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吗?搞正确顺序,才能减缓焦虑

现在的孩子学习和升学压力都很大,我经常会遇到学生家长焦虑地向我求助:老师,为什么我的孩子就那么厌学?本来就讨厌学习,学校还天天题海战术,孩子更厌学,我到底该怎么办呀?

我想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困惑: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哪怕成绩一般,总归都是愿意学习的,自家孩子为什么就那么厌学呢?本来就讨厌学习,还天天陷在题海战术里喘不过来气,这不是陷入恶性循环了吗?

有这个困惑的家长可能没注意到,自己不经意间把“厌学”“题海战术”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有些认定: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造成的。其实我们把这个顺序弄反了:不是因为题海战术让孩子厌学,而是因为孩子厌学才需要题海战术。

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家长不明白,今天我就以哈佛认知心理学博士丹尼尔·T·威林厄姆的著作《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结合我们中国学生的情况,和大家聊一聊困扰万千中国学生和家长的“厌学”和“题海战术”,并分享一些加深孩子对知识理解的方法。

孩子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吗?搞正确顺序,才能减缓焦虑

01 厌学的根本原因:在学习中得不到成就感

现在网络科技发达,许多学生对游戏的热爱远远超过学习。为此家长头疼不已。其实学生对游戏的沉迷恰恰暴露了他们对学习的厌恶的根本原因:得不到成就感。

设计游戏的人很聪明,他把游戏设计成一个个关卡,完成一个关卡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励,随着关卡难度越来越大,闯关后获得的奖励就越丰厚。加上现在很多孩子会组队玩同一个游戏,那些游戏打得好的同学会在同学之间很有面子。

反观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路在哪?路叫“勤奋”。换言之,学习根本就没有现成的“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一条“路”出来。我们每个人长短板不同,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好不容易摸出一条“路”,就我们一个人走,还不知道对不对。更糟糕的是,路走得对不对,在上学期间只有两个标准:

  • 考试分数高不高?

这个比较好理解:学生考得好,自然信心倍增;考得不好,信心备受打击。如果一直考不好,可想而知,谁也不想再浪费一次又一次机会证明自己的确“不行”。

  • 上课能不能听懂?

听得懂,自然有参与感;听不懂,成年人都耐不下性子天天呆坐在那学习。这里我有必要给大家讲解一下,为什么有的学生听课时理解新知识比别人困难

我们的大脑在接收新知识时,是通过调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简言之,我们总是试图用大脑中已掌握的旧知识来类比新知识,利用二者的相似性来记忆新知识。

孩子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吗?搞正确顺序,才能减缓焦虑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大脑中找不到相似的旧知识怎么办?那么孩子就会出现“听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情况了。每个孩子“知识池子”里储备的知识量本来就不一样,自然就会出现有的孩子可以找到相似的旧知识去链接新知识,而有的孩子却找不到。日子一久,差距更加明显。

做任何事都需要反馈。有反馈才能知道改进的方向,可如果得到的反馈一直是“你错了”“你又错了”,但又不知道“正确的”是什么,这会非常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可实际情况是,总有学生就是没那么幸运,好久摸索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于是,学校才想出了一个办法:题海战术

孩子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吗?搞正确顺序,才能减缓焦虑

02 我们一直否定又离不开的题海战术,真的有用吗?

这个答案可能要让许多家长和学生抱头痛哭了,丹尼尔博士的答案是:非常有用!我们换种说法:高强度的练习,很有必要。

反复练习,可以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其在头脑中达到自动化程度,为深入和高阶学习做好准备。

我们看到许多职业乒乓球运动员打比赛时反应异常灵敏,对方球还没过来,运动员就已经可以判断出球的方向和角度,接着迅速到位击球。整个动作可谓快、准、狠。我们何曾看到他们比划球的方向或者调整自己手的方向?要知道,这些动作对初学者是必不可少的。职业运动员是省去了这些动作吗?没有,他们只是熟练到了自动化程度。这些动作已不再需要他们花费精力额外思考,利用惯性就能自动完成。

