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不沉迷手机,你们都做了哪些努力?效果怎么样?

蓝小咪防沉迷


去年八月,在江苏淮安,民警接到了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报案。13岁的女儿每天熬夜到三四点,就为了玩手机。快开学了,作业是一点都没动,母亲王女士劝不动,一怒之下拨打了报警电话,将女儿推给了警察。


而面对崩溃的母亲,女儿满不在乎地告诉民警:“她说要把我送到你们这来关一会,你们要是想关就关,不想关就不惩罚了,她觉得自己没有犯错。”

民警也只能劝了一会孩子后,又告诉王女士:“家庭纠纷中,父母还是要和子女做好沟通和交流,拨打110处理家庭矛盾,不至于的。”

网友纷纷指责这位家长是“浪费警力”,但是面对手机成瘾的熊孩子,很多家长也是无可奈何!

互联网的普及,可以帮助孩子更快速的获取知识和资源,所以孩子可以玩手机,也必须玩手机,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孩子利用好手机,而不沉溺与其中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课题,在这里我有几个建议可以帮助到大家。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呢?

1.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其实玩也是人类的天性,玩其实也是学习的一种,可以开拓思维,增长知识。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的手机也是孩子玩具其中的一种,因此孩子喜欢玩是正常的,

2.手机的设计符合我们人脑的发展规律,符合我们发展的需求

集成电板,就是我们手机里的芯片,它的设计是契合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的,也是有利于孩子成长发育的。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玩手机呢?

既然孩子可以玩手机,那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

1.一开始陪伴孩子使用手机

陪伴孩子使用手机不代表把手机给孩子玩就不管了,而是要为孩子介绍这样一个玩具,他的功能是什么样的,比如:我们可以用它来打电话联系我们的同学、老师、家人;我们遇到问题可以查询资料;出去旅游就可以拍照片,也会有游戏可以让我们在疲劳的时候放松一下。

要为孩子介绍这些功能,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支配手机,而不是看到同学玩游戏就觉得手机就是玩游戏的,让孩子被手机支配。教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而不是孩子被动画片游戏所吸引去玩手机!

2.制定规则

儿童的自律性普遍较低,因此即便为孩子介绍了手机的使用功能,出于爱玩的天性,孩子一定还会想玩手机。所以需要提前制定好规则,一周可以玩几次,每次玩多久,可以和孩子协商好共同制定,

重点突出,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不要怀疑,不要责骂,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你越怀疑,孩子就会越那么做!只需要将约定书面化贴在家里,同时制定好相应的奖惩措施,按规定执行就够了!

3.做更有趣的事情

组织亲子游戏,多带孩子去户外参加有趣的活动,哪怕是和孩子一起做饭或者讨论问题,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自然就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因为比手机好玩的东西也有很多,自然就不会沉溺于其中了!


让孩子不沉溺手机其实没有那么难!首先我们要保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谈机色变”,正确认识手机,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同时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让手机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被手机支配!

我是军佚老师,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也期待大家的转发交流!


李军佚儿童领导力


孩子玩手机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手机可以查阅资料、进行简单社交,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家长为了让自己消停一会,不至于孩子的接触面太狭窄,就会无意识的给孩子手机玩。

第三,父母玩手机,孩子会模仿。

第四,孩子通过手机找他的价值感和存在感,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快感。

这四个原因依次从正面走向沉迷,如果没有家长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和学习受影响。

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使用电子设备无可厚非,因为手机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来源,如果完全打压,剥夺孩子使用几乎不可能做到,那如何有效使用手机,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和孩子做好约定——提前和孩子约定使用手机的时间、频率、固定地点,比如,每天除了上网课以外,规定每天使用2次手机,不超过1小时,并且在客厅,定好闹钟,时间一到立马停止使用,也有家长反应,刚开始还有用,过一周就打回原形,还可以和孩子签订协议,以一周为期限。做到了适当给予奖励。让孩子这种意识加强,从而养成习惯,变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而不是交由外力来监督。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以亲子游戏或者阅读来填补网课空余的时间,或者参加兴趣班,让孩子有事情可做。

三、父母言传身教

给孩子树立好榜样,避免大块时间抱着手机,哪怕在看新闻,阅读,也尽量不要当着孩子面。可以多一些阅读时间,影响孩子也加入其中,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时光。

