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理的阴暗面大多是童年的记忆造成的,成年后影响小,你怎么看?

天涯问教


人很多潜意识的东西确实大多是在童年的经历埋下的,成年之后相对小一些。潜意识就像海平面下巨大的冰山,平时很难觉察到,不意味着,这些就是阴暗面。

当一件事情发生,人们需要应对做出反应的时候,大脑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需要做出决断,不仅仅是思考怎么对话行动,还需要很快的找到一条思维方向的路径或模式。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思考,这个速度非常快,非常难以觉察,甚至已经习惯不觉得有问题。这就是反应式思维,他在帮助我们快速调动起潜意识的内容去应对外界,他出现在分析式思维之前。

分析式思维是理性的,合理化的,随着人们的成长慢慢学习完善的。还是孩子的童年期,理性的分析式思维比较少,更多的是反应式思维,饿了想吃,困了想睡,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就笑。

在童年期,反应式思维获得了非常多的经验与记忆,慢慢形成习惯的稳定的调动潜意识的路径与模式。更有趣的是,分析式思维会帮助反应式思维合理化,让人不会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保持自我人格的稳定。

长大了之后,反应的模式也会因为经历过的事情产生变化,但是人们有了分析式思维更加的理性,觉察到的东西更加的多,放在潜意识需要反应的东西也就相对变少了。

当然成人被情绪控制,没有活在当下,觉察到的东西少的时候,反应式思维就会更多的跳出来帮助人们应对外界,从而更新经验模式。


张丽芳说儿童心理


常规来讲是你说的那样,因为童年感受性强,对人的影响掩藏得很深,即使具体的事件不记得了,事件造成的感受依然在内心深处,所以心理学家都在挖掘童年。

但是,我认为人不仅仅有什么样的经历就只能是有其相对应的样子,我们不是巴普洛夫的狗。

总有人童年过得不幸,成年后变得很好,童年经历对成年后的影响是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因为我们有看穿这个伎俩的能力。

对自己深入的了解,你能看清自己的问题和状态,当内心深处被“看清”它不就不能不知不觉的影响自己了?真正的“看清”,人不就觉醒了?

觉醒的人不会被记忆和习惯掌控。


诚心开始


人心理的阴暗面大多数是童年甚至是婴幼儿时期形成的,用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来看,早年母婴关系模式是个人今后友谊、事业等方面发展的基础。

一个充满爱的母亲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Ta在困难挫折面前游刃有余,在人际交往中侃侃而谈,毫不退缩。

再来看看那些不被看见、被责骂的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与关系模式。

一、自卑:否认自己;

本来自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但对于那些缺乏安全感与爱的人来说,自卑变成了生活中主要的情绪。常见的表现: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厉害、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回避社交、觉得自己无能、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充满敌意与焦虑;

婴儿在表达欲望的同时也发出了攻击,幻想或真的对母亲进行施虐(常常用咬表达攻击)。婴儿害怕母亲会以同样的方式来报复伤害自己,用焦虑的情绪表现内心的不安。此时的母亲如果没有安抚婴儿,而是以嫌弃回应,证实了婴儿的害怕。常此以往,今后时刻谨防周围人对自己的迫害。(即常把人想的特别坏)。

三、讨好:牺牲自己;

另一个是早年获得了这样的体验:压抑自己的需要,满足父母的需要,可以获得父母的认可与关注。发展到后来变成了我们所说的讨好型人格,因为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满意的态度来确认的。如果他人不高兴或者拒绝他人,意味着自己要失去了爱的人,自己也要“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