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人生》這部小說?

一粒塵埃而已啊


【阿白讀書】《人生》這部小說,到現在為止,連聽加讀,我一共進行了五遍。每一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該小說主要講述了改革初期,陝北農村青年高加林高中畢業後,一心渴望逃離農村,幾經波折,最後卻又被譴回農村,重回原點的故事。

《人生》是當代著名作家路遙的成名作,相比《平凡的世界》,它的故事情節結構相對更簡單明瞭。

初次讀時,我大約用了三個小時一口氣讀完,但那時僅僅停留在故事層面,並沒有做深入思考。

隨著反覆的閱讀,漸漸對小說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以下主要從三方面做下簡單闡述。

01 高加林對理想的執著勁兒,暗含著他日後必定走向成功

農村青年高加林,高中畢業沒有考入大學,回村當了三年的民辦教師。高考的失敗對他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理想和自我實現的追求。

在業餘時間他拼命學習,期待有一天可以通過考試考取國家正式教師的職位,然後有機會再選擇其他更好的工作。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隨著支書兒子高中畢業,他的教師職位瞬間被取代。本來就一心渴望走出農村的他,權力的“力量”,更堅定了他跳出“農門”的決心。

人在現實面前有時會不自覺地活成自己討厭的那類人。隨著高加林叔叔工作調動回家鄉任職,高加林也因此沾了叔叔的光,通過“走後門”從農村到縣城當了通訊幹事。

不管因為權力的暗中操作,還是因為其他,他深知機會的來之不易。為此,他白天採訪,晚上寫稿,完全一副“拼命三郎”的樣子。

不僅如此,小縣城事業上的順風順水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他此刻的野心,他渴望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為此,他不得不狠心斷絕了與農村姑娘巧珍的戀愛關係,轉眼投入城市姑娘黃亞萍懷中。

第一次讀《人生》時,我對高加林懷著深深的偏見,一個在他最困難時給他帶來溫暖和光亮的女孩,他說拋棄就拋棄。我不得不說,高加林是一個自控力極強,而又如此有心計的一個人。

後來,隨著閱讀的加強,我不再糾結於高加林的感情,而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他的自我實現上。

就像路遙所說:

我有自己的想法,總不能像父親一樣,天天頂著太陽出揹著星星歸,累死累活,一年到頭還是吃不飽。

因此我非常有主見,不管怎樣也要上學,只有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擺脫貧困。

事實上,高加林幾十年如一日的讀書,也同當年路遙的自身經歷一樣,他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走出農村,跳出“農門”。

所以,無論是教書業餘時間堅持寫作,到縣城拼命工作,還是後來狠心把巧珍拋棄,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自我蛻變”。

他對目標的執著,某種程度讓人為之汗顏。

在我看來,他目前的失敗僅僅是因為他缺少社會為他提供施展抱負的平臺,而一旦改革開放的春風輕拂臉面,才華橫溢的他,迎來事業的春天是遲早的事情。

02 透過高加林愛情與理想矛盾面前的選擇,我看了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

張愛玲說:“我相信人,但我不相信人性。”

某種程度,張愛玲說的一點沒錯,在現實面前,人性往往是經不起考驗的。

村花劉巧珍,一個漂亮又善良的金子般的姑娘,在高加林教師職位被頂替的黑暗時間,走進了高加林的生活。那段時間她點燃了高加林生活中亮光,給了他繼續面對生活的希望…

然而在高加林得到機會去縣城工作後,為了有進一步的發展,他在反覆考慮下,選擇拋棄巧珍。

我們雖然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對高加林作出怎樣的評價,畢竟我們不是高加林,沒有經歷過他如此糾結的人生。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對高加林來說,愛情在個人實現面前,是隨時可以丟棄的“犧牲品”。

換句話說,儘管巧珍在我最需要安慰之時,給我帶來了歡樂,但該做選擇時,我還是會毫不猶豫的做出放棄的選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性。

我們姑且不能將其和“好人、壞人”掛鉤,但關鍵時刻,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如安妮寶貝所說:

