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大的明朝开始没能灭掉努尔哈赤,还让他越做越大呢?

梦想努力乐观


在对待努尔哈赤的问题上,需要分两阶段来看。具体可以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为分水岭。

第一个阶段,从努尔哈赤起兵到建立后金政权,这个阶段,明朝是希望努尔哈赤强大的,抛开李成梁与努尔哈赤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不说,这也符合明朝对待女真族的政策。因为明朝其实并不想在女真族这边投入太大精力,毕竟打仗是个烧钱的活,所以他们不断扶植弱小势力,让他去挑战其他大的势力,周而复始,让女真族始终处于动乱之中,确保他们无暇骚扰明朝边界。

第二阶段,就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了,这个阶段,明朝感觉努尔哈赤实力已经很强大,需要扶植新的势力去推翻努尔哈赤的势力,可是明朝没想到努尔哈赤太过于出色,明朝尚未做出反应,努尔哈赤已经完成了女真族内部的整合。不得已情况下,只能自己派兵去征讨,结果在萨尔浒之战中,又吃了败仗。无奈只能看着努尔哈赤越来越壮大。


文史并蒂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公元1644年顺治帝定都北京。

仅仅用了半个世纪多的时间,清朝就从山海关外的一个女真小部落崛起为一个统治中国将近300年的王朝;而明朝从张居正领导隆万大改到崇祯煤山自缢身亡也不过才77年。

努尔哈赤为什么能领导女真兴起?为什么最终清朝能取代了明朝?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明朝和清朝两个不同的视角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说明朝的问题:

明朝的民族问题处理不当

众所周知,接替明朝统治中国的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女真族也称满洲。

可以说终明一朝,民族问题处理失当成了困扰明朝乃至最终使之灭亡的直接原因。

先看明朝前期的民族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建立明朝是推翻了蒙古族——孛儿只斤氏的统治,而当时朱元璋派徐达率军进攻元大都,却并没有除恶务尽,进入草原追击败逃的元朝军队,蒙古军队的有生力量也就得以保留下来。

“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其澌尽,不必穷兵追之。”——《明太祖实录》

而这些败逃的元朝势力则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北元朝廷,多次企图再次入侵中原恢复元朝。因为朱元璋在夺取北京后没有对元朝残余力量进行剿灭,导致了尽管后来朱元璋以及朱棣多次组织发动了北伐(朱棣本人就死在北伐路上的榆木川)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北元的势力,却再也没有机会彻底解决北方边患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成了困扰整个明朝276年的梦魇。

后来的迁都北京为此,设九边为此,大修明长城为此,前后十二次北伐为此,土木堡之变为此,明朝边防经费逐年增高导致国库空虚也为此,甚至后来也成了明朝不能集中精力剿灭倭寇、农民军、以及建州女真的重要原因。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巧合,明朝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起家,最终却又被“鞑虏”所灭,不得不让人感慨唏嘘。

再说明朝中后期的民族问题

  • 分化蒙古

由于尽百年的北伐也不能彻底解决北方的蒙古问题,反倒是朝廷为此焦头烂额。甚至连皇帝都被瓦剌部俘虏过。由于连年在北方防线(九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军费,明朝的国库到了万历年间(具体是三大征:宁夏、朝鲜、播州战役之后,仅三大征就花费了国库白银1200万两之多)已经是油尽灯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明朝首辅大臣张居正采取了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建议:一方面分化蒙古部落,另一反面驱虎吞狼,借助东北女真人的势力打压蒙古。

当时蒙古部落分裂为西部的俺答部和东部的土蛮部,明朝政府分而治之,对西部的俺答怀柔绥靖,对东部蠢蠢欲动的土蛮部明朝政府则借助女真各部的势力对其进行围剿,在万历朝前期这种联合女真对抗蒙古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果,北方的蒙古势力遭到打压

  • 分化女真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正是因为明朝对集中力量打压蒙古,才使得关外的女真势力得到了发展空间,明朝蒙古鹬蚌相争,女真最终渔翁得利。

