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父母千萬別隨子女進城養老,遠不如在家享福,你認同這句話嗎?

天涯問教


土生土長的農民,在農村住習慣了,一下子到城市裡居住,是很不習慣,但也沒有辦法呀!兒子結婚生子後,他們都要上班,無人料理家務,只能叫自己的母親去帶小孩做家務,剩一個老父親在農村,孤苦伶仃,所以也只會進城,找點另雜工做做,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有個照應!

是不如老夫妻二人在農村過得舒心!


小康


大家好,我是心靈滌盪,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農村父母千萬別隨子女進城養老,遠不如在家享福,你認同這句話嗎?

題主的這種觀點,我不完全認同。

首先,農村父母,顧名思義,父母土生土長在農村,習慣了農村的“自由”空氣,過慣了農村的“自我”生活,隨子女進城養老,“適不適應”是一大考驗。

其次,子女將父母接進城“養老”,是出於真心?還是“遮人耳目”?這子女的心態至關重要,否則,“農村父母隨子女進城養老,遠不如在家享福”舒服,弄不好,父母與兒女還從此反目成仇。

父母土生土長在農村,習慣了農村的“自由”空氣,過慣了農村的“自我”生活,隨子女進城養老,一下很難適應。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一直以來,農村父母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都有自己熟悉的環境和鄰居,聽慣了雞鴨牛羊的四時歡叫鳴跳,聞慣了屋前房後的四季瓜果飄香......可城裡有什麼?人聲嘈雜,車馬喧囂,空氣混濁,“出門要問路,進屋要脫鞋”,點滴都需購買,物價又很昂貴......

農村父母不適應城市生活,主要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

焦慮——曾經農村的生活能手,卻在城裡成了“英雄無用武之地”,“出門要問路,進屋要脫鞋”,新式廚具不敢用,電器傢俱不會使,道路交通太複雜,語言交流有障礙......

孤獨——為了生活,子女早出晚歸,沒有時間好好陪伴父母,留給父母的是孤單隻影,“獨守空房”,有話無處說,有氣沒出發......

生活成本高——在城裡,點滴都需購買,物價又很昂貴,花錢如流水。在農村,老人基本適應半自給自足,自己種菜種作物、養豬養牛養雞鴨,想吃時,手到擒來......

自感卑微——總認為城裡人比農村人牛氣,城裡人比農村人優越,城裡人看不起農村人比比皆是......

這樣一來,農村父母定然過不習慣,適應不了,自然遠不如在家享福來得舒服。

子女將父母接進城“養老”,是出於真心?還是“遮人耳目”、出於無奈?不得而知。

有的子女進城後,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提高,打內心感恩父母,想接父母進城享享清福。回想起以前,父母為了自己,曾付出的太多,享受的太少,如今條件好了,多拜父母所賜,應該讓父母好好享享清福了。於是就“左想辦法有設法”,做通父母工作,高高興興接父母進城,誠誠懇懇孝敬父母。這樣的子女著實讓父母高興,也讓父母長臉。

可有的子女進城“發跡”後,自感身價“高大”了,不再是農村的“泥身”,已搖身一變成了城裡的“金身”,也學著瞧不起農村人了,甚至臉自己的農村父母也瞧不起了,以“農村父母”為恥了。本不想接父母進城,可迫於某些面子活壓力,不得不“口是心非”的接父母進城,然後輕慢待之。

農村父母就真的丟人嗎?不,一點都不!他們儉樸、真實,即便給予不了你豐厚的物質,卻有擔當,有氣魄。

這樣“假仁假義”的子女,你可以丟自己的面子,千萬別為父母臉上抹黑,你不是真心接父母進城,就不要去打擾父母的安寧,讓他們在農村靜享清福好了。


心靈滌盪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至於你所提的問題,本編認為這個事不能一概而論,首先,要從這個家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處理得怎樣來分析問題。

對於老人來說,他們年齡大了,自己有一種心理壓力,在說話方面,和年輕人總是說不到一塊去。生活方式也難以達到協調,處理婆媳之間關糸也是一大難題。有了這些複雜的問題,老人就會感覺到生活的拘束感,很不自由,顧這顧那,為了他們的尊嚴和自由生活,他們唯一的選擇是回農村過自己的生活,那樣他們才感覺到幸福、自在。

那麼,對於兒女們在這個事情上應該要主動的理解老人,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他們喜歡吃什麼,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多與他們溝通,多加理解與包容,特別婆媳之間的矛盾要處理好。老人沒有了心裡壓力,就會自然與兒女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他們有幸福感,老人們就不會有回農村的想法了,孝敬老人天經地儀,兒女們應盡好這個職責。

也有些老人,兒女們再好,也在城裡呆不住,這類老人不會怪兒女沒用,他們怕麻煩兒女們,喜歡在農村過安逸的二人生活,這個兒女們也是沒辦法的。如果有好條件,兒女們可請個保姆照顧一下父母,沒條件請保姆,自己只能勤回家常看看了。儘量讓老人幸福的度過餘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