四、提升孩子的价值感

如果孩子内心价值感不足,会觉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父母要多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大脑形成正向回馈,并且越来越好,就不会总想通过手机里的虚拟世界找自己的价值感。



伊片冰心在玉湖


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如何玩过来的?是不让玩?还是没得玩?当初再好的物质条件,也赶不上现在精神生活的需要了。随着智能手机及网络功能的日益强大,现在的小孩早已经不是我们的当初了!很多孩子很小就已经能自己打开手机找游戏玩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玩的游戏越来越复杂,对游戏的兴趣也与日俱增。看着他与伙伴们讨论起游戏的兴奋表情,家长们的担忧与日俱增,毕竟孩子还小,自制力不足,一旦沉迷游戏,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第一.家长要反思就一定要严格限制孩子玩手机游戏吗?

早年曾有一份中小学生网络应用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家长是否同意孩子上网,与孩子是否去网吧上网、与孩子的网瘾倾向性都具有显著的关系。如果家长一味严格限制孩子上网,则孩子进入网吧和染上网瘾的可能性就会被提高三倍。现如今网吧少了管控也强了,但手机游戏孩子足不出户触手可及,影响就更愈甚。

爱玩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大人孩子都一样。孩子正处在好奇心和玩性最盛的时期,可塑性也极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不但强烈,同时还会伴随着一种叛逆心理。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一味严令禁止孩子玩游戏,只会使得孩子更加好奇游戏世界是什么样的。在看到同龄孩子大部分都能玩到游戏的时候,而自己却得不到,相比之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的心理。这并不是攀比或沉迷,而是一种相比较之下产生的自卑。当孩子因为得不到玩的权利而向父母央求时,如果父母不由分说大声责骂、严厉回绝,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与父母的隔阂加深,进一步恶化矛盾,甚至逐渐成为“问题孩子”。

事实上,过于限制孩子玩和放纵孩子玩的伤害不相上下,“过犹不及”正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信息科技的发展及5G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孩子更早更便捷地学到知识,可以想象这波疫情如果没有手机网络,你有会怎样,孩子又如何去上网课?在线新趋势不可挡,手机游戏内容也有很多精华的,所以我们要辩证看待,既要善于5G新技术3C新工具,又要同时防止孩子沉迷手游或网络。

第二. 别压抑孩子好玩的天性,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他换一种更加健康的新玩法。

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时,实际也是没有更好的活动去参与。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玩的兴趣,换一种更加健康的“玩法”,要主动去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把他们的好奇心分布到更广泛的爱好中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他们沉迷手机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家长最好陪着孩子一起玩,这样更能提升孩子对“新游戏”的兴趣,非常有助于孩子的兴趣转移。比如说,家长可以每天在家陪孩子下一盘棋,玩玩益智桌游,在周末带孩子去户外运动等,这样一来,孩子的注意力就不会被手机游戏占据太多,就能为他的健康成长加分。

当孩子有正当的兴趣爱好时,再有不良爱好的空间就比较小。家长们要想解决诸如孩子沉溺手机游戏之类的问题时,不妨试着去培养孩子形成另一种比较固定的兴趣爱好,这显然比唠唠叨叨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努力去寻找一些更能带给孩子快乐的活动,培养孩子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孩子从手机上“拉”回来,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第三. 重点去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家长要引导疏导,细心寻找自我教育的迹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任性放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会导致孩子人格的偏离,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沉迷于手机游戏就是一种偏离的表现,这显然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

首先,不能单单死纠手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培养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让孩子明白自我约束的重要性,比如给他讲一些故事或他亲眼所见的反面例子,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规则意识需要在细节中去灌输体验。

另外,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不能百依百顺。对于孩子的行为,正确的应该大力支持,错误的则需要想出好办法及时明确制止,比如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等等。如果放任错误行为,就易让孩子无法分辨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养出为所欲为的性格。

比如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制订每日(或每周)的作息安排表,让孩子明确制表的目的,然后按时完成表上的具体事项规定,当孩子做得好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借此激活孩子潜在的荣誉感及孩子努力向上的愿望,有助于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习惯;当孩子违反规定或有逆反心理时,要理性对待孩子的行为,疏导与引导双管齐下,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陪伴和帮扶,与孩子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