当然,李成梁也很精明,所以在解决蒙古问题之后,他故技重施,在女真部族内部大力扶植势力弱小的建州女真,分化打击势力强大的海西和叶赫部。这可以说是正中努尔哈赤下怀,努尔哈赤正是利用这一基础,逐渐使建州女真的势力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女真各部,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

  • 一个意外

可以说明朝对待女真民族的政策给了建州女真壮大的前提条件,提供了历史机遇。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强大起来是历史的必然。但必然之中也有有偶然——一件命案

而且影响明朝灭亡的进程的,并不只有这一个偶然(另一个是:崇祯因冗员裁撤驿站,其中一个被裁员的驿卒,姓李名自成),也并不只有这一个命案(另一个是:崇祯杀袁崇焕)

但这个偶然的命案却是当时引发一些列后果的导火索:

那是在李成梁为打击女真而发动的古勒寨之战中,明军因为急于求成,而误杀了代表明军进行劝降谈判的塔克士,这塔克士不是旁人,正是努尔哈赤的亲生父亲。后来努尔哈赤以此为借口,发布七大恨(杀父之仇为七大恨之首),正式起兵反明。

明朝内政腐败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这一点目前流行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多历史爱好者结合地理学、气象学把农民起义的原因归结为:全球气候变冷

这是有道理的,可以说是农民起义的客观原因之一,却不是唯一和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取代明朝的是清朝,但是灭亡明朝的确实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起义军。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在煤山歪脖树自缢。

可以说明朝之所以在崇祯时期灭亡,是在关外的后金和中原农民的双重压力下而不堪重负导致的。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明末农民军不断起义?

根本在于明朝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具体表现为自然灾害下的官民矛盾。

  • 第一是皇族腐败

明朝建立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吸取元朝后期权臣当道欺压幼主的教训,决定分封诸子为诸侯王,达到巩固屏藩的目的。不想这些诸侯王不仅势力越来愈大,甚至威胁了中央集权(如: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而且由于他们的土地不仅都是肥沃优良并且不缴纳皇粮国税,他们的子孙有越来越多,皇亲宗族的封地也越来越大。

“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百姓仅什一而已”——《明神宗实录》

就导致了到明朝中后期,皇家田地占了全国土地的一大半,却没有给国库创造一分财富。这一方面加重了皇室宗亲的荒淫无度;另一方面由于国库所有的征税压力全部负担在那些只拥有剩余田地的普通百姓身上,导致越来愈多的百姓生计艰难,再加上地主兼并土地,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没有财富失去土地人就都成了流民。这也就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势力总是死灰复燃的原因之一。

  • 第二是官僚腐败

明朝末年,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了国库空虚,明朝政府又既不能损害皇亲的利益,又不得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把主意打到了国家名器的身上——卖官鬻爵

不得不说这是典型的饮鸩止渴,进一步形成了贪污腐败的恶性循环。卖官的钱经过层层盘剥不见得有多少能真正进入国库,但是买官的人为了收回成本,如果在中央的一定会利用职权贪污,而在地方的就更会直接利用苛捐杂税盘剥百姓。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百姓失去土地等于没了生活来源,即使成了佃农或者雇佣的手工业者也逃不过贪官污吏的剥削,如此压迫之下,不跟随农民军起义才是怪事。

  • 第三是天灾频繁

人祸不止,天灾加剧。明末的自然灾害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范围波及广、种类繁多。

一是气温明显偏低,极寒天气、冰雹、雪灾、水灾频发;二是旱灾非常严重,导致颗粒无收,饥民无数,吃泥土、吃鸟粪、吃树皮,甚至是“人刚死而割,子刚死而食”。但必须指出,天灾历朝历代都有,关键看怎么对待,如何赈灾,怎样能做到“灾难无情人有情”。

如何能正确处理灾难下的民生矛盾才是一个政府应该做的事。而明朝在灾难之下依旧不断地盘剥百姓不止,灾难越赈越重,派来剿匪的朝廷军队反倒成了扰民急先锋。如此天怒人怨,王朝的皇帝最终被农民军逼死岂非天道?

