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时代如何写好格律诗词?学这些东西还有用吗?

深圳郑海洲


按照《红楼梦》黛玉的说法,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读它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再将李白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先把这三个人作了底子,再将陶渊明等人的一看,把格局立意琢磨透,才算得了立意之精髓,词句格律还是末事。

由此看来,学好格律诗词,立意首先要紧,要以内容格局为主。曾国藩也曾说,“文章以行气为第一要义”,体现在文章中也是独特的风格或基本格调,与曹雪芹所讲有共通之处。因此,学做诗,先学会立意,而立意,要通过诗词学习、积累与平日的感悟培养而来。

虽说立意很重要,但“格律诗词”之所以为“格律诗词”,其形制是根本,形制对,才叫格律诗,形式不对,则四不像。王力先生对诗词格律有专著《诗词格律》,其中对格律的概念包括韵、四声、平仄,以及各种诗体、词谱、诗词的语法等均有做详细讲解,了解了这些,也就了解了做格律诗词的基本形制,就可套用并做出符合基本格式的格律诗词。所以,现代人学诗词格律,可通过这本书入门。但仅符合形制做出的诗只能算合格,还不能称为好的格律诗词,戴着镣铐跳舞,在此形制内有好的内容立意,才有可能成为好诗,因此还需通过对以往好诗词的学习揣摩,效仿运用并逐渐形成自身风格,方可做出好的诗词。


穿汉服唱歌的啊噜


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始而终的,有盛到衰而转变的,格律诗也一样,它也逃不出这一定律,就是你不乐意接受这个事实,仍然拽着格律诗的衣角不放,也不会改变它走向没落的命运。

格律诗的出现大概是在唐朝后期,也就是说唐朝中叶以前是没有平仄格律之说的,最起码是不重视平仄格律的。格律诗的繁荣与盛行是在唐朝以后的宋,明,清时期,一直到五四运动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新体诗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格局。

新文化运动的异军突起,打乱了旧的教育体制下的条条框框,对格律诗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年轻人喜欢自由洒脱的新体诗,他们和平仄为架构的格律诗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激烈的碰撞。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就是现在的各个媒体包括头条号上也在进行着你来我往的较量。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就是意境与格律相处的问题,都说意境重要,那在严格的平仄格律的约束下意境还能发挥到极致吗?发挥不到极致的诗还是好诗吗?

又有人说了,也会有既格律又意境的好诗出现,那问题又来了,一匹千里马你让它迈着方步走,它还是千里马吗?你既要它是千里马,又要它按照规定的步数来走,这不是很矛盾吗?

既然要平仄格律那意境必然受损。那又有人说了,意境与格律发生冲突时,平仄要让位与意境,这种说法对吗?不按立的规矩办事,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思维确实让人难于理解。

其实格律诗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而延伸出来的一种文化表现样式。当现在文言文不受推崇的情况下,格律诗的处境也显得非常尴尬,年轻人写格律诗的越来越少了,这是实情。

的确,格律诗是与地方文化相冲突的,古今格律也有相悖的问题产生。地方用声用韵,古今用声用韵都不能很好得衔接起来。就连文坛大佬巨匠也感到无奈和困惑,这说明无人能得到正宗的格律精髓,也无法得到。所以说学写格律诗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想学好更难。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和烦燥的人们情绪,还有与世界接轨的大环境下。格律诗大厦的倾倒是必然的,也是无法阻挡的,但是它也是在回归初衷,是去寻找唐以前自已的原始样子。

值得赞扬的是,现在一些捍卫格律诗的文人墨客们,仍挥舞着格律大旗在那里笼络人马,以图东山再起,毕竟它也是华夏文明的所在,中华瑰宝必须有人来继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律诗也会经过由盛到衰的过程,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规律,谁又能阻挡,盛行了多个朝代的格律诗也将会随着东去的江水,汇入到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





玉蝶侵梅


首先声明:我不是行家里手,回答这个问题只出于所爱。

至于如何能写好,拙见不过—备三多。—备:先要备有《诗词曲律常识》类书籍,《平水韵表》,《词韵表》,《词谱》等工具书。三多:即—要多读,唐诗、宋词,尤其是其中的名家精典作品,从中体会方法要领。二是要多实践,也就是要敢于动笔,勤于动笔。三是要多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和素材。

至于有用与否?这个问题这么说:如果你期待以此得到什么,如名啊,利啊什么的,那或许写这些东西是没用的,坦白的说:现在巳不是诗词求功名的时代。如果你只想以此来丯富自己,以此诉说自己的心声,陶冶自己的性格,那写这些东西是有用的,你会如愿以偿地得到升华和快乐。

—句话:只要你有这份爱好,入得门来,就有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