的生平事迹大致如此,在谈他的一些小故事前,我们还是首先来看看桓温对于“流芳遗臭”的态度吧。

《晋书 • 桓温传》是这样说的:【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文字简单,意思直白,大家应该可以一目了然。桓温,这个司马家的女婿,觉得一辈子默默无闻太可怕了,死后见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即话中的“文景”)都无法交代,所以如果不能留下好名声,也要努力留下恶名,好歹是留名了。

桓温追星,萌萌哒

桓温向来自视甚高,但他也有自己仰慕的偶像,比如,晋朝的司空、并州刺史、闻鸡起舞的主角之一,刘琨。

当年晋室南渡时,北方还有一些忠于朝廷的封疆大吏,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南撤,而是继续留在北方和胡人周旋,算是在敌后坚持抗战吧。曾经在并州抗击胡人十年之久的刘琨,就是这些晋臣中比较有名的一位。

还在西晋惠帝时期,刘琨就出镇并州。当时他手下只带来了千把人,来到因战火而残败不堪的并州首府晋阳。之后,刘琨在强敌环伺的险恶环境中,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仅用一年时间,就重建了晋阳,使其成为北方地区少数几个长期和胡人抗争的晋朝据点之一。虽然最后刘琨兵败被杀,但是他的才干和气度,还是令桓温非常仰慕,并经常自比刘琨,虽然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偶像(刘琨遇害时,桓温只有四岁)。

巧的是,桓温北伐时,他的部队无意中带回一个老妇人,是刘琨当年家中的歌伎,对刘琨的音容笑貌,是比较熟悉的。这个老人见到桓温后,就潸然泪下,说:“您和刘司空很像。”

诸位,如果你也有偶像,如果有人说你和偶像长得很像,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马上问他:像在哪里?有木有?

人同此心,一千多年前的桓驸马,听到老妇人所言,大喜过望,连忙端正衣冠,问出了这个千年不变(其实万年也不变)的俗套问题:“像在哪里?”

老妇人说:“脸很像,就是薄了点;眼睛很像,就是小了点;胡须也很像,就是红了点;身板也很像,就是矮了点;声音也很像,就是尖了点。”

这,这,这,其实就是不太像嘛……桓温发现原来自己和偶像之间还差了这么多“点”,不禁大为扫兴,蒙头睡觉去了,而且之后的一连好几天,都因此而闷闷不乐。

因为自己和偶像有距离,所以非常郁闷,这样的事情似乎不应该发生在桓温这样的大人物身上,但却真实的发生了,可见,大人物,也会有小脾气,说到底,都是人而已,缺陷都一样。

年轻态,健康品

说起小脾气,还有两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桓温的甚至能说是可爱之处。

有一年冬天,桓温趁着下雪出去打猎,顺路先去拜访了当时的名士王濛、刘惔等人。王、刘等人向来瞧不起桓温(当然,桓温也同样瞧不起他们),所以看见一身戎装的桓温,刘惔就嘲讽道:“你这个老家伙,每天就是穿着军装,拿着武器,你想干嘛?”

桓温回应道:“如果不是我每天这样,丫几个能没事就在这里唠嗑,一唠一天?”

刘惔的本意是嘲讽桓温是一介武夫,不懂玄学清谈之道,但桓温则有针对性地回击:要不是我这个武夫替国家守着大门,你们这几个书生能安静地坐在这里开茶话会么?

这话说的挺靠谱,都说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相对于刘惔他们的坐而论道,桓温绝对算得上是实干家了,误国的碰到兴邦的,当然只能碰一鼻子灰了。

一代权臣桓温的发迹史

“清谈”是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还有一次,桓温和人聊天时,谈到了当时的名臣谢安和王坦之。

客人:“您觉得,这两位,高下如何?”

桓温把身子朝客人那里凑了凑:“这个嘛……”

客人不禁也竖起耳朵,顺带一脸谄媚的笑容:“您说,我听着呢……”

桓温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把脸色一正,身子也靠回去了。

客人:“哎哎哎,怎么了您,还没说呢。”

桓温摇了摇头:“你是个大嘴巴,向来喜欢传人家的话,我不能告诉你,否则就变成了地球人都知道了。”

客人:“……”

说实话,我看到这一段,严重怀疑这是五岁时的桓温:如此直白地点出别人的痛处,说好的城府和圆滑呢?

一代权臣桓温的发迹史

能用装萌解决的问题,绝不动手。

奸雄 or 暖男

桓温的小故事还有不少,但最后我还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个比较感人的故事,也可以看出这位手握重兵、叱咤沙场的大将军,内心也有着非常柔软的一面。

前文说过,桓温在荆州刺史任上,发动了消灭成汉的战争。因为成汉国在长江上游,荆州在中游,所以桓温需要带着部队坐船,逆流而上。

到了长江三峡一带,桓温部队里有一个人在江边捉住了一只小猴子,可能觉得很可爱,就想豢养起来,所以就把小猴带到了船上,跟着部队一路溯江西上。

可是,小猴的母亲,一只母猴,眼见孩子被夺走,非常悲伤,于是就在岸上一路翻山越岭地跟着船队,一直跟了百余里,还不肯走,而且母猴的哀嚎之声,整个船队都能听见。一代权臣桓温的发迹史

所谓母子连心啊。

后来,也许是船队停下了,也许是速度放缓,使得母猴有机会跳到甲板上,但一到甲板上,母猴即刻倒地身亡。船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刨开母猴的肚子,想看看它为什么一到船上就死了。结果发现母猴的肠子已经完全断裂,成了一寸一寸的。所以大家推测,母猴很可能是因为孩子被掳走,焦虑、担忧、悲伤过度,一路上又未进饮食,导致内脏破裂而死。

此事太奇怪,连主帅桓温也被惊动了。他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非常震怒,觉得捉小猴的人太不仁慈,就把那个人给开除了。这个故事,也是后世“断肠”、“肝肠寸断”等词汇的来源。

照理说,慈不掌兵,作为三军统帅,桓温似乎心肠不该这么软,为了一只猴子就把部下给开除了。但是,可能当时的场景太过于震撼,母猴的哀嚎声和断肠的惨相深深地刺痛了桓温;也可能他觉得作为兽类的母猴尚且都有如此的爱子之心,而相比之下,作为人类的部下,其行为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加之桓温自己在少年时代就经历了丧父之痛,所以应该对此类亲情比较敏感,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是在情理之中吧。

不管怎么说,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桓温内心柔软的一面,哪怕这是一个为了青史留名而不惜遗臭万年的人。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桓温这个人挺有意思的?其实,历史上的人物也好,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交往也好,人都是很复杂的动物(或者说很分裂的动物),很多时候很难用善、恶、忠、奸,一个字来简单地评价一个人。

一代权臣桓温的发迹史

人性是复杂的,往往善恶交织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若桓温地下有知,应该可以有安慰。因为他虽然谈不上流芳百世,但也不至于遗臭万年,后人对他的评价,最多也就是“权臣,有野心”之类的,还不至于到“臭”的程度。

最最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朵奇葩,也许对桓温来说,这就足够了。

人家为了留名都这么拼,不惜把自己搞臭,我们也就满了他的愿,花一秒钟记住这个名字吧:桓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