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莊志:公益界到了反思、批判、再出發的時刻

作者:浮琪琪

來源:社會創新家

圖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初生牛犢不怕虎”,莊志如此形容樂助慈善基金會即將舉辦的2020年中國公益新勢力大會。此次大會主題為“反思 批判 再出發”,要直面行業存在的問題,也要探討未來三十年社會發展潮流。對於一家成立於2016年的“新”機構,這樣大的口氣不免引來質疑。莊志不被動搖,“只要認定這個問題在當下是最突出的,做這件事是正確的,那就要鼓起勇氣去做。”


事實上,樂助慈善基金會並不算年輕了。莊志是英格瑪人力資源集團董事長兼總裁,2008年創立樂助慈善會,也就是樂助慈善基金會的前身。十二年來,這家立足蘇州的地方慈善公益機構已具備行業影響力。


《社會創新家》就行業的反思、批判與未來創新發展專訪了莊志。


觀察 | 莊志:公益界到了反思、批判、再出發的時刻

莊志


觀察 | 莊志:公益界到了反思、批判、再出發的時刻

1

反思批判再出發


《社會創新家》:舉辦中國公益新勢力大會初衷是什麼?所謂“公益新勢力”是指什麼?


莊志:樂助慈善基金會的目標是成為一家創新型慈善公益機構,致力於引領和催化社會創新,構建社會創新生態圈。我們希望影響更多人參與社會創新。近些年,公益行業出現一些有海外留學背景和國際視野,具備創新思維的公益人,做的公益項目令人耳目一新。這個群體給公益圈帶來一股新風氣。他們是行業裡的公益新勢力,時刻提醒老公益人不斷與時俱進,持續創新。


《社會創新家》:2020中國公益新勢力大會選擇以“反思 批判 再出發”為主題,反思批判什麼?


莊志:這些年,公益領域有很多問題需要反思批判。這也是為何去年以來,不少公益組織生存艱難,新冠疫情只是一個導火索,背後癥結有很多:是否有非常清晰的使命、願景與價值觀?有無定位精準、符合需求的公益產品?公益團隊是否足夠優秀且具備商業思維?是否有足夠透明的財務審計?有無自我造血、品牌傳播的能力?是否有實力面對公眾的監督與質疑?如同經營企業,如果很多基礎架構沒有搭建好,組織死亡是早晚的事。


此外,行業存在的不正之風是時候被批判了。不接地氣、虛榮浮誇、不誠信、喪失道德操守……我們需要自我檢討,迴歸公益初心,重新出發。


樂助慈善基金會自身也在反思。2021年是樂助元年,我決心重新開始,以經過反思的全新標準來重新上路。做公益時時刻刻要有不破不立的勇氣,只有不斷創新才可能擁有未來。


《社會創新家》:確定“反思 批判 再出發”這個主題後,收到的反饋是怎樣的?


莊志:確定這個主題後,有受到質疑:樂助慈善基金比較年輕,體量不夠大,講反思與批評不太合適。但我想,正是因為我們比較新,規模比較小,我們才敢幹,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即使做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也不見得所有人都會支持。我的處世哲學是任何時候都要分辨清楚——何為正確。只要認定這個問題在當下是最突出的,做這件事是正確的,那就要鼓起勇氣去做。


《社會創新家》:新冠疫情中,你認為公益作為“第三力量”應對疫情的表現如何?


莊志:這次疫情,公益組織暴露許多問題,我們確實到了該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時候了。就我觀察,此次疫情中,一些公益組織反應迅速,但仍有許多公益組織應對不及時,表現消極,幾乎是毫無作為,坐等疫情過去。


我一直在思考,公益組織要如何活出生命力與競爭力?其實與企業相似,核心是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自身要將使命、願景、價值觀、財務、人才、團隊等各個基礎打好,同時具備強大的創新意識與反應能力,才可以有所作為。


《社會創新家》:2008年你就投身公益並創立樂助,一路走來,你觀察到公益行業發展的哪些底層問題?


莊志:一個問題是,公益組織經常揪住偽需求當作真需求。無論是公益組織還是企業,以目標對象的需求為出發點很重要。而許多公益人,對公眾需求、社會變化趨勢是不夠了解的。而在具體項目上,因為沒有深入現場,公益項目多是從偽需求出發。


今年樂助慈善基金會在幫扶大涼山昭覺縣一個貧困村。實地調研後,我否決了之前準備好的許多方案,著手做符合當地實際需求的新項目。當地縣政府告訴我,雖然我不是捐錢最多的,但我實地調研一週,這很少見。樂助慈善基金會做每個項目我都會前往現場,因為答案藏於現場。而公益行業常見的走馬觀花式“調研”,大多浮於皮毛,推出來的公益項目效果有限。


另一個問題是,公益人很容易存在慣性思維,缺乏創新能力。這也牽涉到公益行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因為受限於多重因素,公益組織無法組建高質量的人才團隊。在我看來,公益行業的薪酬應高於社會平均薪酬的20%,公益人應得到比其他組織更多的福利保障,做公益應該成為一件體面的事情。另外,公益組織需要更強大的團隊精神,公益團隊需要不斷進行培訓,開闊視野提高自身能力。


《社會創新家》:你多次談到創新對公益的重要性,在創新的同時,有哪些要提防的風險?


