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聊聊小茶杯里的大学问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关于茶的最早记录要追溯到神农时代。传说神农为了辨别草木的药理作用,踏遍名山大川,亲自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开锅煮水,这时候突然有几片叶子飘落到了锅中,不多久一股清香从锅中飘了出来,然后他就舀了一碗汁水品尝,刚开始只觉此水味中带苦,却幽香扑鼻,而后又感到香醇甘甜,回味无穷,有生津解渴,提神醒脑之效,自此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饮品,这就是茶的最早出处,神农也因此被称为“茶祖”。

古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饮茶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饮茶更是渗透到了古代生活的各个阶层,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无不以茶为好。而茶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从流传至今的诗词、绘画、宗教、书法、医学等领域我们都能找到茶的身影。

一、茶的物质属性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聊聊小茶杯里的大学问

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茶以其苦而回甘的独特风味散发着时代的光芒,历久而弥新。从古至今茶作为仅次于水的饮品,之所以能够历尽千年而不衰,究其原因还要从它的本质说起。

01. 生津解渴

人在什么时候最想喝茶?当然是在口渴的时候。茶有生津解渴之效,而水是满足人体需要的必属物质,通过喝茶可以调解人体内水的平衡,满足人体生命需求,这是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最重要原因。

02. 强身健体

茶苦而寒,阴中乏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 李时珍《本草纲目》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聊聊小茶杯里的大学问

中国是利用和发现茶树资源最早的国家,无论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古老传说,还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医书的记载,乃至现代的科学研究,都表明茶叶是一种富含生物活性的独特饮品,具有养生保健功能,有益于人类健康长寿。

中国茶品的养生疗效闻名遐迩,日本的荣西禅师曾赞其“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路易.莱墨里的《食品论》中曾写道“茶为补身饮料,因其产生良好效果多,而不良影响少。于神经纷扰时饮茶一杯,可恢复元气,无论何时,任何年龄及环境无不合适。”正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物质,有助于强身健体。

03. 天然佳品

茶叶通过加工便可形成多样的色香味形,其色或绿或红,其香如花似果,其味或浓或淡,其形或卷或直,闻之让人神清气爽,观之让人赏心悦目,品之让人回味无穷,那种微苦而回甘的滋味让人百喝不厌。最难得的是,茶的多样风味全凭天地养成,没有任何添加剂,绿色生态让茶饮魅力大增。

二、茶的文化属性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聊聊小茶杯里的大学问

正是由于茶的俭德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廉俭美德相辅相成,因此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且人们在利用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茶的文化内涵。

01. 高洁的品格

茶长于山间,杜甫诗云“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天地灵气赋予茶的纯洁灵性成就了“其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的高洁品质,人们有感于茶的自然典雅,将茶人格化,成为高洁坚贞等高尚品格的象征。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写道“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来称赞友人的气节风骨,于是饮茶从解渴的日常层面超越了物质的范畴,上升至精神寄托的高度,与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博大深厚的茶文化。

02. 俭德的作风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聊聊小茶杯里的大学问

茶性俭,行俭德之人。 陆羽《茶经》

“茶性俭”,是指茶有”俭“的自然属性,“行俭德之人”则是陆羽将“俭”上升为对人的品质道德要求,即通过饮茶活动修养俭德。从古至今,凡文人雅士、僧侣道士莫不与茶为伍,以茶修身怡情。

唐代刘贞亮更是总结了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起,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散郁气“、”养生气“表达出饮茶能消散集结在人体中的郁结之气,增加人的生气,即茶对人的精神状态有调节作用。而“利礼仁”、“表敬意”、“可雅致”、“可行道”则直言饮茶是一种修身悟道的方式。清茶一杯,倡导廉俭,有利于促进廉洁的社会风尚。