不要輕易去挑戰或考驗人性,人性經不起這些,它需要的是保全,餘地,推擋,遮蓋,若你單刀戳入,必然破綻百出…

愛情可以改變人,但它改變不了人性。

03 社會發展與自我實現的關係

人的命運在時代洪流面前,不值一提。

才華橫溢的高加林,如果生在今天,他跳出“農門”的目標,絕非難事。

但他生活的年代是改革初期的80年代,社會還沒有辦法給這些希望展示自己才華的青年,提供足夠的平臺和應對策略。

所以,無論高加林在民辦教師的職位上多麼努力,無論他作為通訊幹事多麼拼命,也無論他想要通過其他何種手段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會被現實打回“原型”。

一方面,像高加林這樣有才華的農村青年,在政策還不允許的情況下,關於實現自我價值的迫切,他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另一方面,社會如何給這些希望有所作為的青年提供發展的平臺?

文學評論家李星曾說過:

路遙有著宏大志向,而這個宏大志向就是要為這個時代立傳。找這個時代最本質、群眾最關心的東西。

高加林的失敗並不是傳統意義的“命運”使然。路遙寫這部小說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引起社會對於此類矛盾的高度重視。

當然小說的結尾並不是高加林人生的完結,對於尚且24歲的高加林,他的人生似乎才剛剛開始。

這也預示著高加林以後的生活道路註定與社會發展和他自身的選擇密切相關…

13萬字的中篇小說,路遙前前後後構思了兩年,用21天的時間一氣呵成。路遙的作品絕不僅僅是一段故事那麼簡單,每一遍的閱讀都會帶來不一樣的思考…

-END-


阿白讀書


看到《人生》時,我以為就是為我寫的,我的人生經歷與高加林何其相似。

八二年,我在一個鄉村小學當代課老師,代課老師是八十年代獨有的職業,它不同於民辦教師,因為是農村戶口,想要轉正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那個年代,農村戶口是農村青年人生中不可逾越的障礙。

因為代課老師的身份,我讀《人生》就有代入感,對《人生》裡的人物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徹的認知。我個人認為《人生》中的諸種矛盾,也是文革遺留下的亂象。

《人生》中的人生百態,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人性很複雜,不能簡單地分為“好人"和“壞人",生活中的沉重,是每個人都想擺脫的,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在人生的分叉口,找到一條正確的路

《人生》中對愛情的描寫也是非常現實的。我也曾因為戶口關係,與相戀的女友分手了,女友是一位正式公,我的農村戶口,為我關上的愛情的大門。

真正的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是一個過程,一個人不可能決定自己的出身,甚至也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出身不由人,道路可以自己選擇",人生的路雖然漫長,但關健的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年輕的時候。

感謝《人生》在我人生關健的時刻出現在我眼前,也感謝那段代課教師的經歷,它影響了我一生,因為當過老師,我的人生才如此飽滿。


獨吟黃昏


《人生》裡,我發現基本上沒有壞人。有的是各自在路上負重前行,主人公高加林有才華有抱負有能力。但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城鄉戶口就決定了你能否吃上商品糧,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高加林和黃亞萍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社會是不認同的周圍人是不認可的自己也是沒有信心的。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每天都要發生許多變化,有人倒黴了;有人走運了;有人在創造歷史,歷史也在成全或拋棄某些人。每一分鐘都有新的生命降生到這個世界,同時也把另一些人送進墳墓。這邊萬里無雲,陽光燦爛;那邊就可能風雲再起,地裂山崩。世界沒有一天是平靜的。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的變化是緩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沒有什麼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樣。也許人一生僅僅有那麼一兩個輝煌的瞬間――甚至一生都在平淡無奇中過……”

平淡無奇給不了你高潮的人生,卻也能給予你充實的一生。我們喜歡一部作品,無非就是能看到一種希望。我們走過的光陰經歷的歲月,既帶走了一些同時也饋贈了一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生都是平凡的。“讓我在平凡世界發現我自己”人生留下可以延續的記憶,監督你過順境、支撐你過逆境。一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不知道而且也沒有的東西,這樣收穫到的東西叫知識。二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已經有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著,現在被喚醒了,激活了,並且因此獲得了生長、開花、結果的機會,這叫智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