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堅定製度自信夯實理論根基

為堅定製度自信夯實理論根基

制度事關根本,關乎長遠。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表明,國家要長治久安,社會要長期穩定,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圍繞這個重大問題進行研究規劃,從政治上、全局上、戰略上進行全面考量、作出重大決策,標誌著我們黨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認識昇華到一個新高度、新視野、新水平。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定製度自信。而樹立高度的制度自信,既要靠實踐經驗的不斷鞏固,也要靠理論闡釋的不斷強化。為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應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在科學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顯著優勢的同時,進一步深入研究其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為堅定製度自信夯實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顯著優勢,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髮展

在人類制度文明史上,中華民族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國家治理成就,並在世界上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中國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具有開創性、實效性、經驗性的制度,包括朝廷制度、郡縣制度、土地制度、稅賦制度、科舉制度、監察制度、軍事制度等,為許多國家和民族所學習和借鑑。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也獨樹一幟,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對許多國家和地區法制的形成和變革產生過深遠影響。但進入近代以後,封建統治腐朽無能,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中國幾千年的舊制度體系陷入全面危機。在此期間,各種主義和制度模式都曾進行過嘗試,但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成果為指引,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新方位、時代新變化、實踐新要求,科學回答當今時代和當代中國發展提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戰略佈局,確立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巨大政治勇氣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全面推進各項改革。在此進程中,黨中央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整體規劃,統籌協調,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在革除體制機制弊端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成效顯著,國家治理的主要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的背景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錨定了正確方向,描繪了宏偉藍圖,打下了堅實的思想與理論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取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最根本的是因為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了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中形成,根植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實現了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統一。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治理體系,也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制度模式。評價一個制度好不好、優越不優越,要從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評判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保證;為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係,發展充滿活力的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提供了有力保證;為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保證人民安居樂業、保障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證;為有效維護國家獨立自主,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提供了有力保證。這樣一套制度安排,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開拓正確道路、發展科學理論、建設有效制度有機統一,既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具有多方面顯著優勢,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髮展。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但也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當前,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在堅定製度自信這個重大政治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見、有辦法、有方案,善於運用制度威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不斷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強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理論研究,深入闡釋其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任何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實踐都必須要有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否則就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必須加強制度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入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表明,國家動盪、政權更迭、制度失效往往始於思想領域的混亂、指導思想的動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近年來一些國家發生的“顏色革命”,就是前車之鑑。正所謂:“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裡在學。”這警示我們,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覺、始終不渝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保證道路不偏向、江山不變色,保證國本永固、事業常青。我們黨面對著十分複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學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就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難以不斷前進。我們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就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治理領域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堅定製度自信。理論對規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研究,就是要把握時代特點、直面時代課題,在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中,不斷深化、拓展、昇華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規律性認識。應當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實踐只有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事業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們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

為此,理論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研究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研究闡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引導人民群眾更加深入瞭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機理。特別要將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提法、新命題、新概括的闡釋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善於從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深入闡釋和說理,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來龍去脈、科學內涵、本質特徵和顯著優勢;講清楚黨的領導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

加強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應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直接理論依據,而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知識基礎就是哲學社會科學。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理論創新,正確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為我們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推進各項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導和理論依據。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優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深厚理論支撐和強大精神動力。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也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在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下來。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刻把握這一根本制度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中國學術理論,努力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增強理論定力,站穩政治立場,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誘惑干擾面前,保持“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面對歪曲性和攻擊性的錯誤思潮和觀點,我們要敢於鬥爭以斥謬駁誤、善於鬥爭以抑錯揚正;面對生疏性、誤解性的態度與言論,要勤於闡釋以解惑釋疑、善於闡釋以彰理弘義。我們要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力、思想力和影響力,不斷凝聚理論正能量,堅持弘揚理論主旋律。同時,也要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既不能把小事說大、搞“泛政治化”,也不能把大事說小、搞“去意識形態化”。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國家治理領域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任務、新課題,必將給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上要有眼光、有底氣、有自信。面對世界發展趨向與態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經驗的理論闡釋,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真正做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製度建設實踐,用中國製度建設實踐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治理的成就與經驗,用具有創新性又有說服力的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治理”故事。強化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加大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重大理論問題、重大現實問題、重大實踐經驗的研究力度,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解釋力、話語說服力、實踐推動力,為國家治理實踐提供深厚的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又是一個重大現實課題。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思想自覺,敢於擔當,奮發有為,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謝伏瞻,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