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沒有像SpaceX這樣的公司?

橫澤隆史


簡單說幾點關於馬斯克和SpaceX。

馬斯克之所以可以發射重型獵鷹火箭成功,讓SpaceX公司在世界上揚名立萬,是因為他失敗的次數足夠多,一共發射了七次最終才成功了這一次,馬斯克的太空公司沒有基礎技術,它是美國NASA親自扶植起來的私人公司,因為馬斯克的思路更符合NASA,他可以利用很多臺上世紀60年代的老式梅林柴油發動機,讓火箭的成本降到最低,足以對抗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兩傢俬人企業和他們競爭,不然那兩家公司的產品效率很低並且價格驚人。

在SpaceX的發展進程中,NASA提供各種技術和工程師給馬斯克調遣,而且還給了至少三次的大量資金扶持,失敗沒問題繼續燒錢,最終馬斯克將火箭回收技術玩的爐火純青,極大降低了火箭的單次發射費用。

美國國家瘋子加個人瘋子最終產生了SpaceX奇蹟,所以在中國很難複製NASA和馬斯克這對航天領域的絕配知音。

雖然我們不太容易產生這種超常規發展的奇蹟,但中國是群體穩步發展,不會因為個人的大起大落影響航天事業,韌性才會是持久成功的關鍵。


七色慧


首先中國是有民用火箭研發企業的。截止2020年,中國民營火箭航空企業,有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零壹空間,藍箭空間。

2018年,藍箭空間,“朱雀一號”獲得了國內第一張民營運載火箭發射許可證。並進行首次衛星發射,儘管最終未完成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19年7月25日,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將多顆衛星及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300公里圓軌道。這是中國第一個民用航空火箭第一次成功。


中國目前民用火箭的現狀

當前中國民用火箭處在起步階段,要比SpaceX起步晚了接近15年。SpaceX是2002年創立,2006年就進行火箭首飛(不過未能成功),2008年獵鷹1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2010年成功實現獵鷹9中型火箭首飛。


美國軍用航天工業和中國航天工業的差別

上面我們說到,中國民用火箭發展要比美國晚了15年左右。這個並不是在找推脫的理由。儘管大家習慣會說,我們比別人起步晚,所以我們技術落後,技術差。(這個藉口,我沒法說出來)

這確實比較片面!

要說民用火箭市場,就一定要談軍用火箭的發展。因為全球所有的火箭研發的人才都來自於軍用火箭領域。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SpaceX從NASA那邊挖走很多人,同時NASA也給與SpaceX很多的技術支持。甚至包括外包衛星發射任務,也就是直接下訂單給SpaceX。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以錢和技術的形勢支持了SpaceX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美國太空領域的發展速度全球領先,1960年代就相繼送人到了月球,並且最早建立起了空間站。中國航空業最著名的的里程碑就是2003年的“神州5號,楊利偉進入太空,開啟了中國太空之旅。

所以說,在這個大背景下,國內民用火箭領域的發展,我們就能夠窺探出其背後的原因,那就是中國太空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之後。這種送衛星上天的技術活,已經不是一個超級領先,並且需要保密的核心技術了,可以對民用市場開發了。這就是對外說一下,這種小兒科,不是什麼高精尖技術。(但是別抬槓,這只是態度上面的表示,不代表實際工作中的表態)

其實這也是馬斯克在2002年看到的機會點,當然他還看到太空探索,以及通訊行業的發展機遇。(這是後話了)


民用火箭領域的發展,反映出了什麼內容?

1、火箭技術不是一個國家壟斷的技術。已經屬於一個非常成熟的技術了。

火箭領域不同於一般工業領域,火箭領域的發展起步階段都是國家級別的競賽。這不是某一個企業,或者某一個有錢的大佬可以玩的領域。不因為別的,就因為沒有權限。

所以說火箭領域的前期發展,壓根沒有錢的事情,中國不管有錢沒錢都會為火箭領域的發展提供支持,全球各國也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火箭領域的國家級特權,已經沒有了。

從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存在的軍轉民的技術發展來看,基本上都是這個技術在軍用領域已經非常成熟,並且全球主要國家都已經掌握了。不算什麼核心技術了,這就表明可以向市場轉移了。

在民用火箭之前,核電站技術也是這樣。只是我們老百姓接觸核電站比較少,也沒人宣傳過。所以大家不知道,西門子,通用電氣都是核電領域的玩家。這可都是跨國企業,並且產品出口一點也不避諱。這就是因為核電在全球不是什麼壟斷的技術了。法國,日本,美國,俄羅斯,中國等等多部分的發達國家都有這個技術。(當然現在還是對中東國家封鎖,看清楚是核電,不是核武器)


2、火箭領域比拼的科技,人才,還有產業鏈。

SpaceX在2017年2月6日發射了“世界最強大現役運載火箭”,獵鷹重載火箭,可以一次性將14噸貨物送到太空。

這事情當時贏得了非常熱門的討論。我本身是從事裝備製造業: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行業。我們當時也討論過這個問題。這裡從我的角度談一下看法。


你不可低估的美國民用製造業科技,以及美國製造業產業鏈的強悍程度

這不是一個吹美的文章,也請不要亂噴。(儘管美國在2020年疫情的爆發中,受到的慘烈的暴擊,但是客觀地分析他不是想象的那麼脆弱)

我們都知道火箭是一個非常複雜,而且高精確產品。這個產品有上萬個電子,機械零部件都是需要非標定製的(也即是定製化生產)。

你想呀,原本民用市場壓根就沒有人造過火箭,你第一個製造,你不什麼都要從零開始嗎?

