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不能再拆”,到底為什麼?不拆還能發展嗎

上篇内容《如此拥挤大杂院简直没有下脚之处,疏解人口秘诀到底在哪》,已告知大家,最近“我是胡同”将就《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做些自己的解读。

上篇的预告,是今天要讲“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的问题,但想了想今天应该先讲“老城不能再拆”,毕竟这个更重要。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校场口胡同墙上的拆字(2009)


【规划相关要求】:

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老字号等纳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保护对象。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践行老城不能再拆的保护理念。

媒体报道称,核心区控规称历史格局的保护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关键。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进一步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既有问题】:

既然叫“老城不能再拆”,说明“老城已拆了不少”;既然是“践行老城不能再拆的保护理念”,就说明这个理念不是第一次提出来。其实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就已经明确过几个原则,如“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 “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等。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潘家胡同与贾家胡同拆迁的最后场景(2012)

老城拆了不少,到底拆了多少?

其实,老北京胡同的数量,一直是没有权威的数字。流传较多的一种说法是“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总之是很多。但近几十年,胡同不断消失,具体消失的数量也是没有权威统计的,至少得有几百条,留下来的可能也只有五六百条。

我在前年参加今日头条“海绵演讲”时,讲的就是胡同主题,其中为现场观众展示过这张我绘制的简要示意图,可以看到一个断崖式的下跌: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我看到一份资料里讲到:2010年3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情况汇报》介绍,旧城的“整体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据有关课题研究介绍,旧城胡同1949年有3250条,1990年有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而且还在不断减少。33片平房保护区内仅有600多条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内”。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拆迁中(2008)


从我自身体会上来说,我是2004年开始拍摄胡同的,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拍的太晚了,很多胡同已经拆没了,我再拍也是赶个晚集吧。但之后,遗憾的是,胡同数量仍在不断减少;幸运的是,我赶的不是最晚的集,记录下了不少胡同的最后瞬间。

比如,大吉片的拆迁是我最痛心的。“大吉片”位于原宣武区的核心,是宣南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大小胡同街巷30多条,有的据考证还是金代留下的街巷。明清以来,这里又落成了大批会馆,一条普通的几百米的胡同,就可能多达十几个会馆。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南大吉巷与保安寺街拐角开始拆迁(2007)


我从2006年一直追踪到2012年,反复去大吉片现场,记录下它动迁、停拆又重启拆迁、突然加速,直至最终消亡的全程。中间我还采用了同一角度、同一参照物、同一构图的方式来展现大吉片消失的若干场景,这样就成了胡同变迁的“时间切片”: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拆迁“连环画”


上图是我以墙壁和树为参照物,连续拍摄的北大吉与南大吉的拐角变迁,分别拍摄于2007年11月2日、2012年4月3日、8月12日和8月19日。画面中,胡同的墙壁由三面减为两面、一面,直至全部推倒。

熟悉我的朋友会给我开玩笑,“你这些年成就不小啊,得拍没了至少100条胡同吧”。其实是说,我拍胡同不到20年的时间里,见证了100条左右的胡同消亡。


【新理念】:

其实,关于拆还是不拆的问题,是我接触胡同以来,最热点、也是讨论最激烈的话题。两派经常发生极端的争吵,甚至是不堪的网络辱骂。

即便在昨天那条推送里,也有很多类似讨论,比如有人说,“破旧宅院不值得保护,真正的老建筑物拆了,再去谈保留胡同没什么意义了”;“破旧胡同留它干啥,老城还是多拆才能发展,要不然这保护那保护,何谈发展?”……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鼓楼下大石碑胡同宅院改造中(2007)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来关注一下新理念——城市肌理与格局保护。

北京胡同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城市空间,它们是构成北京独特个性的因素之一。它们从元朝时期的雏形至明清发展成熟,至今很多胡同街区仍旧保留着元大都的城市肌理。

按学术的说法,城市肌理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在时间的打磨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因而城市肌理是有一定规模、一定组织规律的人类城市聚居形态。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鼓楼下的四合院(2006)


我理解的城市肌理一个重要关键词是“组织系统”。所以它最大的价值是“系统”本身,或许一条两条胡同的消失不算什么,或者说这些胡同本身很破旧,建筑价值、文化价值似乎也不大,但当它们形成一个体系后,这个体系的价值就具有了唯一性。

而凡事都有质变与量变之分,当一两条消失,变成一两百条消失,甚至一两千条消失时,城还是那座城,城市名称还是那个名称,但真正的“系统”已经发生质变,它的外部特质尤其是文化特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所以我老是拿北京和纽约为例,当北京核心区有朝一日都建成了纽约式的现代建筑,那北京文化何处找寻?!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东绒线胡同一宅院拆除中,背后是巨蛋(2007)


再一个理念,是这次《核心区控规》中强调的“格局保护”,并将之视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

胡同是“格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是城市核心区的重要血脉,而胡同里的人、胡同里的生活,更是血脉中的血脉。所以没有胡同就不存在什么“格局”,即便保留下几轴几带几中心也没意义,就像一个人,骨头架子完整无缺,有胳膊有腿也有头,却没有血脉,但那叫“格局”吗?

那叫木乃伊。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胡同里的烟火气也是城市的血脉。罗儿胡同(2015)


显然,《核心区控规》要的是活生生的血脉,而不是木乃伊。只有有血脉的城市,才能有长足的未来,才是可以持续的发展。所以,《核心区控规》给这座城市的生机带来了新的可能。当然,这需要时间。


“老城不能再拆”,到底为什么?不拆还能发展吗

对很多人来说,胡同只是儿时的记忆的。三井胡同(2007)

今天到此为止,下次是关于规划中“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的话题。

(除特殊标注外,本公号图片均为原创拍摄。欢迎关注“我是胡同”,也欢迎就相关话题留言讨论,让大家也知道你的所思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