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白宮呼籲美國在華企業撤出中國,日本跟進?

樹底下吃西瓜


目的就是打壓中國製造,美國有這個行動,日本是心投意合。而且日本是美國在亞洲的鐵桿盟友,就算日本不想撒回企業,也得跟進,那麼多美國軍隊戰機航母擺在日本土地上,不敢不跟進。日本欠世人那麼多血債,加上美國管著,總習慣低頭彎腰說話,尤其是中國強起來了,加了一個動作,東張西望!


習相遠111


本人對美國呼籲外國企業撤回美國國內,沒有什麼特別看法。

美國現任總統上臺伊始,提出“美國優先”,並利用關稅大棒限制其他過國家的產品進入國內,同時用各種辦法(利誘,威脅)本國在外大的企業,讓他們回到國內發展,所以,這個時候談什麼“美國的呼籲”,沒多少實際意義,這一做法是一以貫之,不過是現在加大了力度,願意為之下血本而已!

在本人的記憶裡有兩個例子足以說明——①,通用汽車。2018年11月26日通用汽車宣佈裁員15%的工薪員工,削減了14800個工作崗位,並且將關閉在北美的五家工廠。該公司的做法激怒了總統,總統大怒,在網絡上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俺對你們非常失望,你們領取聯邦政府的補貼,現在卻不願替俺分擔責任,你們關閉這關閉那,為啥子不關閉中國的墨西哥的工廠呢?你們是何居心?敢走,就取消一切補貼,還要增加20%的關稅,讓你們出去就別想回來!②,世界著名的摩托車哈雷戴維森公司,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因為害怕對方報復而失去海外市場,毅然決然地把公司遷走了,即使總統是哈雷摩托的“粉絲”,也沒能擋住遷出的腳步。這兩例想表明,美國政府要重振“美國製造”的決心以及面臨的“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美國企業迴歸,第一,增加就業崗位。第二,專家居民收入。,這與他即使犯了眾怒也要修邊境牆的初衷相輔相成。

疫情,讓各國的領導人看到了自己的艱難困境——小小的口罩和防護用品,既沒有多複雜的技術,也沒有對員工多高的要求,為什麼就要仰仗其他國家呢?所以,疫情會倒逼政府領導重新審視許多製造業的存留。迴歸或許是一種必然!日本也無法免俗(躲不過去),疫情過後,大家都在預測經濟大蕭條,而讓在外的企業回國,先保住民眾的飯碗(就業)再考慮其他!至於飯碗裡能裝多少米飯,到時候再說!

本人認為,美國的自信會遲早吃到苦頭,會為自己的愚蠢而後悔。因為,製造業大量回歸,各國又各自為政,可產品需要市場才可存活,沒有市場的產品就是死路一條,美國政府不要以為自己的市場足夠大,比如美國的軍工產品,一旦離開了北約成員國的強行購銷,美國還能賣出多少?這些企業還能賺的盆滿缽滿?

2020年4月13日 16.55


見腫消世界


  • 美國呼籲在華企業撤回國內,是出於他們自身的需要,符合他們的國情,換位思考,如果中國面對他們同樣的困境,我們也要回遷的,我們要以同理心視之。他們面對的什麼困境呢?首先是產業空心化,大規模的發展虛擬經濟和第三產業,導致長期以來中美經貿逆差嚴重,嚴格來說就是中國人幹實事,美國人玩數字。美國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不可持續性,終於發起規模宏大的貿易戰,以企圖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局面,儘可能把部分製造業迴流美國,特朗普上臺以來的幾年可謂是用心良苦。其次,突然襲來的一場新冠病毒災害,對美國人的衝擊可謂如狂風掃落葉,感染人數的激增如脫韁野馬,導致這個難看的局面除了有美國領導層的嚴重失誤之外,也有醫療物資嚴重短缺的因素,這些短缺的物資看起來也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即便是一個簡單的口罩,掌握科技霸權的美國人硬是造不出來管夠自己用,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人命傷亡代價,這更加速了製造業迴流美國的呼聲。
  • 然而,劃重點,製造業的迴歸,並不是美國人想不想的事,而是能不能的事!筆者可以先說答案:不能。或者,退一萬步說,沒有二十年的過程做不到。為了簡單的直奔主題,筆者不再囉嗦那些常見的答案,比如說什麼製造業的基建、物流基礎,供應鏈的成熟度,中國人刻苦耐勞等等這些老生常談的理由,這些觀點都對,筆者想指出的是一個更獨立、少見的觀點以說明美國人的想法有多難,就是關於模具製造業的不可替代性。筆者從事模具製造業大半輩子凡幾十年,從學徒開始做起,至今沒離開過這個行業,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去剖析這個話題。其實說起中國的模具製造業,主要是師源於香港製造業的北移,而香港的模具行業是師源於美國,說起來美國才是中國模具業的祖師爺,歷史開了一個大玩笑,模具業在美國消失了,特朗普曾經要求蘋果公司迴流生產線,庫克向特朗普吐槽在美國所有的模具工程師湊起來坐不滿一個房間。那麼模具業是什麼?一種說法是“連繫工業”,意思是所有的工業離不開模具業,另一個說法更直觀,叫“工業之母”。所有的製造業,為了有效的大規模生產,幾乎所有產品的部件都需要用到模具,只有模具造好了,產品才能統一標準、統一尺寸、大規模的連續生產,即便是疫情中急需的口罩、溶噴布、呼吸機、額溫槍等等,都需要運用大量的模具。這也正是為什麼美國人造不出來抗疫物資的原因,美國已經基本上沒有人做模具了(軍工行業除外)。所以說,製造業迴流美國,土地廠房可以有,機器設備可以有,資金可以有,但中國現有的幾十、上百萬的相關模具業從業人員,美國上哪去找?這個產業群體的形成是通過幾十年的沉澱形成的,都是技術人員,不是普工,整個行業可以細分為幾千個工種,很多從業人員幹了一輩子都只是幹其中一個環節的工作,這些人力資源是一個體系化工程,無法像機器那樣搬走的。若論重新培訓呢?可以的,這首先要有一個相當規模的老師、師傅團隊、適配的教材、相關的經驗……太難太難了。近年來大家都熱論製造業大量遷移越南等東南亞地區,其實這當中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就是這些遷移是閹割式的,並非全體系的,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模具業無法遷移,模具必須得在中國製造,也有廠商嘗試過,越南政府也很支持模具業落地,但基本上都沒有成功過。講真,如果可以在越南開一家模具廠,業務是排隊上門的,業內人都知道。連遷到越南那麼近的地方都這麼難,美國?喊喊口號有益身心健康。
  • 至於另一個問題,日本的跟進撤出行動,也是一個大大的誤解,不是日本跟進,而是日本碰巧同一天宣佈搬遷補償方案而已,這個方案已經研究很久,是因為過年前後中國全國封城禁足導致日本企業斷供造成困擾的應對措施,當時全世界正常,只有中國停頓,日本企業界有所呼籲而已。現在反過來,只有中國正常,全世界停頓,日本政府這個應對措施其實一推出就已經過時了,這種情況下哪個日資企業會退出中國?退去哪?撤走一點應急生產線是可以的,全面撤退是不可能的,無需過度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