1、火箭的設計:美國火箭專業人才充足

造火箭就要有人接觸過火箭,尤其是民用級的市場,這種市場,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從零開始的市場。SpaceX也一樣,他主要藉助的是從NASA退下來的人,還有在美國各大頂尖研究所和高校的火箭研發人才來完成了。也就是說,這幫人以前都在NASA做過,或者說在相關領域都是實操過火箭的人。這就說明,人才儲備的極其充分,並且這幫人已經進入民間市場,可以不需要受到國家的管控。

這個情況,類似於中國90年代後,不斷培養起來了一批工程師,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他們在外企三星,大眾,愛普生等等都工作過,多少還是瞭解一些技術。

從艾默生出來一批人創業做了中國自己的自動化公司,從手機代加工出來的企業,做了自己的手機品牌等等,都是這麼一個歷程。

2、國外工業軟件平臺的強大能力

大量的人沒有接觸過工業軟件。首先可以肯定的說,現在的火箭圖紙,不是在紙上畫的。全球頂尖的達索科技,提供的工業軟件,都是可以仿真航空發動機流體變化情況的。

這個技術平臺是這種高端科技研發,必須要的平臺。沒有這玩意,一幫再有才的人,也不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產品的設計和研發。你看的馬斯克做第一臺火箭,只有了4年,你要知道美國自己當年的火箭也有了幾十年,這就是一切都有現成的產品的好處。

當然這玩意,中國也可以使用,只需要付費就行了。

3、美國民營製造業的強大功底,和產業鏈完整程度

我們都知道2019年,聯合國發佈中國擁有全球最全的產業鏈。包含了44個大類,152箇中類,400多個小類。

你覺得美國即使比我們少?他會缺少哪些沒有的門類?很顯然,低端的門類是他主要缺少的。就例如口罩,衣服等。

那麼我們就來說這高端的各個門類。美國民用市場都非常齊全,這玩意是民用火箭市場能夠快速起來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並不能有效地感受到這其中的差別。裝備製造業市場其實對這個感受頗深,因為所有的產品基本都需要設備來加工。

例如焊接設備,各類數控機床設備,各類激光切割設備,各類傳感器,3D打印設備,電子類的芯片FPGA等等。

也就是說,你可以理解為馬斯克是“找了一幫專業的人,組裝了一個火箭,發射升空了”。

這就進一步的表明,在民用加工市場,他是能夠找到可以為他生產所有零部件的企業的。

這點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

說一個例子:中國為了建造大飛機C919,專門找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研發了8萬噸的模鍛液壓機。(全球最大的液壓機,美國有6萬噸的)

這也就是從側面的說,如果你沒有這個裝備,你就沒辦法制造大型商用飛機,這玩意在C919的建造中必不可少(至少目前是)。

這是我們舉全國之力,為了突破波音,空客等外資在大型商用飛機上面的壟斷,做的努力。

你覺得,一個SpaceX有多大的能量,可以讓其他的企業,就為了給他製造一個零部件,專門花費大代價研發一個裝備?然後再去給他生產火箭零部件,而且還不知道這個公司愛吹牛的老闆,是否能夠真的做成這個公司。(後來證明,這個吹牛的人,基本都實現了自己吹的牛)

這顯然是不可能。這也就從側面證明了,美國或者說美,日,歐洲國家能夠為SpaceX提供火箭生產零部件的所有,民用可以使用的裝備,並且這還是一個已有的東西。只需要付錢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當時在看到SpaceX造出了一個不少國家都沒有能力製造出來的重型火箭的時候。衝擊最大並不是感覺,他們火箭技術有多牛。而是他們民用級市場的製造能力,竟然如此的強橫了。不能拿對方是資本主義,戰鬥機都是企業製造的,這樣的話語來搪塞自己。

還是那句話,如果製造火箭的裝備之前是專門為NASA定製開發製造的,那麼NASA在一開始肯定是不答應SpaceX直接使用的,也就是說最開始的時候,火箭的製造業產業鏈一些特有的東西,肯定是被特權性使用的。

4、民營企業,一切的活動都是商業行為,商業講究的是投資收益——有人為需要民用火箭

我們看到一開始SpaceX的訂單,主要都來自於西歐國家,以及美國的衛星訂單,慢慢的這種情況開始變化,大量互聯網公司,包括谷歌,微軟,facebook都開始需要通訊衛星。甚至SpaceX還承載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

