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植水稻,到了7月底还可以种第二季吗?为什么?

常德农村老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植两季水稻的,特别是在江南,在我们广西种水稻条件更加好,春季雨水充足,适应水稻生长,夏季阳光充足,稻田一片金灿灿的过去。我们清明前已经撒秧谷种,15到20天就可以移植啦!超过20天算是老苗啦,抓紧时间把它种完给它生根发芽,有益于崔肥助长。到了端午节的时候,禾苗已经涨粉开花,端午过后我们农村开始恾起来了,有种黄豆的收黄豆,花生玉米忙个不停,以前我们在家读书的时候农忙要放农忙假,抓紧时间收玉米花生后马上收割稻谷啦!

收稻谷很紧张的,因为好多工序要做,先滚田备种晚稻,大暑前后要种完第二季水稻(也就是晚稻),到秋分种是没有收成的,所以在我们农村讲季节的……





山一村三哥


你好!我是南疆诗哥,来回答这个问题,就说我那个年代的,我家是南宁农村的,按气候划分,传统上我们村每年可以种两季水稻,在我印象中,第一季就是在清明前后种植,往往是轰轰烈烈的去种水稻,种到一半就停工去拜山,拜完山又继续种。七、八月收稻谷,收完第一季稻谷,接种第二季水稻。我们把第一季水稻叫头糙、第二季叫晚糙。头糙收割正好碰上暑假,因此我们学生都在家参加抢收,还互相比力气,看谁割得多、挑得多、种得好。晚糙收割一般在十月底十一月初,当时学校还放两天假让我们回家参加劳动,然后再以劳动为主题部置我们写一篇作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学习生活都很充实很快乐。

后来,慢慢的,慢慢的,乡亲只种第一季,没有人再种第二季了。秉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我和我兄弟姐妹们都通过“考上大学、大专、中专”途径,跳出“农门”,毕业参加工作后,就没有回村当农民了。我家就把家中仅有的几亩田地交给我堂哥来种,而且不收一分租,我们目的是让堂哥多种一份地,多有一份收成,生活好过一些,不要那么贫穷。

今年清明我回老家拜山,望着那一片片抛好秧的稻田,我就打听堂哥种田的事情。我妈说堂哥只种一季,其他时间都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而且全村的人都是这样。我了解到,村民不种第二种水稻的原因有五:

第一,种田收入低,村民积极性不高。村民认为,种水稻收入低,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卖稻谷卖米挣不了几个钱,种第一季维持家庭够吃就行,宁可去做别,也不愿意种第二季。

第二,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力,给农民提供了很大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后,村民都到广东、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去打工,打工收入远比种田种地收入高。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大,谋生压力大,家庭负担大,仅仅在家种田种地,已经不满足生活开支,外出打工变成农民谋生的重要方式,没有人再愿意留在家里老老实实种田种地了。也只有等村民接近五十、六十岁,外面打工不要他们了,他们才回到村里做农活,而且也仅做力所能及的农活。

第三,缺少劳动力。村民中、壮劳力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老弱病残群体,没有体力和能力去种第二季水稻。在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能做多少算多少,不种也可以,家里又不缺吃不缺穿的。有的农户连第一季都不种了,宁可象机关干部一样到街上买米吃。

第四,长期外出务工,衍生了不一样的农民子弟。农民外出打工是从八十年兴起九十年代盛行的,时历四十多年了,按20年为一代算,农民外出打工已经进入第三代了,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成长起来的子辈孙辈从大学、大专、中专等院校毕业后就去打工,有的连高中、初中都没有念完也出去打工。他们少年离家,终年不回,有的几年才回一次,早就没有做农民的感觉,连种水稻、种地等农活都不会做了。他们外出务工后,都想留在城市买房子结婚生子,不愿意再回村当农民,只有那些在外面混不好或混不下去的人才回到村里,而且这类人眼高手低,习惯享受城市生活,也不甘心种田种地。有的人对种田种地没有兴趣,还养成好吃懒做,吃喝赌博,偷鸡摸狗,败坏乡风。因此,农村出现两个尴尬的局面,一是农民子弟不会做农活,就象老鼠的儿子不会打洞一样令人觉得新奇;二是农田旱地丢荒,特别地处偏僻、品相不好的地块几乎是无人问津。

       第五,土地流转。在当地政府主导下,充分保护农田耕地使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引进经营主体进村进屯承包开发闲置土地。那些长期在外务工无闲暇顾及农活的村民都愿意把土地租给经营主体经营,既断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安心在外务工,又多挣一份收入。

         可喜的是,现在我国上下正在实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伟大工程,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正逐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是旧貌换新颜,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比比皆是。特别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总要求,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创业发展、安排就业、人才使用等方面提供很多很大的机会和空间。现在农村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乡村产业逐步兴旺发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到今年底,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以上仅是我个人看法,如有说得不对,请多多见谅和指导。








南疆诗哥


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在我们华东地区的农村,那时候由于化肥少,生产队使用的大多是农家肥作底肥。农家肥包括,人畜粪便,城河泥以及种植的花儿草(绿肥)。

化学肥料只有胺水,磷肥和碳胺,肥效单一,当时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还没有问世,由于肥效单一和品种的问题,造成了当时的水稻产量普遍不高,每亩地大约在六七百斤左右,又要上缴国家的统购粮,又要为全队的老小分囗粮,所以在当时的农村普遍都是通过栽双季稻来补充粮食缺口的。

那时候是以粮为纲的时代,工业还处在小白阶段,根本没有工业污染。国家号召以农补工,更没有象现在那么多的气车尾气排放,所以那时的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地球回报给我们的是每年的风调雨顺。

当时生产队种植的双季稻分为两种:一种是籼稻,另一种是晩梗稻!都是通过提前一个月育秧!因为冬春作物生长慢耐地,而两季水稻生长的时间也非常地长!所以只能通过提前一个月育秧来弥补时间差。

那时候都是靠纯手工种植,绝对没有机械化作业,速度上又大打折扣,所以在当时的农忙时节都用一个抢字来形容。在当时只要一说双抢,人人都懂的其中的含义。

记得当时生产队育早稻秧是在农历的二月底和三月初,早稻大田移栽是在农历的四月初!而晚梗育秧都是在农历的六月初,七月初就开始大田移栽了!早稻是插秧冷,而晚稻是收割冷!一类田和二类田由于要抢种冬春作物,都是按正常收割时间收割的!而由于那时的粮食太过短缺,生产队绝对不会放过一寸土地,那时每个生产队都会去填沟成田,由于是新填的,地势极低,终年积水,只能种水稻,根本种不了冬春作物的小麦和油菜!于是生产队往往会把低洼田中的水稻留到最后收割。通常都会在霜降节气之后,那时的霜降节气一过,气温已经达到零度左右,水田内已经结有薄冰了,农民们还得卷起裤腿,赤脚下去捞水稻!当时有多冷,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为了能够吃饱饭,农民们是干劲十足,没有一句怨言!

现如今,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创造了水稻产量的奇迹!再加上各种化肥的使用,产量是越来越高。而人们的生活好了,吃的也少了!人们从当初的吃不饱,到2000年时候的吃得好,再到现如今的追求美味佳肴,从生活水平来看,是达到了颠峰!人们再也不会为了吃不饱穿不暖而烦恼了!所以现在的人们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柱了!换句话说就是越来越懒了,再也不会去,也不需要象过去那样种植双季稻了……!

本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