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唱作人的大眾評審,或許一點也不大眾

《一代宗師》裡宮寶森南下,想促成南拳北傳。

找一位南方拳師搭手,算是接過他的衣缽。

新人要出頭,老爺子搭個臺推一把。

我是唱作人的大眾評審,或許一點也不大眾

選個武藝高強的接班人,容易。

但老爺子拼自己一輩子的名聲,想造個時勢。

怎奈,國難當頭,武林終歸是沒落了。

我是唱作人的大眾評審,或許一點也不大眾

這形勢,恰似現在流行樂壇。

音樂選秀節目暗合宮寶森的想法,選出優秀的人才繼承衣缽。

只不過,節目年年有,對勢卻幾無影響。

《我是歌手》請再大牌的歌星來,唱的還是老歌,名聲也讓前輩們得了。

《中國好聲音》現在成了導師聊天秀,節目結束,選手幾無消息。

時勢,難造。

而愛奇藝一檔音樂節目卻想造個勢。

它想讓新人出頭。

還拋出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新人出不了頭。

《我是唱作人》。

我是唱作人的大眾評審,或許一點也不大眾

節目第一期請來的嘉賓:

熱狗、梁博、毛不易、汪蘇瀧、曾軼可、高進、王源。

除了熱狗,在樂壇上其他人都是新人。

而熱狗所創作的嘻哈音樂,在華語樂壇來說,實在和主流搭不上邊。

那麼在大眾流行這方面,這幾人,恐怕都算作新人。

節目就是讓這些新人出頭。

每個人在節目上演出的歌都是自己未發售的原創歌曲。

這其實就是一個為歌打榜的機會。

然後毛不易的《東北民謠》出來了,梁博的《表態》出來了。

曾軼可這個人出來了。

我是唱作人的大眾評審,或許一點也不大眾

在此之前,恐怕大眾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獅子座》。

新人,新歌要出頭,一個綜藝比一張專輯的作用大多了。

而,這個節目最大的意義,不僅在於讓他們出頭。

更在於拋出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的人出不了頭。

這是高進哭出來的。

高進從節目第一期就在小黑屋。

歌曲試環節,歌手互評,他是最後一名。

然後,選人挑戰,輸了。

也就是在大眾評審中他還是不受待見的那一方。

在專業人士和普通大眾中他都輸了。

我是唱作人的大眾評審,或許一點也不大眾

第二期,PK掉陳意涵以後。

高進哭著說了這樣一段話:

很多人明明喜歡我的歌,不投我,沒檔次。

我是唱作人的大眾評審,或許一點也不大眾

高進這句話有錯嗎?

有,也沒有。

他的歌確實很多人喜歡,《我的好兄弟》不是傳唱大江南北了嗎?《我們不一樣》也是可以PK神曲的存在。

但是,在《我是唱作人》裡,大眾評審或許是真不喜歡高進。

看看他們的構成就可以知道。

100個人裡,多的是大都市討生活的人,而且還是相對更光鮮亮麗的一群人。

什麼策劃,新媒體運營,律師,大學生等等。

我是唱作人的大眾評審,或許一點也不大眾

在《開飯吧,唱作人》裡,導演胖虎說,他看見有人聽高進場的《凌晨的哈爾濱》聽哭的人。

而那個人是誰呢?

保安。

喜歡高進的人,或許連投票的資格都沒有。

就像在每一次大眾評審投票環節中,都有幾個大眾評審的採訪。

能放出來的都是自媒體從業者,音樂博主,街頭藝人。

我是唱作人的大眾評審,或許一點也不大眾

唯一一個異類是——土豆種植戶。

而只有一次。

社會的分化或許比我們想象的嚴重得多。

而這分化是全方位的,從收入到興趣愛好,從知識到眼界。

出不了頭,或許並不是人少。

而是能說話的人少。

《中國有嘻哈》這幾年辦得紅紅火火,好像一下子就冒出那麼多keep real的人,只是人家玩了這麼久,現在才被看到而已。

就像街舞,樂隊。

唱哭保安的高進,站上了舞臺,沒有得到大眾評審的喜歡。

但是這大眾有多大眾呢?

沉默的大多數,最後終歸於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