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效益

对于中国人,吃是头等的大事,民以食为天。在灾荒年,下层人民吃饱了就安分守己不闹事,太平盛世,人人温饱,饮食就是地位的体现。虽然据发过大财也捡过垃圾的通人说,用炮制鲍鱼的方式炮制一块猪头肉也同样好吃,鱼翅其实就是粉条的味道,但是吃鲍鱼和吃粉条,毕竟还不是同一种感觉。

吃什么、怎么吃本来是很个人的事儿,外出旅游,不逛当地名胜,偏挤到小吃街上啃臭豆腐干,可以;晚上在家看电视,一瓶啤酒,两只鸭脖子,自由。可出来和你的老板同事、合伙伙伴、朋友客户一起吃饭,就要讲究点水准了。别人请客还好说,客随主便,由人家安排去好了。在餐桌上失态的事儿,现在并不常见。如果需要自己做东,应酬工作上的客人,这就比较伤神,谁为主,谁作陪,在哪里请,点什么菜,都要好好斟酌一番。

在安排一次宴会之前,首先要对请的客人心中有数。一般每次邀请的客人,都是有一个目的的,或洽谈项目,或签订合同,或接风迎客,或饯行话别等等。按照常规,不宜把毫不相干的两批客人全在一起宴请,更不得把平时有芥蒂的人请到一起吃饭,以免出现不愉快的场面。另外请客也是讲究规格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要办的事的重大程度以及自己的消费水平安排不同档次的场所。若是公费,单位一般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吃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效益

宴会菜谱的确定,应该根据宴会的规格“看客下菜”。总的原则是考虑客人的身份及宴请的目的,做到丰俭得当。整桌菜应有冷有热,荤素搭配;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即一桌菜要有主菜,如鱼翅、燕窝、甲鱼等,以显示宴请的规格,然后再以一般的菜调剂客人的口味。这些菜可以不求高档,以适口为主。

通常人们所说的好菜,除了本身价值不菲的原材料外,最主要说的是味道好。然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味型变化万千,东西南北人们的口味差别很大。传统上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风味格局也逐渐融合,出现了不少新派口味。那么怎么样的味道才是好味道呢?既然是请客,当然是迎合客人口味和心意的菜最好。这恰恰是商务宴请中最难把握的。因为主客之间是公事上的往来,往往并不十分熟络,有些甚至就是一面之交。因此对彼此的口味也就不可能很了解。而且商务宴请也不可能像朋友聚会一样,可以互相谦让,兼顾各人的口味,轮流点菜。除非是关系已经非常密切的商业伙伴,一般正式的商务宴请,都是先安排好菜式,客随主便。

根据客人的籍贯、职业特点、个人兴趣推断出其大致的口味就再好不过了。但如果实在是难于推测,也可以点2~3个相对保守的菜,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大众都能接受的菜。那种口味太过刺激,特点太过鲜明的菜,喜欢的人太喜欢,不接受的又绝对不接受,相对而言,还是中性比较稳妥。有时候,中庸也是-种个性。

别担心中性的菜口味平平,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给客人留下的是非常糟糕的印象,还不如不留任何印象好。这样起码客人不会尴尬,不会吃不饱饭,不会日后说起这顿饭还心有余悸。

法国着名幽默作家特里斯坦·贝尔纳有一天去一家饭馆吃饭,对那里的菜式很不满意。付账时,他对饭馆的经理说:

“请拥抱我。”

“什么?”经理感到纳闷。

“请拥抱我。”贝尔纳显得很认真。

“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先生。”

“永别了,以后您再也别想见到我了。”

饭店经理见不到作家问题并不大,如果我们的客人在一餐之后,印象糟糕,再也没有见你的兴趣,岂不是一种意外的损失?

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在饭局中应酬的人,可以多在这方面下点儿功夫。在单位附近找两三家不同档次的饭店,根据请的客人的情况,就近安排在这固定的几家饭店。这样既不会每次临时绞尽脑汁地找地方吃饭耽误时间,又可以跟饭店建立长期的关系,在价格上获得优惠。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期考验的饭店,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换了厨师等,一般菜品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比如不新鲜、不卫生等。最起码口味上会让你很放心,太咸太淡等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小,端上桌的莱,哪怕是你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新菜品,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长期在这些固定的饭店消费,服务生就会非常熟悉你的需求,每次来了,不必再煞费苦心地点菜,只需要悄悄知会一下此次宴请的规格,服务生自然就会根据客人的人数、性别、年龄以及时令等,帮助你迅速点好一桌符合要求的莱品。这些菜品也不是一味的山珍海味,而是高中低档菜品搭配着,价钱不会十分的昂贵。这样,你不必花费过多的金钱和精力,就可以给客人留下一种有诚意、有实力的印象,对以后的交往大有好处。

吃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效益,当这种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钱时,我们才会有闲情、有余力进行其他高雅的生活体验。

#职场我来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