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么样?

阿峰装修达人


经常独处的人,能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也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因为独处本身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艺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独处都能带来裨益,比如有这三种特征的人,人生层次越低。

(1)迹象1:喜欢用带刺的方式伤人

经常独处的人,如果一直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就会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拿捏尺度,容易说伤人的话。如果要用一句很贴切的话来形容,那就是——

“习惯用带刺的说话方式去疏远别人,这样哪怕被别人讨厌了,也不至于受伤。”

其实,孤独的人这样做,不是他真的想要去伤害自己在乎的人,而是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找不到自我与社会的平衡点,进而采取这样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

这样的人,一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身边的朋友特别少,好朋友更少,他们越是用带刺的说话方式去伤害一个人,说明他们越是在乎那个人。

(2)迹象2:有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孤独的人,往往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有心理阴影,或是被伤害过,或是自己伤害过别人,无论何种原因,他都对“情”有着某种排斥心理。

(3)迹象3:特别依赖于一个人

如果你有幸遇到那么一个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她就是对你“贼好”,给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像是你上辈子积德,在这辈子得到了善报。

可是,这样的朋友看似朋友很多,其实是很孤独的,她把自己的大部分心思都给了你,那是因为你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时刻,给了她某种特殊的温暖,可能连你也不知道,但她却记了一辈子。

然而,这样的朋友心灵却是特别的脆弱,也很容易发脾气,尤其是发你的脾气。这个时候,只要你稍微安慰一下她,她就会开心得不得了。

如果你有幸遇到这样的朋友,在享受她的热情的同时,别忘了去安抚她受伤的伤口,让她相信,她的付出不是一厢情愿。

所以不建议独处,多社交,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美龄之家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样?我认为长期独处,对人的性格影响不大。

性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是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如果一个人,原本就是无法“独处”的性格,他很难做到“长期独处”。

即便是无效社交、低质社交,只要可以让他不“孤独”,他就会轻易地去摆脱这种“独处”。

“长期独处”,对于这种无法忍受孤独的人来说,是不成立的。所以,这些人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那么,再来说一下那些长期独处的人。



“长期独处”,分主动独处和被动独处。


被动独处,是现实情况的改变,导致一个人,不得不独处。

比如:一个人突然失业了,切断了他的工作社交;继而分手或离婚了,又阻隔了亲密关系的交往;然后,朋友们也越来越少了,于是他很少与人交流。长期独处。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独处就被动的。

他在主观上是愿意与人相处的,但是客观环境发生了改变,切断了他的交往。

如果他是一个“无法忍耐”孤独的人,哪怕是无效低质社交,对他来说,也比他一个人独处更好。这种人是不会长期独处的。

所以,既然一个人能够做到被动地“长期独处”,说明他的性格里面,还是有可以“独处”的素质存在。

那么,这种独处,可以让他沉静下来,从之前的“喧嚣”,进入到当下的“宁静”。

“定能生慧”,在这种独处的沉淀中,可以增长一个人的心智。

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的思想大家,宗教领袖,杰出人士……都是在“静”中,寻找生命智慧。



能够“长期独处”,需要内在的“宁静”。


那种被动长期独处的人,如果他本来就性格孤僻且内向,那么,独处,会让他更加孤僻乃至古怪。

但是,根本原因,还是他性格里原本就有这种孤僻的特质存在。如果没有的话,仅仅是独处,不会令人变得孤僻和古怪。

我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喜欢独处的人。

如果家里有吃的、有喝的,给我放假,我可以一年不出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享受。但是,无论多久不参与社交,一旦与人相处,我也没有任何不适应。如果有必要,也完全可以融入高频率社交。不会变得孤僻。

我的这种独处,不是什么内在的丰盛,我不能给自己“贴金”。我就是喜欢简单而已,而人际交往太耗费精力。

独处,是不愿意融入自己不喜欢的环境、浪费时间;本来不孤僻的人,也不会因为独处而变得孤僻。



人的性格一旦形成,除非是发生了极端状况,比如与生死相关的疾病、或者失去亲人之类的生死大事,否则,性格在一生当中,几乎很难改变。

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有影响,但极少出现对性格本质的改变。

尽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赤的、黑的,都只是表面而已。不会改变其本质。那些能够被彻底改变本质的,其实,只不过是“露出了原形”。

我有一个亲戚,70多岁了,他就是在妻子去世后,独处了20多年。他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善良,非常善于与人沟通。但是却不喜欢社交。始终一个人独处。

他说,与人交流其实很“孤独”,书籍字画才懂他。

深以为然。

是所谓: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反之,走遍全世界,你的内在依然贫瘠。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性格不同,阅历不同,教育文化不同……所以不必强求。



主动独处,是避开喧嚣,选择了宁静。


主动独处的人,往往都是拥有自我同时又尊重他人的人。

拥有自我、有独立思考,所以不愿附和世俗;尊重他人,所以不愿与他人争执。所以,选择独处,就是维护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

人群,也是遵循二八定律的。

无论多么“高端”的圈层,也都不会跳出二八定律。很多人、很多事,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

而那些能够看透本质的人,往往会选择避免无用社交。尽量独处。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

古往今来,那些真正拥有智慧的人,都是孤独的灵魂。而孤独,原本就是生命本质。

只有深入孤独,才能进入到生命本质,更加接近智慧。看透一切浮华逝梦。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一生未娶,深居简出,一辈子从事哲学思考和哲学理论的著述研究。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也是一辈子住在一个村庄里,独处。我想,他应该是真的看透了人心、更看透了人性吧。

像陶渊明、诸葛亮、李清照、王维、卡夫卡……都是喜欢独处的人。

独处,让一个人的内心强大而又丰富;长期独处,更会收获灵魂的丰盈。



一般情况下,人,是很难耐住寂寞的。

独处的时候,没有一定思想和内涵的人,他会痛苦不堪。他们会觉得极其无聊。当然,这也不是他们的错。是遗传基因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阅历……决定了这一切。

而对于一个灵魂丰盛的人来说,一个人就是“全世界”。

独处,才是他的至高享受。而能够独处的人,他才有足够的能量,去爱别人。

不能忍耐孤独的人,他的内在是相对虚弱而单薄的,我们多数人都是这种人。

这种人的感情,也是肤浅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灵魂,何来“灵魂的丰盈、灵魂的交融”?

他们的一切交往,都不过是为了避免“难以忍受的孤独”。

而能够享受独处的人,他的交往,必定是因为灵魂的需要和满足。这种交往,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交往。

主动选择的独处、哪怕长期独处,它不是一个人没有能力去社交。这恰恰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强大和丰盛。


综上,写在最后:


我们要在一定的“层面”和“维度”之上来讨论这个问题,它才有意义。

所以,能够读懂的人,自然懂。

如果我们非要说:很多孤苦伶仃的老农民,他也长期一个人独处,我没有觉得他内心深处有多么丰盈啊 ?

这么说,也没有问题。不在一个维度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世界观,它不像数学题,必须有正确答案。它没有对错,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三观,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包容即可。

长期独处,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要一个人能够独处,我个人认为,对性格影响不大。

但是,那些原本就孤僻内向的人,长期独处会加重这种孤僻和内向。所以,还是要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社交;只需要避免无用低质社交,把这部分时间用来独处即可。

孤独,让灵魂开花。

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END-



滺滺雨荷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孤僻,眼里只有自己,自私自利,喜欢鸡汤文去发泄自己,看谁谁都不如意,没有奋斗自信,懒惰,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就像井底之蛙只看见井口大的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