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國產電視劇劇情很拖沓,你怎麼看?港劇節奏很快,集數大多20來集?

葡萄影像


這些年人們沒少罵國產劇拖沓,但無論人們怎麼罵這些現象都沒有減少,他們依舊該怎麼播還是怎麼播?彷彿聽不見群眾的呼聲。

電視劇是播給觀眾看的,為什麼觀眾罵他託塔他依然不改呢?這其中大有緣由。

因為電視劇製片方是靠電視劇的版權收入。作為出品電視劇的重要收入。舉個例子。如果。電視製作方面每集電視劇為80萬元,如果這部電視劇有30集,那麼他可以收入2400萬元。

但如果這部電視劇有50集,那麼每集80萬元的價錢,他就可以收入4000萬元,所以說。現在很多電影視公司為了多賺錢。就給電視劇注水

當然電視劇注水是我們不願意看的劇情拖沓的劇情沒沒有吸引力。

比如我最近看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他雖然每集只有三十分鐘,但是他的節奏很好信息量也挺大沒有拖沓的感,覺給人的觀看體驗非常好實在是屬於一部良心劇了。

但是反觀關曉彤演的極光之戀,足足有59集。但是說實話看完整部電視劇我發現他的信息量非常小感覺就講了那麼一點點的事情又是出車禍,又是失憶的。說實話,這種電視劇觀眾肯定是不買賬的。

但是我感覺影視出品方為了電視劇的收益,應該不會。把電視劇每集的時間減少,或者是把整部電視劇的集數給減少。這種現象依然會存在。


迷妹韓劇


多賣錢。

對,就這一個原因。

集數越多,賣錢越多,這是國內電視劇的共識。

電視劇不同於電影,電視劇是ToB的,也就是說為電視劇直接買單的是電視臺,而非像電影一樣直接面對一個個觀眾。


收視率決定廣告費

傳統電視劇的播出渠道是電視臺,電視劇賺的是電視臺的錢,電視臺賺的是廣告商的錢,廣告商賺的是觀眾的錢。

電視臺花錢買劇,然後依靠劇的收視率賣廣告。劇的收視率越高,廣告商的曝光量越高,電視臺的廣告費也就越高。


簡言之,廣告收入是電視臺的命根子,而版權收入是影視公司的命根子。

那麼,我們就要問了,既然收視率那麼重要,為什麼還會出現又臭又長的電視劇?


影視公司的原因

電視臺購買電視劇,是按照集數和時長來算的,這就意味著集數越長,賣的價格越高。此外,IP熱和明星熱導致製片成本高昂,集數短的話,很難賺回本,這兩種熱進一步助推了長劇集。

比如說吳秀波和姚晨主演的《離婚律師》成本1.3億,兩位主演的成本就佔總投資的一半還多,這還不是最離譜的,央視就曾證實《如懿傳》的兩位主演霍建華和周迅的片酬加起來共1.5億。


電視臺的原因

電視臺希望收視率高的電視劇越長越好,於是有些大的電視臺,比如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和北京衛視等播出單位會親自上陣剪輯。

電視臺會根據收視率的高低,靈活調整集數。2013年大熱的電視劇《特種兵之火鳳凰》,收視率一路高漲後,江蘇衛視將46集的劇剪成了62集,每集前10分鐘劇情回顧,後10分鐘下集預告,實際播出的劇情只有20分鐘。


結語

國產劇拖沓,也叫注水。它不是某一方的行為,而是整個產業鏈配合的產物,這裡面唯一受害的就是觀眾,觀眾不得不忍受又臭又長的電視劇,最後只好用腳投票去了視頻網站。

視頻網站也有很多這種劇,好處就是還有那些不注水的劇,何況,即使拖沓,還能開倍速不是?


何年月畔


因為國產劇喜歡先挖一個坑,然後過早的告訴觀眾最大反派是誰。或者告訴觀眾主角的目的是什麼。

相當於“劇透”

這樣觀眾在看到一半甚至剛看幾集之後,就會產生“怎麼還不死”“就差一步成功了,結果……”的焦躁感。

帶著這種情緒,十集二十集三十集……看下來,就會很自然地感覺劇情拖沓。

就我個人是受不了這種的,所以也很少看國產劇(實在是心累)。至於外國劇,我也沒看過什麼,所以怎麼樣說不好。

總之初中以來(2005年~)完整看過的電視劇一隻手能數過來:一一向前衝、一公升的眼淚、東京玩具箱/大東京玩具箱(這純粹是因為自己喜歡的歌手第一次當連續劇女主才追的)、十四歲的母親

然後2017年的大唐榮耀,我已經後悔追了,前面還好,但演著演著一個誤會拖了十幾集,實在是看的不爽。就算要演,也要讓觀眾跟女主一樣,懷疑是男主才對。可結果呢,觀眾在女主誤會男主前就早早知道不是男主的事…………唉,不提也罷。如果不是已經看了那麼多集,真心想棄。

結果看到40集,楊國忠死前又是個話留半句。真急

ps:

最後總結原因,國產劇跟網遊的路數一樣,剛玩和玩到最後是最幸福的,劇情一氣呵成。剛玩因為等級都低,跟一群低級玩家玩,差距不大,甚至等級直線上升頗有成就感,想盡辦法把你拉入坑。而玩到最後感覺幸福,是因為自己已經鶴立雞群了

但中間的過程呢?太糾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