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相伴·聆听心灵 | 一座引人入胜的“孤岛”(一)

音乐相伴·聆听心灵 | 一座引人入胜的“孤岛”(一)

“当情感为我们开启门径,一切法则都将烟消云散”——贝多芬


1812年,随着《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的完成,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开始进入长时间的停滞阶段。年末,在他给鲁道夫公爵的信中说到:“我自从礼拜天以来就不舒服,更多是精神上的,而不是身体上。”接下来的年岁里,这位音乐大师在历经了人生中最悲苦的境遇后,于1816年11月完成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1),开启了音乐创作上的“晚期风格”。

音乐相伴·聆听心灵 | 一座引人入胜的“孤岛”(一)

*贝多芬散步时的背影,约瑟夫·丹尼尔·伯姆绘制

永恒恋人的失去、长达四年对侄子监护权的争执、每况愈下的羸弱身体、不可逆转的耳疾……每一项艰苦的考验都在无形中动摇并支配着作曲家性格和创作。此时的他,没有卷入风靡欧洲的“罗西尼旋风”,迎合当时富于感官享受的浪漫主义潮流,而是以他固有的理性,隐遁到个人的音乐世界里,开辟一个出世的神之境界。正如捷克作家昆德拉在《帷幕》一书中写道:“在最后十年中……他(贝多芬)已经达到他艺术的巅峰;他的奏鸣曲与其他任何作曲家的都不同;由于它们结构上的复杂性,它们都远离古典主义,同时又不因此而接近于年轻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说来就来的泉涌才思:在音乐的演变中,他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追随的路;没有弟子,没有从者,他那暮年自由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音乐相伴·聆听心灵 | 一座引人入胜的“孤岛”(一)

*贝多芬侄子卡尔

1816年至1822年间所创作的最后五部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开拓“孤岛”的试验田,是传递作曲家幻想、创造和精湛技巧的最早媒介。它们一反中期作品的英雄气概,以内省性、哲思性、宗教性的音符勾勒出一个伟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里每一个音符都承担着表现内心丰富情感的重任,那些古典音乐的传统律令,不再成为音乐表达的束缚,相反被赋予无限的能量和自由,正如贝多芬所说“当情感为我们开启门径,一切法则都将烟消云散”。这些被“破坏”的法则中,有如奏鸣曲各个乐章之间不再泾渭分明,音乐材料的回顾和调性的延迟回归,不断加强乐章间的连贯与统一;奏鸣曲式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引子、尾声等附属结构被赋予丰富的音乐内涵;变奏曲、赋格段等体裁成为奏鸣曲套曲结构中的重要成分;长颤音、双颤音等钢琴技术无限扩展音乐的表现力……所有这些新风格探索,实现了1+1>2的音乐效果。因为它们不仅是形式与技法上的创新,更是音乐背后越来越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主观意识。

音乐相伴·聆听心灵 | 一座引人入胜的“孤岛”(一)

从钢琴艺术表演史来看,这五大钢琴奏鸣曲的新颖奇特、高深莫测,以及演奏技术的‘刁钻’‘拗手’,也曾让无数演奏家望而却步。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被李斯特称之为“神”的晚期奏鸣曲,逐一领略贝多芬钢琴音乐中声音密令和精神遗嘱。


晚期风格的初步试探

作为“晚期风格”的开篇之作,《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1)极其鲜明地表达了贝多芬晚期创作的根本性倾向——自由式、即兴式、心理式、对复调对位对偏好、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有关这部作品的创作构思,贝多芬曾写下标题性解释:“梦境、行动的召唤、重回梦境、行动。”这几个简单的词足以支撑全曲的结构。

乐章以幽静柔和的主题开篇,抒情风格犹如春风秋雨,与我们所熟悉的“贝多芬式”的焦虑、斗争判若两人。副部主题圆滑巧妙地溜入,再也没有传统曲式中的泾渭分明。在这个高度简洁自由的乐章中,瓦格纳领略到有关“无终旋律”的艺术理想。

强烈的跳动节奏和极具力度变化的进行曲乐章,表达了贝多芬“行动的召唤”。仅有20个小节的第三乐章具有末乐章“序奏”的性质,它凝神沉思,似乎又“重返梦境”陷入现实的悲哀和不安中。最终充满活力的卡农掀起了最后的“行动”,歌唱性和复调性融合渗透,充满人生乐趣的温暖。展开部赋格段所展现出的坚毅和精湛特征,唯有贝多芬接下来的力作《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终曲可以比拟。

(未完待续~)

音乐相伴·聆听心灵 | 一座引人入胜的“孤岛”(一)

文 案:何洛婷

编 辑:陈书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