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美人如花隔云端(上)


《洛神赋》:美人如花隔云端(上)

曹植在文学史上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诗大气、昂扬、富有冒险精神,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游侠文学。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锺嵘在《诗品》卷上中评其诗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骨气奇高”是指他的诗情慷慨悲壮,气势雄强飞动,文词遒劲有力;“词采华茂”是指他才思富艳,诗语流丽精工。


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速度与力量 ,冒险与张扬。“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他的诗充满少年意气和贵族的骄矜,“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


而一首冠绝千年的《洛神赋》、一首无证可考的“七步诗”,让他成为世人口中多情失意的贵公子。


传说曹植少年时曾与甄氏少女相恋,后来甄氏嫁与他的兄长曹丕为后,甄后在生下明帝曹睿后遭馋致死。后来,曹植得到甄后遗枕,感而生梦,作下《感甄赋》,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这依然是个无证可靠的传说。但能让一个豪放不羁、洒脱任性的年轻男子大费笔墨来盛赞,那必然是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这个传说使作者与作品之间情感上的因果关系得以成立。


白月光抑或朱砂痣,都是求之不得心常爱。


遇美

《洛神赋》:美人如花隔云端(上)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序言中讲到,黄初三年,曹植返还京师,途经洛水时,想到古人讲的“洛水女神宓妃”,感念宋玉在《神女赋》中所写楚王与神女之事,写下此篇。


那么,曹植为什么会由洛神联想到神女?《神女赋》所述,楚襄王夜梦神女,“其象无双,其美无极”,令楚襄王惊为天人,遂心生爱慕,而神女“以理自持”,要保持自己“贞亮之洁清”,虽和楚王两情相悦,但她的神女尊严不可侵犯。于是,神女痛苦而遗憾的离开。


百年之后,受《神女赋》感染,曹植为了抒发自己“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在洛水边写下了自己心中的“神女”——洛神。


曹植一行“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夕阳西下,人困马乏,停车修整。


于是他下车随意走动,四下里看看风景。老人们常讲,人体在极度疲劳虚弱时会“外邪入侵”,看到一些非同寻常的东西。曹植此时身心放松,精神涣散,他遭到了“外神”入侵——“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在人迹罕至的岩石上突然看到一绝色丽人,他必然是惊讶的,于是连忙问车夫:可有看到一位女子?她是什么人呢?怎会如此美丽!车夫回答:听说洛水之神名叫宓妃,您看到的应该就是她吧。


曹植此刻看到的,是他在心中描摹成千上万遍,却此生不可求的心上人吧,于是便有了下文中天上人间绝无仅有的洛水女神。


倾心

《洛神赋》:美人如花隔云端(上)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大学时一个小姐妹有一天突然问我:“老大,宓姬是谁?”


我顿时蒙住了,问她是不是读错了,告诉她如果是胡姬,就是长安城里的胡人卖酒女。


她显然不同意这个解释,嘟嘟囔囔的说:“小白(她男友)说我是他的宓姬。”


我不禁哑然失笑。热恋中的小情人果然在对方眼里熠熠生辉,完美无瑕。


就连骄矜的贵公子曹植也是如此,他的意中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她的体态轻盈宛转,翩然若惊飞的鸿雁,蜿蜒如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阳光下盛开的秋菊,挺拔丰茂如春天的青松。


惊鸿、游龙、秋菊、春风,每一种最美的姿态都可以用来比拟心中的女神,这世间美好皆与她环环相扣。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这两句描写洛神朦朦胧胧仿佛轻云遮蔽了月华,若隐若现像回旋的风吹起雪花四散。


试想一下,这种感觉是不是似曾相识?像不像初恋时,迫切渴望走近,却又怯于表白的患得患失?


