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之诸葛亮:北伐悲歌

三国名将之诸葛亮:北伐悲歌

刘备死过,43岁的诸葛亮掌控朝政,此后十一年中,他先是用四年做北伐的准备。然后七年间亲自率军上前线,开始北伐的攻防三部曲。他深知后勤的重要,备战工作就是从后勤开始,主要的工作两项,一是刘备死后,在全国范围内闭关息民,因为要恢复元气,再是务农殖谷,大力发展生产,积累军粮。二是平定南中,南征。当时益州南部最早五个郡,统称为南中。云南贵州两个省及四川南部。

国家元气恢复后,着手解决南中问题。建兴三年,225年,春,亲自亲军南下,深入不毛之地,直到云南滇池,基本平定了叛乱。恢复了社会秩序。年底回到成都。平定南中,除了稳定后方,还有玄机。一是这是实战性的大练兵。要北伐就得跨越秦岭,这儿海拔高,纵深长。道路艰险。没有强劲的作战能力,毫无胜算。这场练兵有价值。二是这是征精兵,蜀汉军队总数十万左右,曹操的是他四倍以上。严重处于劣势。怎么弥补?一是增加数量,二是增加精兵的数量。南中恰恰是当时益州出精兵的地方。编成五部青羌,后来在王平领导下。三是调物资。当时的南中,是战略物资丰富的原产地。生漆皮革耕牛等。

三国名将之诸葛亮:北伐悲歌

诸葛亮一出祁山,功亏—篑:227年春,率军北上,前往汉中。从此开始七年的北伐战争。一是谨慎出战,二是反复调整,三是冒险一搏。昂扬、努力和悲壮。攻取祁山是谨慎出战的唯一一次。从汉中到关中,有四条路。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和陈仓故道。前三条都崎岖,艰险,不过路短。最西的陈仓故道平些,不过绕得远。当初刘邦打到关中,走的是陈仓故道。诸葛亮更谨慎,选的是更西的祁山。一是祁山距离曹魏的军事重镇更远,有七百里。显然军事上不容易遭到重创,避实就虚。二是祁山的道路比陈仓道更平,军事运输方便。三是祁山是通向陇西的要道。攻占祁山就可以占陇西。可以占据有利形势,便于攻打关中。这些没有失策的地方。够谨慎。失败在战术上。选主帅上选了马谡。在街亭建立营地时,没想到取水困难,被张邰打败。

诸葛亮饮恨五丈原:初战受挫,诸葛亮进入了反复调整期,努力从战略上入手,当年冬天,诸葛亮将主攻方向改在祁山东。选了陈仓故道。数万士兵没得手。陈仓故道据守的是女嘲目。将陈仓城修得坚固。诸葛亮大军使尽了攻城手段,没得手。援军到达。诸葛亮只有撤军。这是第一次调整,也没取得成功。直接进关中,不是明智选择。这是曹魏重兵集结。第二次调整在三年后,重新回到了当初的祁山。走老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专门设计了特殊的车,木牛。精心准备了,可是还是没有取得效果。这时,曹魏的总司令是司马懿。坚决不与你冒险作战。比粮多,到了后来,诸葛亮被迫撤军。派张邰追击,设了伏兵射杀了张邰。不过并没取得效果。

三年后,234年,开始进入冒险一搏,感到岁月不多。他把主攻方向选择到了更东的褒斜道。距离近四百里。相当艰难。一年在汉中大规模屯田,第二年修建道路。栈道组成的。制作流马,运输粮食。建兴十二年春,从褒斜道打到了关中。在五丈原处建立大本营。五丈原处有武功水。准备屯田,驻扎下来。就地解决间题。可是比健康上,比不过司马懿。病死五丈原,终年54岁。

三国名将之诸葛亮:北伐悲歌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天地人三面基本要素对他的全面制约。天是政治形势,北伐过程中,正好碰上曹魏明帝的前期,政局稳定。天时没战便宜。地利上,没有优势。一定得跨越秦岭。人力资源上,在册人口不过百万。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三方面基本要素都不利,要想成功,难度太大。打成平手都是胜利了。凡是获胜的一方,一定会在另两方面占有优势。像官渡之战,就有天时。如果天地人都不利,要以弱胜强,几乎不可能。诸葛亮北伐整体看是国家行为,但是就他而言,人性角度的心理动机应该怎样定位?知其不可而为之?准确吗?我个人不赞成。天地人都不利于他,这是我们梳理的。不代表当初他就是这样看。当初诸葛亮对这三方面并不了解。客观而言,地利不占,他了解。人的因素,他没有优势,也了解。唯独对天时,他并不了解,甚至误判。因为刘备一死,宣布闭关,本来秦岭这个边界,穿越都难。再人为一关闭,曹魏过来的信息就断了。对其政治形势无法判断。古人讲取乱侮亡。如果政治形势乱,可以攻取他。如果走向衰亡了,可以欺侮他。这是最有利的天时。可是初战祁山时,对方陇西的三个郡全部宣布脱离曹魏,曹魏关中形势大为震动。完全是有利的政治局面。这给诸葛亮感觉是天时有利。那么当初刘邦能打进关中,并最终建立西汉的榜样,就依然在鼓舞他。现在看来,天时于我有利。在政治形势上,他认为是有利的。可是从北伐的三部曲中看出,他率的军队始终在拼搏与进取。并非垂死挣扎。客观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准确。以为有可为,而努力为之。这是更准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