明朝皇帝怠政,宦官专权,官僚党争导致内耗严峻

这是明朝灭亡的内部原因:君臣离心离德,宦官迫害忠良,党派斗争影响朝政

  • 首先就是宦官专权的问题

“凡有孽因,必有恶果”宦官问题的种子是明成祖朱棣亲手种下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朝中有大量的大臣都是建文帝的旧臣,他们对朱棣的造反行为极为不满,在背后散播“反动”言论的不在少数;而且朱允炆本人也下落不明,这就不能不让朱棣担心他们的势力会死灰复燃。

既然官僚不能完全信任,于是朱棣选择了相信“去势”的宦官,恢复了锦衣卫,废除了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政策,并且建立了宦官领导的特务机关:东厂

宦官已经被施加宫刑,除了皇帝他们没有人可以依靠,所以忠诚可靠。由于太监没有文化不是那些官僚士大夫的对手,朱棣又请人教宫内的太监读书,“成绩优秀的学员”毕业后也就“分配”成了司礼监的的掌印和秉笔太监,由宦官掌握的司礼监就这样在明朝的内阁制度掌握了批红票拟的权利,成为了皇帝平衡官僚集团的重要帮手。

事物都有两面性,宦官行政固然帮助皇帝解决了一些问题,宦官中也不乏杰出的人才(郑和等)但是也为日后的专权乱政埋下了伏笔。宣德年间的王振专权;成化年间的汪直专权;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就都是表现。

  • 第二是明中后期皇帝怠政

从万历皇帝开始,明朝的皇帝素质是逐代下降,真是麻袋片上绣花——一袋不如一袋

首先是万历皇帝,自从张居正死后,摆脱了束缚的他,因为三大征时期的功劳而骄傲自满,加上身体肥胖导致疾病缠身,竟然导致连续二十多年,不开朝会,不接见大臣,不批示奏章。沉溺于酒色享乐,大兴土木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皇权的怠政,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宦官势力有机会把持朝政,二是朝廷中枢瘫痪、运转不灵,许多紧急的公文和军国大事都得不到及时的批复。

万历后的泰昌短命,天启就更加出格,直接在“九千岁”魏忠贤的怂恿下成为了木匠,而魏忠贤则利用皇帝的无心朝政排除异己,大权独揽,展开了对东林党的大肆迫害。许多如:熊廷弼等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都被阉党迫害致死。

宦官专权直到崇祯上台之后惩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已经是为时已晚、无力回天了。

因为此时由于皇帝接连怠政和宦官专权,皇帝和官僚集团已经离心离德。

  • 第三明朝官僚集团的党争

明朝亡于朋党之争,是史学界一直存在的一种说法,即使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的“争吵”也从未停止。

它的来源是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被明朝政府革职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时常讽议朝政,发表自己的意见。一部分在职官吏也与他们往来甚密,东林党因此得名。

与东林党同时,另一批官员又组成浙、齐、楚、宣、昆等其他党派。一时间形成结党的潮流。

这些党派在朝廷上党同伐异,铲除异己,一个党派提出的意见,其余党派无论对错为了打压对方都要群起而攻之。

万历年间由于皇帝不上朝,朝廷上的不同党派斗争的你死我活,最终东林党取得了胜利,成为了势力最大的党。不甘失败的楚党、浙党等为了对抗东林党,选择了团结宦官,组成阉党。

可以说在明朝灭亡之前,整个朝廷的矛盾重点都不是处理农民军和后金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党派斗争上。这尤其表现在处理后金的问题上,受党争影响明朝不仅接连用人失误,而且多次在战略决策上摇摆不定,最终使得明军在关外战场上节节败退。

其实党争的恶劣影响还有很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导致了明朝的灭亡,那就是君臣的离心离德,尤其在崇祯时期,17年间就有50位大学士做过首辅大臣,历史上戏称为“崇祯五十相”,50人中就有一半被罢免、流放、下狱、处死。没有一位能和他相伴始终。最后崇祯临死都在说“诸臣误朕!”