下面这句,作者让自己站在一个长焦镜头后面,由远及近去观察:“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远而望之,皎洁像朝霞中冉冉升起的旭日;近而观之,明艳如水中新开的荷花。


经常看到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普及经典,走入民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这极其考验导演对作品的认知和演员对角色的领悟。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让观众百看不厌,便在于编剧高度忠于原著,以及演员完全融入了角色。


《甄嬛传》中,甄嬛跳了一支“惊鸿舞”为皇帝祝寿,出于剧情需要,借安陵容之口唱出上面这段文字。刘欢谱曲、姚贝娜演唱结合起来堪称经典,但联想到《洛神赋》的由来,便感觉欠缺了一些意味。


在剧中,这段歌舞虽然是甄嬛用来取悦皇帝的手段,但深层次上表达的,是雍正对纯元皇后的痴恋和天人永隔的追思。导演之所以用这段惊鸿舞,正是因为皇帝和曹植一样,初恋是心中无可比拟又无法碰触的美好。如果用刘欢那样的浑厚的鼻音去低吟浅唱,更能恰当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爱和欲,想来更令人神往、荡气回肠。


看完下面这段对女性身体全方位的描述,顿感现代人语言的拖沓和词汇的匮乏。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秾”是浓密、丰满、鲜丽的意思,“纤”是纤细。肥瘦相宜,长短合度,美到浑然天成。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到“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说得便是“秾纤得衷,修短合度”,可见很多时候美虽然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状态,但在文学作品中,已经告诉你什么样才算是绝美。


很多人看完注释也无法理解“肩若削成”是什么样子,从顾恺之画中的洛神形象来看,有些类似我们现在说的“溜肩”。在流行骨感的当下,这种肩着实不太具备美感。但结合魏晋时期上俭下丰、束腰宽袖的服饰风格,这种“溜肩”能恰如其分的展现女子纤弱柔美的体态。“腰如约素”,“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进一步衬托出洛神柔若无骨的姿态。


按照现代人的审美,顾恺之画中的洛神颇有些“大头小身”。不懂鉴赏那个时期画作的人无法领会到“延颈秀项”,就是颀长的颈部,可以参考芭蕾舞演员的身段,长期的舞蹈练习使她们的颈部比普通女性柔并且修长。


“皓质呈露”。“皓”是白的意思。作者连女神白皙的颈部都留意到了,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用心。直到现在,女孩子依旧推崇“一白遮百丑”,原来是早有渊源。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讲她没有使用香料,也未施粉黛。“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发髻高耸,眉毛修长,“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唇红齿白、眼波流动、酒窝醉人。


“瓌姿艳逸,仪静体闲","逸”是动态,“闲”是静态,她的姿态妩媚飘逸,举止温文娴静;“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


作者的这些描绘,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使人联想起《诗经》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赞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一个长相身姿完美无瑕的美人跃然纸上。


在这里开始承上启下,从体态过度到服饰。“奇服旷世”引出洛神服装配饰的华美无双,“骨像应图”是说她美的就像画中人。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钟嵘评曹植的诗“辞采华茂”,在当世应是无人能出其右。女神穿着璀璨的衣裙,佩戴着美玉的耳环,缀在衣裙上的明珠闪闪发光。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脚蹬有漂亮花纹的鞋子,拖着长长的像雾一般轻薄的“绡”。陆游在《钗头凤》中写道“泪痕红浥鲛绡透”,“鲛绡”就是这种极薄的丝。


接下来作者又描写了洛神动态的举止。


她拖着长长的裙裾,在山脚下徘徊。薄雾般的裙裾摆动,带起淡淡的幽兰清香。“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读到这一句,思绪悠然穿越到千年后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样的落寞,一样的彷徨。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至此,洛神的形象已神形兼备,呼之欲出。


从《诗经.硕人》到宋玉《神女赋》,对女性的描绘不断传承、丰富,为后人制作了一个描绘美人的精美模板。


戴建业教授说:“从伟大的作家身上不仅能见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的承传,而且还可看到我们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变;他们不仅创造了永恒的艺术典范,而且表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精神生活的主流,更体现了我们民族在那一历史时期对生命体验的深度。”


《洛神赋》:美人如花隔云端(上)

我是微光,我用文字,与你倾心交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