孩子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吗?搞正确顺序,才能减缓焦虑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些学生看到题目就能想出解答思路,有些学生可能还在一个一个辛苦地套用公式,看哪个公式能对得上。

对于前者,平日学习的知识已在他脑中扎根,达到自动化程度,他需要使用时,根本不用额外花费精力去提取;而对于后者,那些知识点平日虽然也学习了,但在他脑中只是一个个零散的点,他无法将其连成一条完整的线直接使用。

出现这种差别,的确和每个人智力有部分关系,但我觉得把责任全部推给智力是对自己挺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平时的高强度练习是否到位。

孩子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吗?搞正确顺序,才能减缓焦虑

这里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记忆的过程

我们接收各种外部信息后,会形成感知记忆,这部分记忆转瞬即逝,比如突然看到了一串英文字母。如果我们给感知记忆一些特别的注意,就会形成工作记忆,比如学生记笔记。但是工作记忆空间很有限,一次只能记住3-7个单位。要么,被新信息挤掉,忘记了旧信息,比如记了新笔记忘了旧笔记;要么,给予高强度练习,使工作记忆升级成长期记忆,深刻地留在你的大脑中。

这就是题海战术的意义。大部分学生会把知识点通过记笔记的形式变成工作记忆,但工作记忆空间有限,很容易被其他新知识点挤掉,从而忘记。题海战术就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巩固,直至将这个知识点自动化,深深刻进你的长期记忆中。

有一种非常出名的记忆策略:过度学习,也是同样的原理。一个知识点,你学习的次数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记忆时间也越长。

举例来说,记忆一篇课文,每读一遍你回忆一次,10遍后你觉得自己记住了,那么记第11遍将帮助你达到最好的效果。这种过度学习会让我们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从表面知识过渡到深层知识。

孩子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吗?搞正确顺序,才能减缓焦虑

03 如何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完成高强度练习时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如果知识本身还没理解,还要高强度练习吗?这个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顺序不能错:先理解,再练习,接着记忆

不过很多学生对于比较难懂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这里丹尼尔博士也给大家加深理解知识的建议:学会掌握某个知识的“深层结构”

想要做到完全理解,你必须学到关于某个知识的“深层结构”。一个拥有深层知识的人,在某个领域内知道得更多,知识点之间也连接得更加充分。

孩子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吗?搞正确顺序,才能减缓焦虑

如何掌握深层知识呢?

  • 多寻找能证实新概念的例子。老师讲解新概念一般只用一个例子,那么有些学生的理解可能就会产生偏差,或浮于表面。如果多找一些例子,你的理解自然会更加全面和深入。比如,刚学习了宾语从句的格式,多找几个例句,一定比只背公式效果好。
  • 记忆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答案。有时作业实在太多,孩子会偷懒,直接记答案,企图背下来。其实这样意义不大。我们要记住的不是这道题的答案,而是你的解题思路,你思考的过程。你在思考这道题时,尝试了哪些错误的方法,最后找到了哪条思路才得到的正确答案。记下这些,远远比一个随时会变化的答案效果更好。
  • 接受现实,对深层知识抱有切实期望。这个很现实,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孩子理解力和储备的“知识池子”不同。同样的知识,有的孩子很快能掌握深层知识,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多一些时间才能掌握。这个其实也没关系,深层知识来之不易,是反复训练的结果,普通人一时半会掌握不到很正常。我们先掌握表面知识,再通过高强度练习,慢慢掌握深层知识。

抽象概念理解起来困难,是因为我们习惯用已有的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因此,想要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我们必须去掌握它的“深层结构”。通过高强度的反复练习,让那些基础技能在我们的大脑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孩子厌学是因为题海战术吗?搞正确顺序,才能减缓焦虑

总结一下:

学生们之所以不喜欢上学,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成就感。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新知识,都必须经过记忆、理解和练习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这的确是个有点费力气的思考过程。不过,只要我们引导孩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知识的方法,懂得题海战术的真正意义,告别“厌学”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