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功臣,为什么尉迟恭排在秦叔宝前面?

史劲社


在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尉迟恭何止是排在秦琼前面?秦琼排在最后一位,而尉迟恭高居第七位,在凌烟阁榜上的所有外姓武将中排名第一。武将中排在他前面的只有皇族身份的河间郡王李孝恭,尉迟恭的名次比后来的大唐战神李靖还高。

这个名次当然不会是李世民随心所排,也没有所谓的排名不分先后,全是根据各人的功劳和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忠心程度来排序的,两人同为降将,尉迟恭或许在个人武力、军事能力上比不上秦琼,但在其余方面,尉迟恭都远胜秦琼,具体有二个方面:

第一:尉迟恭救过李世民

根据史书中的明确记载,尉迟恭至少两次在最危急的时刻救过李世民,第一次是征讨王世充时,李世民被王世充麾下大将单雄信盯住了,关键时刻,尉迟恭出马护主:“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

第二次是在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被垂死挣扎的齐王李元吉威胁,几乎丧命,又是一旁的尉迟恭站出来救了李世民,并且击杀李元吉:“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这两次救命的功劳在李世民心里是无可替代的,至于战功,尉迟恭和秦琼同样都有,武勇在史书中的记载也都差不多,但秦琼就缺少这种对李世民的救命之恩,相应的,地位也就大不同。

第二:“玄武门之变”前后,尉迟恭功莫大焉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功臣就是尉迟恭,他在事变前后的表现远超后来的名相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事变前,尉迟恭忍住了李建成、李元吉对他的诱惑和迫害,没有出卖李世民,即使在遇到死亡威胁时,也依旧如此。

在李世民对是否发动事变夺权犹豫不决时,也是尉迟恭站出来晓以利害,并帮助李世民下定最后的决心:“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纵不从敬德言,请自决计,其如家国何?其如身命何?且在外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

事变中,尉迟恭是最主要的打手,杀李元吉,胁迫李渊,特别是胁迫李渊交出权力,李世民是不太好出面的,逼父的名声可比杀兄要严重许多,这锅尉迟恭毫不犹豫的帮李世民背上了,所以,在李世民大功告成后,当时给尉迟恭论功第一:“及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

至于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就差太远,甚至是否参与过玄武门之变都有相当争议,《旧唐书》的记载中有秦琼,可《新唐书》中却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就很值得探究,不过,不管秦琼有没有参与到其中,他在事变中的功勋也无法和一直冲在第一线的尉迟恭相比。

综上所述,尉迟恭在凌烟阁上的排名远超秦琼就能够理解了,没有尉迟恭,李世民或许没有等到玄武门之变就战死了,没有尉迟恭,玄武门之变也没有那么顺利完成。所以,即使尉迟恭只是个纯粹的武夫,李世民依旧把他排在凌烟阁榜的前列。

贞观时期,尉迟恭的功劳能和灭掉东突厥、吐谷浑的李靖相比?尉迟恭的军事能力能和李靖相比?全部不能比,可他在凌烟阁上就是排在李靖前面,对于李世民来说,帮助他登上皇位才是雪中送炭,才有机会搞什么“贞观之治”,才有机会成为中外敬仰的“天可汗”。


九头鸟漫谈文史


所谓“二十四”功臣,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画像里面的尉迟恭排在了秦琼的前边。

尉迟恭排在秦琼的前边的确是有原因的。

尉迟恭原是刘武周手下,在与唐军交战时,被秦琼打败,后尉迟恭投靠了李世民。尉迟恭在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李世民被单雄信袭击,尉迟恭救了李世民的命。

在之后与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作战中,尉迟恭履建战功,深的李世民的信任。

626年,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尉迟恭是之前的主要支持者和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尉迟恭在事件中射杀了李元吉,又带兵攻入李渊的宫殿,逼迫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一年的九月,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封尉迟恭为右武侯大将军,食邑一千户。而秦琼是左武卫大将军,食邑七百户。

古代打仗,武将全是靠战功升职的。很显然,尉迟恭在之前的几次战争中,功劳比秦琼大。并且玄武门事件中又有突出贡献。

再者,凌云阁二十四功臣,是李世民当皇帝十七年后才做的事,在这十几年里,秦琼由于伤病,几乎没有参加征战,没有几年就病逝了。尉迟恭却是一直跟随李世民东征西杀,立功无数。所以,二十四功臣录,他排在秦琼前边是理所当然的。


路遥lgy


先来看看尉迟恭和秦叔宝他们都做了什么,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

唐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秦琼因不耻王世充奸诈的为人,与程咬金等人乘唐郑两军于九曲对阵之时投奔了李唐,被唐高祖李渊安排到秦王李世民府上任职。李世民对秦琼的英勇早有耳闻,对他十分礼遇,授予了他马军总管的职位,随自己一同镇守长春宫。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事变,秦琼虽也参与其中,但是不管是前期参谋建议还是后来行动都不见秦琼的踪影,只是一笔带过说秦琼参与玄武门事变,随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后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远比尉迟恭为开府仪同三司,五天一上朝差远了。那差距是因为什么呢?

