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余秋雨的文章是没有深邃思想的文字。对此,你怎么看?

诸葛应勤


首先,要理解和知道什么是文人以及文人在时代中的作用。能被称为文人的是一少部分人,是由于掌握了多数人不具有不知道的文明(世界上万物的演变,进化或者细分到具体的领域最后都可以用语言来概括论述的这种技术),而这部分叫文人的人,他们的功用是教育世人,解难释惑,带领世人继续探索世间万象。出于需要,文明当然有浅析的也有深奥的。如果大家都是卖弄艰涩高古的文字或者发表满是低劣流俗语言,那么也就突出不了这个群体:“文人”。再者,文人写作,它的受众是读者是广大的普通人,不主要是研究词汇的语言学者。不管文人们承不承认愿不愿意,他们的写作都是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所以任何时代的文学意识和现象都要顺应环境契合主流受众,不必要处处充斥着高深高雅文学。

新闻资讯 热点美文 益智问答 一网打尽

老胡的和光同尘 欢迎大家都是头条君


老胡的和光同尘


谁人来说深邃事,不知哪位知深邃!😂

余秋雨还真有许多人,特别是文化界名家们对他的评价。到底是自古文人多相轻呢?还是见知理念不同呢?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如果马上去在网上赶紧查资料,那只能一知半解或偏颇全来。如真要系统的读过余秋里的作品,比如那《文化苦旅》等书,也看过其他文化人对他的评论,再下结论会有自己真正的观点啦。

仅举个小例,当年赵本山小品风生水起时,很多文化界人士指出:逗乐多,老弱病残者多,尤其是赵本山后期作品,又有傻子多,呆子多的现象。这本是好意客观的评论,但谁也没去全面否定赵本山。余秋雨此时站出来了,不仅与赵本山去握手合影,还公开正式提出:大俗就是大雅。

余秋雨就是一个有丰富经历,有自己追求,有自己风格的文化人。他的文章不沉重,无悲观,有生命力。但硬把所谓深邃不深邃的讨论用到余秋雨这里,大概连他自己都觉得好乐好玩,没啥意思。


沙沙小观园


有人说,余秋雨的文章是没有深邃思想的文字。我想如果是负面的评价,可能是文人相轻的产物;如果是中性的评价,我觉得无所谓,关键看什么算是深邃的思想。

一、余秋雨的文字受众广,易于广泛传播。

我们看余秋雨的介绍,说他是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散文家。这与他的出身和学习背景经历有关,也和他以后的工作生活经历有关,更是形成他文字风格的缘由。上个世纪七十年到,他曾冒险潜入上海戏剧学院和复旦大学外文书库独自编写《世界戏剧学》,被批判后逃到浙江省奉化县大桥镇半山的老楼里埋头钻研中国戏剧相关的文献,这也是他后面几年厚积薄发的基础。后面十年间几乎陆续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等书籍,为重建当代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九十年代初,他辞去了行政职务后,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在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苦旅》等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被称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他也由此成为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后来的《霜冷长河》《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延续了这种澎湃的趋势。

真正传播最广的就是他的散文集。我手里有一本余秋雨作品集,说实话,没有从头到尾彻底看完。但是,就我读的感受来讲,是能够被其文字所吸引的,他的文字很适合一个人静静地躲在被窝里,开着一盏台灯,慢慢品读,就算是困了就睡了,心里是安然的。他文章里的苦难娓娓道来,文化不会晦涩难懂,但又偏偏带着一股子让人闻得见的文人气息,让你觉得他的文章是一个兼具学者和旅者气质的人在和你慢慢谈心,不紧张,不急切,但是很舒心,事物描写中渗透出来的文化感不让人堵心,反而是借助这种易懂的内涵来使得文化古迹变的恢弘起来。

二、关于名人们对余秋雨的评价。

讨论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看到一个对余秋雨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的评价,说他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

“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

此外,《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那么,自然有人会认为这表现了高超的创作能力和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通俗的故事之中。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一定也会有哲学型的学者会对此提出异议,我们不妨猜想一下。源于余秋雨把文化内涵轻松化的揉进散文创作中,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余秋雨再获得哲学方面的高评价,这些人心里很可能不会平衡,甚至认为余秋雨达不到与之相提并论的高度,认为余秋雨是故弄玄虚。

但这都不重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管是学术争议也好,观点不同也好,都不能改变大众对余秋雨的接受度。何况贾平凹、金庸、余光中等人对余秋雨的成绩还是满满的肯定。

所以,有人说余秋雨的文章是没有深邃思想的文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就像余秋雨的《夜雨诗意》永远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