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黃仲鹹——人生,前一半掙錢,後一半花錢……

2008年7月30日,黄仲咸先生作古。2018年10月14日,采访组前往厦门采访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林再发先生和理事长助理刘清影女士,听他们讲述黄仲咸先生的生前轶事。

华人故事:黄仲咸——人生,前一半挣钱,后一半花钱……

本文主人翁黄仲咸先生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生命终结之前,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已逝的黄仲咸老先生一生躬行节俭,将其一生积攒的亿万家财悉数献于慈善事业,正所谓,不枉此生人世过,赢得生前身后名。

1920年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年代,连年混战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在福建省南安县,有一户半农半商的黄姓人家,靠种田和做小买卖为生。连年战乱和沉重的赋税让这家早已不堪重负,更何况家里不久前添了丁,取名黄仲咸。

幼时的黄仲咸,有时在田间地头,跟在父亲屁股后头插秧种菜;有时在集市上,呼喊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帮助父亲卖猪肉;有时又跑去山里挖木头,既能卖了赚钱又能为家里添些柴火。

少年生活的艰辛养成了他不怕苦、不怕难的倔强性格,也让他多了几分敢于与生活抗争的勇气。但这样困苦的日子到他15岁那年也难以为继,黄仲咸不得不从高小辍学回家。为了谋生,父亲忍痛让他随大哥南渡到印尼。

华人故事:黄仲咸——人生,前一半挣钱,后一半花钱……

晚年黄仲咸先生

南下重洋在老辈眼里并不是破天荒的头一遭,早在明清时期,就有福建人远渡东南亚,在外漂泊,有些人衣锦归乡,有些人再无踪迹。

山中小路上,一对父子一前一后,两人都默不作声,只有父亲时不时的叹息声。明知前路漫漫,却还是要逆风而行,这就是黄仲咸不得不面对的命运。此时千百种情感萦绕在黄仲咸心头,此去不知何时能再回来,更不知能不能回来,离乡之苦,前途之忧,接踵而来。轮船开动了,父亲的身影越来越小,连同家乡化成梦里也望不见的点,成为黄仲咸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思念。

轮船在大海上漂泊了数月后,黄仲咸随哥哥来到印尼的一座小岛上,兄长在这里开一间小小的杂货铺,他就在店里帮忙。小岛物质十分匮乏,一些日用品都需要在杂货铺购买。居民多数时间用来做工,闲暇的时间微乎其微,等一天的劳作完了,一般的铺子也都关门了。黄仲咸就延长营业时间,同时扩大小店的经营范围,增加销售种类。小小的铺子一时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用品所需,每日来买货物的人络绎不绝,黄仲咸的小生意渐渐忙碌起来。

华人故事:黄仲咸——人生,前一半挣钱,后一半花钱……

2003年12月,黄仲咸先生获颁“厦门市荣誉市民”证书

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世隔绝的小岛也逃脱不了战火的肆虐。原本勉强能维持生计的居民被动荡的时局扰的人心惶惶。在这种危机下,黄仲咸为居民的日常生活穿梭在大街上,整天东奔西走,为人送货。他每天穿走在日军的尖刀、流弹之下毫不怯懦,一次又一次地与侵略者周旋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小岛脱离了日本的统治,经济生活慢慢回到正轨。黄仲咸所在的杂货铺生意越来越兴旺,他也就此攒下来一笔小收入。战争结束后,印尼凭借绝佳的交通位置,来往各国的货物都会选择在此中转。黄仲咸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开始尝试水上运输行业。

印尼主要经济作物棕榈油、橡胶、咖啡、可可远销海内外。黄仲咸开发农场自己种植经营的农产品用自己的船队带往周边各小岛,实现了从生产到运输首尾相连的服务。他的个人财富和事业都更上一层楼,迎来了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产业优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生活的审美需求也增大了。当时印尼的纺织业中,花布的印染产量不能够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供不应求。黄仲咸又把一部分资金投放在印染业,获得了丰硕回报。

华人故事:黄仲咸——人生,前一半挣钱,后一半花钱……

1999年7月24日,黄仲咸先生与驻印尼大使合影

经济整体趋于稳定之后,黄仲咸果断把投资转向了商业银行和房地产行业,一举成名。刘清影说:“黄老先生说他事业的成功靠的是毅力、恒心、诚信、忠于职守,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得来的。我们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要尽力想办法去解决。”身处逆境中的黄仲咸以自己坚强的性格、勤奋拼搏的努力成就了商业的风云传奇。

在商海叱咤70年的风云人物,黄仲咸的生活却再普通不过。他在印尼雅加达的家,用的还是最初的生活用具,睡的是简易的小木床,就连厕所都是用水瓢冲的。在饮食上,他从不搞特殊化,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人懂得疼爱自己。“他和我们员工一样,吃住在这儿,都是一样的饭菜,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在他身边和基金会工作了30多年的刘清影回忆到,“有一次,他兴趣来了,让我了解一下牛排多少钱,我告诉他一餐三十多块钱,他就不吱声了”,这他唯一一次的想“奢侈”,但最后也因“嫌贵”而放弃了。