再来看看尉迟敬德他的功绩就会知道,尉迟恭(585年-658年12月26日),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尉迟恭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尉迟恭先后两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间,武德三年七月,尉迟恭陪同李世民到榆窠打猎,碰上王世充带领几万步兵骑兵前来挑战。王世充的骁勇将领单雄信带领骑兵直奔李世民冲来,尉迟恭驱马冲上前去,太吼一声,斜刺里一枪把单雄信挑下马来。尉迟恭保护李世民杀出包围。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已成水火。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李世民犹豫不决。尉迟恭说:“人的本性怕死,大家情愿以死来侍奉您,这是上天的恩赐,如果上天给您却不接受,反而会受罪责。虽然顾及了仁爱的私情,却忘掉了国家的大事,灾祸来了不知担忧,快要灭亡却无动于衷,丧失作为人臣不避艰险的气节,不具备前辈圣贤大义灭亲的品德,这些我没听说过。我的心愿,是请先下手杀掉他们。您如果不采纳我的意见,就请让我逃走,我不能坐等别人来杀。再说靠危难成就大业,是圣贤的高明主见;把灾祸变为福祉,是智士的天赋机敏。我如果逃走,无忌也要一起逃走。”

李世民还是犹豫不决,尉迟恭又劝说:“您现在办事犹犹豫豫,不算明智;面对危难不能果决,不算英勇。您即使不采纳我的意见,就请您自己考虑,到底怎样保全国家社稷?到底怎样保全身家性命?况且外边的八百名勇士,现在已经全都进了皇宫,手握兵器身穿铠甲,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了您怎么能够拒绝!”尉迟恭又日夜进言鼓动,李世民这才下了决心。

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将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内。李建成、李元吉行至临湖殿感觉有变,慌忙掉马准备返回东宫和齐府。李世民从后面招呼他们,李元吉张弓即射,仓促间控弦不开,皆未中的,李世民则趁机射杀李建成。此时,尉迟恭率赶七十名骑兵至,左右箭射李元吉,李元吉中流矢坠马,逃入树林中。李世民纵马追赶,但衣服被树枝挂住,坠马落地。李元吉见状,立刻赶到,夺弓将扼杀李世民。在此危难之时,又是尉迟恭及时赶到,跃马喝叱李元吉,李元吉见到尉迟恭,放开李世民,欲趋武德殿,尉迟恭边追边射,将李元吉射杀。这时,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和屈唾至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人赶来,猛攻玄武门,形势危急。关键时刻,尉迟恭持建成、元吉首级赶到示众,东宫、齐府士卒遂溃散。

后来论功行赏,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定为头等,每人赏赐了一万匹绢,齐王府的钱财器物,连同整个府第,都赏给了尉迟恭。

写到此处我们不难看出,玄武门之变前,秦叔宝和尉迟恭在李世民的心中是一样的,但是在玄武门这件关乎李世民生死存亡的大事上,秦琼和尉迟恭的态度上是不一样的。秦琼虽然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但是就如同隐身了一样。众所周知秦叔宝乃是勇冠三军的猛将,相比之下尉迟恭都要比他差一点。可是在这场宫闱大战中秦琼是出工不出力。这是什么原因(我会在论凌烟阁二十名臣中讲到)

反观尉迟恭不但力劝李世民,而且宫变之时身先士卒,勇不可当。更是直接射杀李元吉,砍下李建成的首级。称为此次宫变的头功。尉迟恭先有救李世民性命之功,后有玄武门诛杀魁首之功。可以说没有尉迟恭就没有后来的贞观大帝。

由此可见在玄武门事件中秦琼和尉迟恭就拉开了距离。玄武门之后尉迟恭在李世民的心中是第一的武将。再加之秦琼早于贞观十二年便病逝啦,凌烟阁是贞观十七年建成。读到此处就会知道秦琼什么会排在尉迟恭之后了。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秦琼早早亡故。再也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尉迟恭则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二,是秦琼虽有大功于大唐,但在玄武门之变上完全隐身。并不完全忠于李世民(在李世民心中)反观尉迟恭出工又出力,完完全全的忠于李世民!

这就是为什么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尉迟恭排在第七位,而秦琼只排在最后一位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