03. 和谐的作用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聊聊小茶杯里的大学问

月底耐勿拿来末,我自家到耐鼎丰里来请耐去吃碗茶。 《海上花列传》

翻开中国的饮茶史,茶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以茶待客,还是以茶馈赠,无论是用在婚嫁还是用于祭祀,茶都是礼仪的使者,传递着真挚的情谊,构建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例如明清以来有不少地方有“吃讲茶”的传统,就是说如果两人之间有了矛盾和冲突,一般不是上法庭而是到茶馆里坐下来谈判,请一个当地有威望的人进行调节,双方陈述理由,中间人进行裁判,过错方付茶钱,并向对方道歉,因此茶馆不仅仅是一个休闲的场所,也促进了邻里和谐。

三、茶道的内涵

01. “茶道”一词的出现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聊聊小茶杯里的大学问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皎然《饮茶歌诮崔石史君》一诗当中。皎然是茶圣陆羽的忘年交,在此诗中最先提出了茶道一词,同时在诗中明确了几个概念,一是饮茶有道,二是描述了茶道下的物质形态,如“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三是茶道下的精神享受,从情思爽朗满天地,到无忧无虑似神仙。

此后在唐代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中也记载到“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如果说陆羽《茶经》确立了茶道的技术规范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那么师憎皎然和封演则赋予了茶道的名称。

中国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形式,它所具有的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功能一直以来都被有识之士所赞赏和践行。

02. 茶道的仪礼之道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聊聊小茶杯里的大学问

不学礼无以利,礼之用和为贵,仪礼之道的根本是通过律己、尊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仪礼贯穿于茶事活动的始终,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敬茶答谢等等。如鞠躬礼、点头礼、注目礼、奉茶礼等等,长久的修行则有益于养成举止得体、言谈有礼、恬淡宽容的心性气度。

“以茶为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茶礼仪的规范与推广已成为时代所需。献茶有礼,最早见于三国两晋时期,孙皓“以茶代酒”,陆纳“以茶待客”。自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以茶为礼,成为华夏乃至全世界妇孺皆知的礼仪,且经久长盛。

仪礼之道是提高个人素养,以礼乐文明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桥梁。一直到今天进门一杯茶依然是伟大中华民族圈内的共同待客礼仪。

03. 茶道的修身之道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聊聊小茶杯里的大学问

修身之道是指以茶为载体,融入儒释道的修行思想,陶冶情操,颐养品德,感悟生命的真谛。历代以来无数文人雅士以茶修身,唐代刘振亮、宋代苏东坡都是以茶修身的典型代表。现代生活中茶“至清导和”,引导人们在“净”、“静”、“敬”的茶事活动中悉心感悟,从而达到“和”的境界。

喝一杯好茶,领略茶中的滋味和香气,浮躁蠢动的心有时候便奇异的安静下来,细细品味了竟然觉得这是大自然馈赠我们的绿色仙药,它使我们在纷乱紧张的现实中松弛了许多。 苏童 《一杯茶》

“静”代表使人从不安的情绪中安静下来,“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静下心来一切事情都能迎刃而解,有助于修身养性。而“净”则代表净化心中的污垢,除却尘埃,因此茶人常常将清洗茶杯当成净化心灵的修炼,让心灵因纯净而贴近本我自然。“敬”即如若“苟且”则“鞭”之,对自然、对生命要常怀敬畏之心,做人做事都要尽心尽力才不会虚度年华。

手捧一杯茶在翠绿的芽叶舒展中让人从心底里散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清饮一口清新怡神,获得身心的愉悦。主客相见一杯好茶表达礼意,构建和谐,在“静”、“净”、“敬”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小结

直到今天不管是亲友相聚、商务会谈,甚至是国际交往,一杯茶平和清廉而不失高雅,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亲朋好友间的深情厚谊,对宾客的无比敬重,对礼乐文明的追求,都可以浓缩融化在一杯清淡的茶水当中。

茶是有益健康的天然之饮,茶是廉洁合乐的修身之饮,在人类社会进化的历程中,一片小小的茶叶不仅被制成可以解渴的饮料,还被塑造为可以感悟沧桑历史和生活文化的载体,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