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玉米种植密度的原则是什么?

妇产科陈开华大夫


  你好我是大娟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受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土地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定适宜密度时,应根据所有因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1.株型紧凑和抗倒品种宜密。

  品种之间在生育期、植株繁茂程度、株型、抗倒伏性等方面都有差别。因此,在确定种植密度时应区别对待。

  一般地讲,生育期长的、植株高大繁茂的、叶片近似平展的、茎秆质量差的、根系不发达的品种类型,一般耐密性差,不宜密植,种植密度不宜过高,每公顷以4.5万~5.25万株为宜;相反,生育期较短的、植株较矮,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群体透光性好的品种或茎秆坚韧的品种类型适宜密植,每公顷可种植6.75万~9万株。但这几类品种必须具有秆强、根系发达、有抗倒伏能力。另外,大穗型品种与中小穗型品种相比,种植密度应适当小些。

  根系发达的品种耐密性强,一些株型紧凑但抗倒伏能力稍差的品种适宜密度为6万~7.5万株/公顷。还有一些紧凑大穗型的品种,个体生产能力强、群体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可根据当地的生产水平灵活掌握,一般可控制在5.25万~8.25万株/公顷的范围内。在相同施肥水平和田间管理的条件下,玉米不同品种和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在产量表现上是不同的。

  2.肥地宜密,瘦地宜稀。

  地力水平是决定种植密度重要因素之一,即高肥力宜密,且适宜密度范围相对较宽,低肥力宜稀且适宜密度范围相对较窄。

  在土壤肥力基础较低,施肥量较少,每公顷产7500千克以下的地块,由于肥力不足,密度过高,植株生长差,空秆多,有时会引起减产。因此,种植密度不宜太高,应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下限值;在地肥、施肥量又多的高丰产田,就要采用抗倒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并且要取其适宜密度范围的上限值。中等肥力的宜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中密度。

  生产实践表明,同一品种在同一种植区域,只因肥力不同,其适宜密度最大相差可达25%左右。例如,稀植型品种在高肥力条件下,适宜密度为每公顷4.5万株,在低肥力条件下,每公顷为3万~3.5万株,每公顷相差1万~1.5万株。

  3.水热资源充足的玉米宜密。

  在确定种植密度时,温度、水分也是必须考虑的环境因素。如果单纯地从温度因素考虑,应该是温度高宜密,温度低宜稀;单纯地从水分因素考虑,应该是水分充足宜密,水分欠缺宜稀。而在自然生产条件下,有时温度高低又是与水分多少相矛盾的,对密度的影响又是相互制约的。例如,部分产区玉米生育期间温度虽然较高,但水分欠缺,种植密度只能稀些;部分产区水分充足,但温度偏低,一般品种类型密植时,温度满足不了要求,生育延迟,低温年份成熟不好,而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密植时产量高,并能安全成熟;在温度、水分比较协调的产区,可以适当密些。

  4.阳坡地和沙壤土地宜密。

  适宜的种植密度与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土质也有关系。一般阳坡地,由于通风透光条件好,种植密度宜高一些;土壤透气性好的沙土或沙壤土宜种得密些,低洼地通风差,黏土地透气性差,宜种得稀一些,一般每公顷可相差4500~7500株。

  5.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宜密。在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光合作用时间长,呼吸消耗少,种植密度可适宜大一些,如沿海和高原地区;在高温、多湿,昼夜温差小的内陆地区种植密度宜偏稀一些,一般每公顷相差7500株左右。

  6.精细管理的宜密。粗放管理的宜稀在精播细管的条件下,种植宜密,因为精细栽培可以提高玉米群体的整齐度,减少株间以强欺弱、以大压小的情况发生。在粗放栽培的情况下,种植密度以偏稀为好。





大娟的日常


玉米种植的稀稠程度,会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种植过稀,单位面积内株数减小,土壤未得到充分利用,总体产量上不去;种植过稠,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植株易形成夹秆(无穗),而且穗棒小,产量也低。