莊志:企業做創新,如果創新的方向錯了,那是滅頂之災,公益也一樣。所以在創新上,可以先小規模地在一個社區、城市做試驗,循序漸進開展創新,邊做邊修正。任何創新都離不開財力的支撐,公益組織要做好自己的財務預算,提高抗風險能力。做事情需要all in 的態度,但不代表沒有理性,要重視財務規劃,注意籌款進度、現金流和止損線等具體問題。


觀察 | 莊志:公益界到了反思、批判、再出發的時刻

2

企業家的覺醒之路


《社會創新家》:你是企業家,也是公益人,你覺得公益界整體與企業界有何差別?


莊志:最顯著的差別是,企業界的人與公益人的思維很不一樣。公益人相較而言不夠理性,不夠專業,因為行業裡優秀人才不夠多,許多人是抱持一種公益情懷進入行業,如此便缺少一些理性。但任何一個組織,如果想要擁有旺盛的生命力,理性與專業是不可或缺的。


之前我選人才會將是否熱愛公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專業,現在我認為應該反過來,首先必須專業,其次不討厭公益就好。就像企業找CEO,首先要求CEO足夠專業,而不是要求他像創始人一樣熱愛這個企業。


在國外,真正耐力持久、表現亮眼的基金會,許多正是職業經理人管理,正因為經營過企業,更懂得如何運用商業思維做公益。


《社會創新家》:新勢力大會每年會邀請公益行業學者、機構負責人,此外還會邀請不少企業界人士,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莊志:企業參與公益,當然做總比不做好。但是,目前慈善公益在企業的發展佈局裡還很初級。企業家們開始關注公益,不乏出於品牌宣傳的考慮。企業家們對公益慈善的認知有較大欠缺。舉辦中國公益新勢力大會,不只想要公益從業者學習交流,也想影響更多企業家瞭解並投身公益。企業家群體至少佔據參會人數的1/3,他們的參與會讓公益圈更有活力與耐力。


《社會創新家》:大會提到關於未來三十年社會發展潮流,對此你有哪些思考?公益組織要做哪些準備?


莊志:總體來講,社會發展有利於公益組織成長。我對公益行業的前途充滿信心。我們的傳統文化蘊含大愛精神與慈悲文化,不斷催生公益慈善向好發展,未來會成為一隻影響世界的慈善力量。


美國上世紀20年代已出現卡耐基這般的慈善家,我對中國企業家投身公益慈善也非常有信心。隨著我們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企業家對公益慈善的理解在逐漸加深,當第一代企業家取得人生上半場的成功之後,他們會踏上一條覺醒之路,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的問題。我相信未來中國公益界會出現像比爾蓋茨這樣有全球影響力的慈善家。


但前提是,我們公益行業一定要自我反思、提醒,建設人才梯隊,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杜絕不正之風,清退害群之馬,對傷害公益行業的不良行為零容忍。


《社會創新家》:你將在大會上以“迴歸原點,重新出發”為主題進行分享,這裡所說的原點與重新出發,背後有哪些內涵?


莊志:公益人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初心,想清楚做公益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如果只是一時衝動踏上公益路,很難走得長遠。而在做公益的過程中,要有迴歸原點的恆心,隨時反思的勇氣,時俱進的活力,和不破不立的決心,像經營企業一樣打好公益機構的基礎設施。


至於我個人的公益初心,與其說我做公益是幫助別人,不如說是幫助我自己,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每次我前往大涼山,花錢做公益比管理企業賺錢還快樂,這讓我做公益比經營企業更用心。比爾蓋茨是在53歲時退休轉為全職做公益,我個人則計劃在60歲時全職做慈善。


《社會創新家》:近兩年,公益界較多討論理性公益,你怎麼理解理性公益?這與你一直提倡的“公益初心”如何實現有機結合?


莊志:在公益發心、為公益付出上,我們可以不那麼多斤斤計較,對這個社會、世界心存大愛與慈悲心。但在具體做事時,我更傾向保持理性思維,每個環節都要嚴謹專業。END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