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皇帝上朝时戴的叫什么?为什么各个朝代不一样?

静下心养生


中国古代的皇帝上朝时佩戴的帽子叫“冕旒”,是帝王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冕旒并不是只有皇帝才能带。当时不管是帝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在参加祭祀天地等重大仪式的时候都要佩戴冕旒,只是在外形上面有所区别而已。

到了秦汉时期,冕旒才真正属于帝王家,除了皇帝,其他人没有资格佩戴。从此以后,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那么秦汉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冕旒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废弃周礼,祭祀天地时统一采用了黑色的服饰和冠冕。

汉朝时期,统治者对服饰在礼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着装比较混乱,对冠冕的制度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基本上是沿用了秦朝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管控,推行了汉化政策,在服饰方面依然沿袭了秦汉制度,只在形式上做了一些改变。同时,除了皇帝专用的冕旒,民间也开始流行戴帽子了。

到了唐朝,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冠服制度趋向于简约风格,笨重的冕旒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皇帝头戴乌纱帽折上巾、身穿龙袍常服上朝。

宋代的时候,又开始重新沿用秦汉时期的冠服制度,但皇帝佩戴的不是秦汉时的冕旒,而是由长冕板、乌纱帽和小冠组合的帽子。

元朝的统治者是北方游牧民族,皇帝所带的帽子采用珍贵的皮毛制作。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恢复汉官的威仪,推行服饰采用唐朝制度。

清朝的服饰与之前所有的朝代都不一样,具有明显女真族的特色,非汉制。

可见历朝历代皇帝的冠冕和服制不一样,跟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风俗、民族文化及特色有很大的关系。





观心在心


古代皇帝上朝时头上戴的帽子,称为冕冠。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视佩戴者的身份决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为尊贵,是帝王的专用。

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各个朝代的冕冠大同小异,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少数民族政权除外)。有的遮脸是什么意思,扎在头发上又是什么。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进行改制,创造了天河带,并使用二十四旒。 明代以后,冕冠被废除,代之以朝冠。


雷子的文学分享


叫做旒,那些珠子都是玉质。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变化,不同的场合也有变化。从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个珠子,象征“九五之尊”。冕旒象征着古代奴隶制或封建制君主的无上权力和顺天应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让你记住不该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征着头顶着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权威。前面和后面的珠穗叫做“旒”。冕旒象征着古代奴隶制或封建制君主的无上权力和顺天应人的政治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