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必背歌赋之行针指要歌

行针指要歌选自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歌中列举了治疗风、水、结、劳、虚、气、嗽、痰、吐等临床上常见的9种病症的有效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是进行针灸治疗时配穴处方的准则,故称为行针指要歌。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原文转载了此歌,但在"针风", "针劳"取穴上作了更改,使之临床疗效更好。现在针灸医著中,亦有原文引用此歌者。

【原文】

或针风[1],先向风门气海中[2]。

或针水[3],水分侠脐上边取[4]。

或针结[5],针着大肠泻水穴[6]。

或针劳[7],须向风门及膏肓[8]。

或针虚[9],气海丹田委中奇[10]。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11]。

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12]。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13]。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14]。

翻胃吐食一般针[15],针中有妙少人知。

【注释发挥】

针灸必背歌赋之行针指要歌


[1]或针风:针,为以针或灸治疗之意,非单指针刺。风,指邪气在表之证

[2]先向风门气海中:中医对风的认识广泛,总分为内风和外风。针灸治疗风证的穴位有:风门、风市、风府、风池以及翳风,外风用风门、翳风、风市,内风用风池、风府。本条风门与气海配伍的处方主要是针对外风,而《针灸大成》改此条为:"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则主要是对内风而设,其病机在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循经脉直冲于巅顶。故《素问·太阴阴阳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此之谓也。

[3]水:此指因水液代谢失常,水气积聚而引起的水肿类疾患。

[4]水分侠脐上边取:指任脉水分穴在脐上1寸处。侠脐,是指离脐很近。水分穴在下脘与脐之间,具有温补脾阳、运化水湿的功效。治疗水湿内停、腹大脐盈的水肿病,应以灸为主。在该穴连续施灸数十壮,可使小便畅通,以泄水消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曾载:"水分穴治患水肿者禁针,针之水尽即死。"但临床不必拘泥此说,对于下肢水肿的病人水分常配伍阴陵泉。

[5]结:结在中医学文献中有多种含义:①结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犹雪污也,犹解结也。"②束,绑,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腘如结,腨如裂。"③结聚,连结,如《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④凝结,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雾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⑤指脉象,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结而横,有积矣。"⑥屈曲,如《灵枢·本脏篇》:"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⑦气血郁滞,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指病邪蕴结于经脉,阻碍气血运行之证。《素问·水热学论篇》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肾阳不足,临床上表现为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之水肿、便秘。

[6]针着大肠泻水穴:《内经》有:"粕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留。"古有泻大便治水肿分利水湿之法,大肠经穴泻水治疗水肿正是此意。考大肠经穴中,具有上清下利作用的穴位首推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如《标幽赋》载:"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偏历穴有益肺开通大肠结集、利水消肿的作用。

[7]劳:为慢性疾患,多由虚损积渐而成。久病则虚,虚极则劳。劳者有五,有病因之五劳和病症之五劳。如《内经》中有病因之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虚损启微》中载为病之五劳:一曰肺劳,短气面浮,鼻不闻香臭;二曰肝劳,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能独卧,目视不明;三曰心劳,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四曰脾劳,舌本苦直,不得咽唾;五曰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囊湿生疮,小腹满急。又有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亦名五劳。文中之"劳"当为病症之劳,指肺痨而言,又名"传尸",相当于肺结核病。

[8]须向风门及膏肓:风门穴有祛风、清热平喘、扶阳固卫之功,膏肓穴主治各种虚劳症,善于滋阴清热。风门与膏肓配伍可发挥滋阴润肺、清热平喘的功效。《千金方》曰:"膏肓穴无所不治。"《针灸大成》改此条为:"须向膏肓及百劳。"百劳穴首见于宋《针灸资生经》,但无定位;明《针灸大全》云"即大椎穴"。近代将大椎旁1寸以及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均称为百劳。前者为下百劳,后者为上百劳,合称为"百劳四穴"。百劳包括督脉大椎穴,主治一切烦热、五劳七伤、疟疾、肺胀满、呕吐上气、项强、背膊拘急等症。对于骨蒸潮热、盗汗、喘促等肺肾阴虚证,有清热除烦、益气固表的功效。

[9]虚:主要是指气虚阳衰、真阴亏损等慢性正气不足等消耗性病症。

[10]气海丹田委中奇:气海穴主治一切气病,治疗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久疾不瘥的虚证,总调下焦气机。丹田为脐下3寸处的关元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治男精女血之要穴,主诸虚百损。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可以补肾培元,治下焦之虚损,也可以治疗丹毒、霍乱、湿疹、腰痛等实证。

[11]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膻中为气机运行之通路,脏腑失调及情志失常等会导致气机运行失常。膻中,又称为上气海,为气之会穴,治疗一切与气有关的病症,特别是对于气机瘀滞的气实证为必取三穴。

[12]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嗽,此处乃指外感咳嗽。肺俞为肺之精气转输出入之所,是治肺的要穴。风门是风邪出入之门户,《类经图翼》载:"此穴能泻一身之热,常灸之。"肺气宜宣,外邪入里,肺气失宣,肺气上逆则咳。肺俞、风门二穴灸之,可发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疗效。

[13]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痰,一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如热痰、寒痰、燥痰等;二指无形之痰,如风痰、痰火、痰湿、顽痰、宿痰、痰饮、痰症等。脾为生痰之源,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三里为胃之合穴,二穴相配具有健脾调胃、化痰降浊的功效

[14]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吐,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上取膻中可总调气机;中取中脘,可温运中阳,以和胃降逆;下取气海,补元阳,温脾肾之虚寒,益火生土,补虚降逆。三穴相配,相辅相成。

[15]翻胃吐食一般针:强调反胃吐食亦选上述3个穴治疗。

最近在看陈以国老师主编的《针灸歌赋注释发挥》一书,跟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