其实总的来说,皇帝怠政、宦官专权以及官僚党争是三位一体的,他们互相作用最终导致了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又是相互催生,都是明朝开国之初国家政策各种弊端经过时间积累之后积重难返的产物。

因为皇权讨厌被官僚集团限制,所以皇权信任宦官;

因为皇帝信任宦官,建立了宦官干政的制度,所以皇帝有怠政的基础;

因为皇帝怠政所以宦官有效件大权独揽;

因为宦官大权独揽,所以官僚集团分化,有的投靠宦官,有的坚守抵抗;

因为官僚立场不同,所以形成党争;

因为形成党争,宦官更有机会专权,皇帝就越来越不喜欢乌烟瘴气的朝政和官僚。

这就是明朝朝政的死循环。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个结如果明朝自己不能解,就终会有外人解开。

那么作为解铃人的“满清”对比明朝又有什么优势呢?可以说处处都在吸取明朝教训。

  • 第一:团结蒙古

与明朝相反,努尔哈赤乃至皇太极时期一直采取满蒙一家的外交策略,不仅不断地给予蒙古援助,而且每一代君主都会选择和蒙古联姻,比如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生母:庄妃就是例子。

  • 第二:集合女真各部

又是与明朝相反,努尔哈赤看出女真部落不能强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被明朝分化瓦解,彼此不能团结。所以他不仅带领建州女真走向强大,也统一了女真各部,组成满洲,集合力量共同对付明朝

  • 第三:精英治国

以努尔哈赤为首,每一代后金的首领和清朝的实际掌权者,都勤于政事兢兢业业,以明朝为反面典型加以借鉴。努尔哈赤每战都亲自指挥,皇太极在松山之战带病冲上前线,摄政王多尔衮也抓住了机遇,带领清朝问鼎中原,这些与明朝皇帝的庸顽懒惰都形成了强烈对比。

  • 第四:举贤任能、上下一心

还是和明朝相反,从努尔哈赤开始就定下铁律:宦官不得干政。并且唯才是举,不仅不局限于地位身份,而且跨越了民族的障碍,做到了用人不疑,使得范文程、洪承畴等汉族官员能够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不仅上下勠力同心,更是海纳百川推动了民族融合。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更是历史上多种因素集合导致的历史必然趋势。


塔布里斯


八百多年前,金国覆灭北宋,徽钦二帝被俘,中原王朝倒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三百多年前,李自成攻克京城,崇祯自缢身亡,多尔衮趁乱入关,女真人再次赢得了天下。

阴差阳错之下,女真人两次征服中原王朝,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出生在白山黑水间的努尔哈赤,一步步把明帝国逼向灭亡。

那个曾经强大无比的明王朝,即使到了末期的万历年间还发动了三大征,甚至把日本都赶出了朝鲜。但是为何就没有拦住努尔哈赤前进的步伐,还让他越做越大呢?

一、朝廷的不作为

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找到家中传下的十三副铠甲,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族的战争。直到万历四十七年,在萨尔浒明军被杀得大败,而此时的后金已经成为一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再也不是那个听话的女真小弟。

在万历的前十年,有张居正坐镇,李成梁在辽东大杀四方,女真人还是比较安分的。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万历开始清盘倒算,不仅仅张居正的权势被一撸到底,张居正的家也被抄了,家人也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万历皇帝终于夺回了皇权,本应该励精图治,奋发勤政,但万历却沉浸到后宫生活之中。

史料记载:

“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谋。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帝概置不问。由是门户之祸大起。”

这位万历的宠妃名为郑氏,万历初年入宫,因为长得妖艳,善于巧言令色,深得皇帝欢心,被封为贵妃。很快郑贵妃生下的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爱屋及乌,也非常喜欢三子朱常洵,加之郑贵妃长时间的枕边风神功,于是万历准备立朱常洵为太子。

这下就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国本之争,原本天下相安无事,张居正的改革成果足以维持不少年,偏偏万历就喜欢搞事情。太子是国家根本,是国家的希望,嫡长子继承岂能是说改就改的。大臣们拼命上疏阻止,万历则固执己见,折腾来折腾去,大臣们依旧不依不饶,而万历皇帝也崩溃了。干脆朝也不少了,政务也不管了,来了个真正意义的“无为而治”。

