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典诗词,得其形不如得其神。请问苏轼的词有哪些独特艺术风格?怎样形成的?

九思堂笔记


中国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在他之前的北宋词坛上,婉约派占统治地位,内容大都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风格婉曲缠绵,未能跳出词为“艳科”即专写男女之情的樊篱。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意境、形式、音律、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

苏轼词风大约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抒写政治挫折后的人生感慨是苏轼黄州时期诗歌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发展诗词内容相通的趋向。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中揭示了作者无限不得志的心情,透露出欣羡古人,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全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又到汴京做官时,苏词少豪放旷远之作,转向抒情的细腻委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就是有代表性的婉约作品: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

泪。苏轼四任知州,常写到入仕和退隐的思想矛盾。如《好事近。西湖夜归》: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醉中吹堕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摇兀。 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颗摆脱世务、放情山水的心灵。再贬惠州、儋州,苏词以抒写谪居时的矛盾心情为主,有时旷达,有时又不免苦闷,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失意者的精神面貌。《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说: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全词用了七个“春”字,春耕开始,春酒醉人;桃花、杨花,红白相照,突出了海南绚丽的春色和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使诗人不禁忘记身贬天涯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生烂漫。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正如陈之说的:“读其词而入其境如见其人,江山气象,人物风流,高情逸耿介旷达,而绝异于传统小词的女儿情态;读其词可以感奋激昂以壮击揖中流渡江复国之雄气,也可以宁静澹泊东篱种菊洁身自好。”苏轼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主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发展,形成婉约, 豪放,清丽,韶秀,旷远等风格同秀共荣的局面。 苏轼在写恋情,伤感的词,则委婉而细密,如悼念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为患难相知的亡妻王弗而作,表达满腔的哀思,文意凄美,充满荡气回肠的音律。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结合,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样轻快明朗;抒发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描绘复醉三更的词,又那样地飘逸。






千年疏影


苏轼的大名如雷贯耳,作为唐宋八大家,都知道他的文艺成就很大。

“豪放派”诗人的代表,这也是大家对他一致的公认。

描写自然风光,是古今诗人的一大触点,大诗人也概莫如此。

庐山久负盛名,描写庐山自然风光,名气最大的恐怕是这两首。

一首是号称诗仙的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另一首就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庐山的描写,李白的诗的确精妙。但读者的感受,恐怕仅仅是一个“文艺青年”对美好景观的赞美而已。

但苏轼的诗,我们读来,是否有一种被“导师”指点人生的感觉?

苏轼诗词的内涵,由此可见一斑。无怪乎,宋神宗称他为“千古第一”才子。

苏轼的坎坷人生,造就了他诗词深刻的哲理。人生阅历够广,作品的表达意境就够深,你同意吗?




感观古道西风


文豪苏轼,称得上“豪放派词人”。他的词风格多变,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旷达。《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婉约凄恻。还有《浣溪沙》五首,写的活泼真切。

苏轼的词,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在词史上有重大突破。

请看苏轼在贬谪途中写的这首小词,清新流畅,颇有情趣。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流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试问,苏轼看到了什么?又听见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