因而合理种植,是玉米稳产稳收的重要原则,合理密植,又是充分发挥群集增产效果的重要措施。

而合理的种植密植,就要按照土壤的肥力状况,降雨条件和品种特性来确定种植密度。

1,土壤肥力状况:土壤肥薄程度,是影响玉米植株生长的最基础因素,植株生长所需的肥水都需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供给,如果土壤贫瘠,营养缺乏,根系生长不良,吸收和供肥能力都降低,植株生长势弱,雌雄穗发育不良,穗棒小,产量低。

因此在玉米种植时,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坡度小于15度的地块,这样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能促进玉米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多种抗性,降低病虫害,从而可获高产优质的玉米,所以,肥力中上的田块,玉米可以密植,但还需水分保证。

2,玉米品种特性:密植的玉米,就要选用良种,而且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如降雨多少,积温高低,及气候特征等,选择株型紧凑,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的杂交玉米品种。

3,确定玉米种植密度的原则~降雨条件: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即使选用优良品种和肥沃的田块,土壤水分的充足与否又成了限制这两个条件的主要因素,因此,玉米种植密度的确定原则,在选择土壤肥沃和选用优良品种特性外,主要要根据当地年降雨多少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年降雨量为100毫米,种植株数为1000株/亩。

即:年降雨量300~350毫米的地区,以3000~3500株/亩为宜,株距35~40厘米。

年降雨量在350~450毫米的地区,以3500~4500株/亩为宜,株距30~35厘米。

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的地区,以4000~4500株/亩为宜,株距28~30厘米。

那么土壤肥力高,墒情好或有浇水条件的地块,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总结:确定玉米种植密度的因素,有土壤肥力状况,降雨条件及玉米品种特性,但确定的原则在满足其它两要素的基础上,我觉得以当地年降雨量来衡量确定玉米种植密度,最直观易懂,也较标准。供参考!


基层农人


确定玉米种植密度的原则是什么?

玉米的合理密植与品种、土壤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玉米种植密度必须根据这些条件来确定。


1、品种与播种期:不同的玉米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株叶型都不相同,因此种植的合理密度也有差异。一般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植株矮小,要适当密植。晚熟品种生育期长,植株高大,要适当稀植。杂交种株型比较紧凑,宜密植。地方种植株高大松散,宜适当稀植。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叶片与茎的夹角小,株型紧凑,要加大密度。平展型杂交种叶片与茎的夹角大,叶片平展,株型松散,要适当降低密度。

早播或者春播玉米,生长比较慢,营养生长期长,密度可以低些。夏播或者迟播玉米生长比较快,营养生长期短,宜密植。

2、土壤、肥料、水条件,玉米是不利用分蘖的作物,群体的田间自动调节年龄弱,确定密度时要根据品种类型、土壤肥力

高度耕作栽培技术水平等条件来确定。肥土、水分充足。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地方要适当增加密度,能保证单位面积上较多作植株对水分、养分的需要,过稀会造成地力浪费。瘦地或者施肥水平低的土壤,有效水、养分贮量低,种植过密,超过土壤中养分供应能力,就不能满足玉米正常发育的需要,造成后期脱肥早衰、矮小,空秆多而减产。


3、气候条件,玉米是喜欢短日照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比较高,根据温光条件来考虑密度,要掌握在高温短日和光照充足地区可以适当密植,在高温短日照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低温长日照和光照弱的地区宜稀植,在低温长日照条件下玉米缓慢,生育期延长,植株变高。低海拔地区气温比较高,日照比较好,玉米生育加快,生育期短,要适当密植。海拔比较高地区气温偏低,玉米生育期变长,要适当稀植。但是在海拔很高,光照很强,气温又低的地区,紫外线和低温常常抑制玉米的生长,使其植株矮小,也要密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