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给审稿人回信时有哪些技巧或模板(Response to Reviewers)?


  简单说点个人的看法:

  回信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多的技巧,主要是让审稿人觉得他提出的建议你都非常好的完成了,态度端正,认真修改就好。要在文中体现出对审稿人工作的感谢和认可。

  逐条回复审稿意见

  假设一篇论文有三个审稿人,那么作者应该按照审稿人1、审稿人2、审稿人3的顺序,依次回答审稿人的意见。针对每一个审稿人的意见,要按照“一段意见、一段回答”的形式,逐条回答。

  不要把几个审稿人的几条意见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再回答。这是因为,作者把不同审稿人的意见“综合”在一起,难免有自己的主观取舍,有“避重就轻”之嫌。编辑读到答辩信时,不清楚作者是否把审稿人的所有意见都考虑到并回答了。

  逐条回复时,要简短地向审稿人解释,并说:已经在第几页第几段进行修改,在文中已经用红色标出修改的部分。作者还需要在答辩信中重现修改的段落和句子(新增或者修改的内容用红色标出),甚至给出有变动的图表。这样,“一本账很清”,审稿人看完答辩信,马上就能向编辑建议接收该论文,而不必重新审读文稿。

  但问题是,很多“菜鸟”费了好大的劲儿向审稿人解释,既没有说清楚自己根据审稿意见补充了什么实验,也没有说清楚这些修改体现在第几页、第几段。这就使审稿人怀疑作者没有吸取审稿意见,只是在搪塞。如果作者进行了有效的修改,那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说出在哪里进行了修改呢?如果有些补充的数据不方便放在论文的正文,那么可以作为“支撑信息”发给编辑。论文正式发表时,这些“支撑信息”会作为论文的附件,放在出版社的网上。

  还有的作者长篇大论地向审稿人解释,并把修改过的段落附上,但长篇解释和新增段落的内容几乎一样,这就没有必要了。逐条回复要务实、干脆利落,要不惊不乍,而不要让编辑觉得“问题很大”以至于作者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解释问题。

  审稿意见的第一段往往是审稿人对论文的定性评价,比如“这篇论文有新意,有重要价值,建议小修改后刊用”。无论审稿人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作者写答辩信时都需要完整地呈现审稿意见,而不可隐藏第一段定性评价。这是因为,审稿人复审时,也会看到别的审稿人的意见和作者的回复。如果审稿人在初审时都说这篇文章好,那作者为何要把这些好评删掉?审稿人就会想:莫不是作者得到差评,硬着头皮把稿子重新“塞”给这个杂志吧?并且,人往往有从众心理。本来给出差评的一个审稿人在复审时看到另外两个审稿人在初审时给了好评,他就会倾向于让修改稿“过关”。

  如果初审时审稿人的定性评价很负面怎么办?那也得如实呈现。既然编辑决定让你修改论文,只要你认真修改,论文最终发表的可能性很大。修改后,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几个审稿人都同意接收论文。也有可能原本建议“小修改后发表”的审稿人这次同意接收论文,而原本建议“退稿”的审稿人这次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那么再经过一轮修改,论文便可被接收。

  对审稿人不要犟,而要有策略

  很多作者都希望审稿人说好话;一旦收到负面的审稿意见,便怒火中烧,写答辩信如同吵架。他们以为用强硬的抗辩能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但往往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

  审稿人总是认为自己有道理。他提出了修改意见,你就要采取行动澄清问题、补做实验、修改论文,而不能犟头倔脑。你有了行动,审稿人就有台阶下。相反,你在答辩信中质疑审稿人的学术水平,说他说的都是错的,那么他也不会给你台阶下。

  我认为,对学术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作者要有礼貌、讲策略。

  如果审稿人认为你的论文创新性不强,那么你可以回复说:“谢谢你的意见。我们这篇论文的确没有‘震惊宇宙’,并且原稿的引言部分没有把新意、重要性写清楚;有鉴于此,我们已经加强了引言部分,把创新性强调出来。本文的创新性就在于……”

  如果审稿人误解了你一句话的意思,那么你不应该在心中骂审稿人愚蠢,也不应在答辩信中费唇舌解释,而应该这样想——审稿人是读者的代表,既然审稿人读了文章,产生误解,那么其他读者读了这篇文章也会产生误解。于是,可以把涉及的句子重新变换一下,写得清楚一些,并在答辩信中写:“谢谢提醒。我们原本的写作的确会引起歧义,现在我们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修改如下……”