这种近乎苛刻的简朴一直延续到他生命前一刻,医生要求生病的黄仲咸一天喝一杯鲜橙汁以增强抵抗力,他觉得太过奢侈就拒绝了,在众人的多次劝说下,他才勉强接受。但遇到橙子价格上涨时,黄仲咸就不再喝了。“他出行轻车简从,乘坐飞机选经济舱,住宿选普通宾馆”,刘清影说。他给小孩的红包都是十元、二十元最多不过50元,他认为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简朴节约的习惯,不能顺着孩子们的性子来。

华人故事:黄仲咸——人生,前一半挣钱,后一半花钱……

中年黄仲咸先生

黄仲咸与众不同的倔,他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件事来。福建民间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子孙后代要给已逝的长辈修葺祖坟,做仪式超度亡灵,以彰显后代的孝心。从家乡走出去的黄仲咸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父母,很想尽一份自己的孝心弥补内心的亏欠。但事业有成后,他并没有花巨资翻建祖屋或修葺祖坟来 “光宗耀祖”以彰显其“功德”,他对身边人说,

“我不要做这些‘死德’,要做‘活德’,要把钱用在实处!”刘清影回忆道,“就连黄仲咸太太过世的时候,葬礼都很简单,没有各界名流的悼念,只有一个小小的仪式。”他把妻子的骨灰放到自己住所,直到2008年他去世后,夫妻俩的骨灰被安放在家乡的纪念堂,从此永远相守在一起。

黄仲咸身为亿万富豪,却过着这样严苛的朴素生活,让人不禁想问他的家财都去了哪里呢?太太去世时省下的告别仪式费和安葬费,又用来做什么了呢?

“后来,他在家乡的中学捐建了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均以太太的名字命名为’子媛楼’以作对妻子的纪念,”刘清影说道。1959年,黄仲咸应邀回国参加十周年国庆后,他就开始从印尼往老家寄东西资助乡邻。那个时候国家的希望工程还没有启动,黄仲咸就已经开始在国内做慈善,开办学校、建医院。

为了能长期把慈善活动做下去,1990年,黄仲咸创建了“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把公益慈善事业职业化。身边的同事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我爱我的国家,希望祖国强大起来。”在国外摸爬滚打的黄仲咸在一次又一次的风雨中深深意识到自己与祖国紧密的联系,“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不会被人欺负。”黄仲咸觉得爱国就要为国家培养人才,人才多了国家才能强大。所以,他将自己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华人故事:黄仲咸——人生,前一半挣钱,后一半花钱……

2004年,黄仲咸先生荣获“福建省荣誉公民”称号

2004年他把基金会升格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把公益慈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全省老区、山区。2005年2月,黄仲咸立下遗嘱将一生苦心经营积攒的全部家产——南安必利达大厦(建筑面积11611m2 、估值3360万元)、厦门必利达大厦(建筑面积44896m2 、估值31721万元)、香港中行寄存的11000两黄金(估值6500万元)、厦门中行800多万元存款、南安市水头镇60亩土地使用权(估值1800万元)等悉数赠予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基金会得以依靠自身资源运转实现“自我造血”功能,黄仲咸还放弃了个人单独管理基金的权利,设置理监事会管理基金运作。

基金会在助学过程中,在给予学生物质支持的同时,还兼顾学生的精神引导。受到基金会资助的学生各个勤奋好学,还写了很多感谢信给黄老先生,收到的来信已经放满了一间小屋。“黄先生每天都看信,有位学生来信写道——黄爷爷,等我大学毕业有钱了,要报答你。他就告诉工作人员,回信告诉孩子,不要报答我,报答社会吧。”已经从学校校长位置上退休的林再发,受聘于基金会担任秘书长一职。在他的眼中,黄仲咸所做的公益活动有很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精准扶贫”,让穷人的孩子都有书读。

华人故事:黄仲咸——人生,前一半挣钱,后一半花钱……

斯人已逝,音容伟绩永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助学,那是处于 ‘打游击’的状态。90年代在南安建了一座大厦,作为公益事业的基地,把 ‘游击战’转向 ‘阵地战’。随着不断投入,由小 ‘阵地战’转为大 ‘阵地战’,增加基金会的自我造血功能,不会因为个人的离世导致事业中断。这个 ‘金母鸡’只要照常下蛋,事业就不会中断。”年逾古稀的林再发谈起黄先生多年来从事的公益事业,崇敬之情溢于言表。黄仲咸先生虽已仙逝,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会一直秉承着他的遗训,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如他生前所言,“这是永久性的事业,要将这事业永远做下去。”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头条号“文曰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