万历怠政几乎是彻底的怠政,什么政务也不负责,奏折堆积如山。对于这些,万历既不过问,也没有任何反应,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这太子的争论足足折腾了十五年,到了万历二十九年,皇帝终于妥协了,还是立了长子朱常洛。

万历十九年,努尔哈赤攻取鸭绿江路,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进攻长白山女真各部,万历二十七年,灭掉哈达部。在万历怠政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努尔哈赤却在辽东混得风生水起,而明帝国也失去了干掉努尔哈赤的最佳时机。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都不务正业,还指望官员们精忠报国吗?西汉曹参奉行黄老之学,按照萧何的制度继续执行,这就是所谓的萧规曹随。反观万历,废掉了张居正的改革,却没有应对之法,就这么一直糊弄了几十年。想来努尔哈赤要真的好好感谢下万历皇帝,正是万历的不作为,给了女真宝贵的发展时间。

二、李成梁的放纵

万历十一年,阿台起兵反叛,李成梁派兵围攻阿台所在的古勒城,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为了保证孙女安全,觉昌安和塔克世进城劝说阿台投降。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爷爷,塔克世是努尔哈赤的父亲。

觉昌安和塔克世还没有出来,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就趁乱带明军攻入城内,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一顿乱砍乱杀,导致觉昌安和塔克世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史料记载:

“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途遇额亦都,以其徒九人从。”

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也在乱军中被俘,李成梁的妻子见到努尔哈赤相貌奇伟,便说服李成梁放了他们,就这么鬼使神差,努尔哈赤重获自由。

当时的李成梁官任辽东总兵,女真部族的一把手,对于努尔哈赤,李成梁是不会放在眼中的,但没有想到的是,睁眼闭眼间铸成大错。

或许李成梁没有刻意帮助努尔哈赤,或许他只是利用努尔哈赤帮助他克制其他部族,但李成梁的确放松了警惕。只要李总兵稍微注意点,可能就可以发现努尔哈赤的与众不同,可是李成梁太自负了,等到时局发展到不可收拾,他也无能力为了。

不知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族的时候,明廷究竟有没有发现,然而,明廷和李成梁终归错过了扼杀努尔哈赤的最佳时机。

三、自然灾害和其他战役的干扰

从万历年间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四十八年内自然灾害频发,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对农业生产、百姓生活造成巨大灾难。尤其是河南地区,灾害尤为厉害。

河南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上游常年冲刷,泥沙越来越多,那么堤坝就得修得越来越高,黄河决口在万历年间经常发生。

史料记载:

“秋七月,江北蝗,江南大水,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旱,河决开封,蠲振有差。”

万历一朝,黄河决堤十几次,仅仅是决堤一项灾害,就已经造成了无以复加的损失。其中还包括旱灾、蝗灾、地震等等, 导致物价飞涨、盗贼频起,百姓食不果腹。从万历八年到十六年,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几省死于灾害和疫病的人数超过七百万。

朝廷也做了相关的救灾举措,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不法官员在此时中饱私囊,鱼肉百姓,国家入不敷出,损失也是无以计数。

除此之外,万历十七年,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叛乱。万历二十年,哱拜父子在宁夏叛乱,万历派李如松率兵平叛。同一时间,还爆发了七年多的万历朝鲜战争。在接乱不断的灾害与战争中,明廷疲于奔命、应接不暇,国家实力锐减,军队士气低下。

等待努尔哈赤已经羽翼丰满,明军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就是证明。努尔哈赤的崛起绝非偶然,是一些列因素共同导致的,等到明廷注意到这个女真人,已经尾大不掉,难以收拾了。

虽说努尔哈赤强大了起来,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帝国还是对其有压倒优势,至少单纯的防守还是没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了内部,随着各地饥荒,崇祯帝又消减开支,很多公务员下岗。于是小公务员李自成带兵起义,并最终形成滚滚洪流,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当初明朝廷没有“养寇为重”,清朝也没有通知中原,现在我们会怎样呢,欢迎大家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