  如果审稿人要你补充一个实验,那么你就得做这个实验。如果实验结果能说明问题,那么要把实验结果写到论文里去。如果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问题,也要在答辩信中展示、分析数据,告诉审稿人已经做了要求的实验,但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结果,原因是什么。甚至可以把这些数据放到“支撑信息”部分,让审稿人觉得作者并没有心虚。

  如果审稿人要你补充一个实验,但你没有实验条件,或者不能在短时期内做出这个实验怎么办?有的作者回复说:“审稿人建议的这个实验不重要,和本文无关。”但其实,作者应该静下心来分析——审稿人要求补充这个实验,是要了解什么信息或者达到什么实验目的(比如知道样品的元素含量)?如果作者没有审稿人提及的那个实验仪器,那么用别的仪器能否得到这个信息?作者应该想法设法补充实验,满足审稿人的要求,让审稿人“无话可说”。

  万一还是无法满足审稿人的要求,那么作者也应在答辩信中诚恳说出原因,并且在修改论文时有所行动。比如,审稿人问:“反应机理是什么?”你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弄清反应机理,那么应该在论文的讨论或者结论部分加上:“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新的催化剂,但反应机理不清楚。这些催化剂的后续催化应用和反应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你对实验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但审稿人提出另一种解释,怎么办?我们要懂一点科学哲学。对于一个现象,当然可能有几种解释,我们不能执拗地说别的解释一定是错的,而要用实验数据来说话。如果实验数据说明审稿人的解释是合理的(作者原先的解释也没错),那么可以在修改论文时把新的解释加上,并且说实验数据和这个解释吻合,但两个解释究竟哪个更合理,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而如果实验数据说明审稿人的解释不合理,那么在修改论文时,可以写:“对于以上数据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但我们的实验结果并不支撑这种解释。”这么做的“原理”就在于:审稿人代表读者来读你的稿子,如果你只是在答辩信中告诉审稿人他的解释不成立,而没有把相关内容写到论文里,那么读者读到你的论文,同样会产生困惑。

  如果审稿人要你针对文中某一个论断引用几篇文献,但你发现审稿人指定的这几篇文献和这个论断无关,怎么办?人非完人,审稿人的心中也有“自我”,甚至会“自私”。他要你引用的几篇文献,有可能包含着他自己发表的论文。作者处理这样的事情就要讲究“艺术”——这些论文引用在这一段不贴切,那么能否贴切地引用在别的段落?如果找不到现成的段落,那么能否阅读了这几篇文献后,想出一两句贴切的句子,增补在论文的某处,并引用这几篇文献?如果实在找不到引用这几篇文献的地方,能否甄别出这些文献的作者,并搜索这些作者别的文献,把这些“替代文献”贴切地引用到你的论文中,并告诉审稿人在哪里进行了修改。


到山野


针对这个问题,我从常见技巧跟模板两方面来说一下


回复SCI期刊要重视每个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借我导师的一句话说我们要‘make reviewer happy’。针对每个审稿人的问题,要分开回答(后面有模板),而且对于有些问题,比如审稿人质疑你的创新点,或者让你加实验啥的,你要详细地从不同角度回答。还有,回复内容要尽可能多,充分的回复可以让审稿人觉得你很重视他提出的问题,有些时候投某些好的期刊回复个二三十页是很正常的。


一般来说,编辑给论文给一个修改说明没有太致命的错误,但是审稿人仍然有可能提一些很棘手的问题,比如


质疑你论文的创新性

质疑你论文创新点的审稿人有可能是你所在专业的大牛或者是对你论文有偏见的人。这一类问题比较严重,处理起来也比较棘手,提交的内容如果不能让审稿人信服的话人家有可能直接给挂了。回复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两点,首先你需要将论文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重要性,解决该问题问题所用的方法介绍一遍,跟摘要差不多,不过尽可能要多介绍一些。接下来为了突出你文章的创新点,需要针对性地找两篇论文介绍一下,这两篇文章要么解决跟你类似的问题,要么用跟你类似的方法解决了不同的问题,总之通过对比来突出你使用方法的可行性和你论文的创新性,最后记得将这两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放在这个这个回答的后面。


添加内容

有些审稿人需要在文中添加内容,常见的是添加前言、添加参考文献,添加对比实验。

  • 对于添加前言,审稿人可能觉得你介绍的不充分,没有将论点引出来,回复时添加相应的内容即可。

  • 提出添加参考文献审稿人有可能对你这个领域比较熟悉,他可能在某个文献中看过你文章中的某些内容,但是你没有引用,这时你只需要引用即可。还有一种带私货的审稿人也会让添加参考文献,这类审稿人会让你引用一些他自己或者所在团队写的论文,为他们增加引用量。判别这类审稿人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一下他要你添加的几篇参考文献是否来自于同一个团队,里面有没有相同的作者。对于这类问题不但要引用而且要称赞一下这些参考文献。

  • 有些审稿人还会让你添加对比实验,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某些文献中的方法在原文中介绍的比较复杂或者很模糊,这导致复现起来比较困难,很可能你费劲地复现后发现效果也不好。这时,如果这些文献是审稿人提出让对比的,可以找出一些无法比较的理由并找一些易于比较的文献比较一下。


审稿模板

下面提供一个简单的模板。注意有时候编辑也会提一些要求,这时需要给编辑和审稿人各回一封信。回复模板的结构为:第一段主要说一些套话和客气话。第二段要说明一下,原文中修改或者添加内容的地方已经标红了,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审稿人直接定位到改过的地方,方便审稿人查看。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是,避免审稿人从头读一遍论文,因为重新读一遍难保审稿人会发现新的问题。接下来要对每个审稿人逐条进行回复,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将审稿意见复制一遍,放置在审稿意见1234那个地方。此外,如果回复word或者PDF文档的话,最好将一些关键内容加粗,比如reviewer 1234,figure 1234,page1234, paragraph 1234,这样做同样方便审稿人定位回复的内容。

Response to editor and Reviewer

Dear Editor and Reviewers: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and for the reviewers' comments concerning our manuscript entitled “论文题目” (ID:XXX). Those comments are all valuable and very helpful for revising and improving our paper,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our researches. We have studied comments carefully and have made a correction which we hope meet with approval. The main corrections in the paper and the 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re as flowing:


Please note that the major revisions/additions are marked in red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The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responses refer to those in this document (not those in the manuscript)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Responds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Reviewers #1:

Response to comment: (审稿意见1)

Response: Thank you for your valuable advice. After carefully studying your comment, ..., The main revis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s:

Change1: xxx

Change2: xxx

Change3: xxx


Response to comment: (审稿意见2)

...

Reviewers #2:


Response to comment: (审稿意见1)

Response: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on our paper. xxx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您感觉有用,请点赞转发支持一下,在此感谢!


奇闻播放机


1.首先,你要写一段对编辑或审稿人表示感谢的话,感谢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表示他们提的意见对你很有用,你针对意见进行了修改。2.针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可以先用斜体粘贴添加审稿人的问题。紧接着,你一定要点对点的回答每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问题里面可能不止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

3.标出每一处修改的地方在文中的页码和段落数,方便审稿人重新快速定位到文章相应位置。4.为了避免给每个审稿人的回复出现大量的重复。很多审稿人都喜欢看看其他审稿人的意见。5.要突出修改的工作量,比如进行了哪些其它的验证,得到了哪些新的结论。

6.不要带有抵触情绪,但是必要时也要据理力争。审稿人也会犯错,犯错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地指出,最好说一下他们指出的那个其实也是一种可能性,但是我们这篇文章考虑的问题实际是...

7.如果审稿人表现的意见论断>疑问,那么进行修改并说明,重点在修改;如果审稿人表现的意见疑问>论断,那么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重点在解释。

站在审稿人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顺序:

1.先看自己的问题有没有被重视,之后看问题回答的是否是针对我的问题。比如我问的A方法在B上的实践,作者不能光解释A或者B,重点在二者之间的联系。

2.看看其他审稿人的意见,看自己是否认同他们。如果认同,再看作者的回复是否得当;如果不认同,心理想着这个审稿人还没我专业,自然而然地忽视他的意见。

3.重新去看文章对应段落的具体修改,如果文中的修改和自己的问题都被很好地回应了,一般也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了(如果作者特别标明了修改的地方那更好)。

整个的response特别类似于一个互动、互相启发的过程。作为审稿人表达自己的concern,作者解决这些concern。作者表达自己的contribution,审稿人判断这些contribution是否合理。最终双方互相认同。这也是为什么审稿人制度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大有裨益。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