這就說明,下方的客戶以及火箭應用產業已經是一個逐漸成型的市場,讓火箭公司能夠不斷的發展起來。


從一個製造業產品角度來說:有一個想法——找到會研發設計的人才——找到可以加工零部件的企業——找到最後的買家。這缺一不可。

所以並不是我們真的崇洋媚外,而是對方既然已經走到前面了,你再不去分析人家為啥子先進,為什麼牛逼,你再不去跟進,你要不是笨,就一定是蠢。

因此,中國民用火箭的力量已經開始起步,並且不斷得到資金,以及來自於國內各方的支持。所以未來世界民用火箭市場的角逐中,一定有中國的地位。


機器人觀察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Space X真的值得研究,它僅僅成立不到二十年(成立於2002年),卻已經成為整個火箭領域的破局者和技術標杆。這種發展速度和領先地位,絕不單純是由人才儲備強大、技術優勢明顯或者管理水平高超等決定的,它應該有更深刻的理由。

因為問題問的是中國為什麼沒有,所以本篇回答中,我將從兩個方面來稍微解讀一下內裡的原因。

第一方面,科研文化氛圍與科研資源儲備的差距。

首先我想反駁一種看法——因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以中國很難誕生這種氛圍自由、崇尚創新的企業,我對此只想呸他一臉。並不是什麼東西都等讓文化來背鍋的,中國文化在歷史上存在了五千年,並且依然存在,它是否先進不言而喻。

中美之間出現的經濟實力、技術實力和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我認為並非文化差異造成,而是發展時間造成。從歷史角度講,中國雖然擁有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但現代中國發展的基礎,則基本上是從二十世紀初算起,包括現代的政治經濟制度,教育制度和科研製度等,基本上都來自於西方文藝復興之後。

對於美國來說,其建國初期(十八世紀末)就已經開啟了現代化進程,從《獨立宣言》的發佈、美國的成立直至如今,美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而科研更是得益於兩次世界大戰,通過人才引進法案,引入大量頂尖科研人才。

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從名義上來說,應該源自於清朝末年洋務運動,但實質上源自於民國時期,而獲得真正長足發展環境,則要從建國後說起。而民營企業研發的歷史,基本上要從改革開放以後說起。

換而言之,美國的科研文化基本上延續了兩百年,而中國至多不過半個世紀,雖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技術交流,科研成果共享等情況,但中國科研文化氛圍整體上跟美國還存著巨大差距,科研資源儲備更不用說,中國至今尚未有一個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

這就像一個兩百公斤級的拳擊手和一個五十公斤級的拳擊手比賽一樣,我們處於劣勢再正常不過。

Space X 雖然是一家僱員僅有500人的私營企業,但它的背後其實是美國過往多年科研資源的支持,NASA、波音以及其他著名企業在後邊提供發動機、材料、動力學等等方面的研發成果,這些科研資源儲備量不僅龐大,而且都屬於全球範圍的前沿成果,這並不是某個天才橫空出世就能做到的,而是美國教育科研多年深耕的結果。

中國的大學教育科研製度到現在還處於摸索階段,尤其是涉及到高精尖領域,高等級的教育科研機構還非常少(比如西湖大學那種),這直接導致中國大學的科研水平普遍較低,研究人員也缺乏更適合他們的科研氛圍以及相應的社會支持。

所以中國的民間研發領域暫時還沒有形成能夠誕生航空航天商用領域的技術供應鏈,官方的科研資源儲備也需要時間。

所以說,整個社會科研資源的短缺是無法促成類似Space X這種企業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並且這是喊口號解決不了的,唯有發展科技,優化科研製度,真正讓科研氣氛活躍起來,才有未來。

第二方面,人才戰略方面的不同。

美國的教育觀念跟歐洲國家其實也存在較大的不同,當然,我這裡只簡單做一下中美之間的對比:美國崇尚興趣教學,中國則推行引導式教育。兩者比較大的區分就在於,美國比較尊重學生興趣的發展,中國則注重於實用性方面的教育,對學生而言,美國就是學生在學習和方向選擇上比較主動,中國學生的學習則基本上服從課本和教育大綱的安排。當然,情況也在改變,中國近些年來不少地方實行教育改革,對興趣教學這塊開始大力提倡。

中美教育上的這點差距,對各自的高端人才的培養影響深遠。講實話,中國的教育系統本身容易出人才,但屬於流水線人才,中國的高端研發人才相比於巨大的學生群體而言,其實真的很少。

這種教育差異化的長期存在,也跟國家人才戰略有關。很長時間以來,國家人才資源大多向社科類集中,而非自然科學類,因為自然科學類人才在整個人才隊伍中話語權較小,時常處於弱勢,並且佔有的社會資源特別少。這種差距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導致中國頂尖科研隊伍中人均年齡越來越大,因為後繼乏人。

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頂尖的科研技術人才的缺少,不僅對國家科研水平影響巨大,對於民間同樣如此,中國科技企業將很難獲得前沿成果,轉化為技術力量對抗西方企業的技術壟斷。

所以近些年來,中國開始改變頂尖科研人才的管理制度和他們的境遇,要知道國外的科研人才不僅享有巨大的聲望和社會地位,同時也有豐厚的收入和優越的科研資源。但中國的頂尖知識分子擁有非常大的技術貢獻,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和物質回報,這是不應當的。

美國的人才戰略用一句話來講,就是讓頂尖人才過上真正優越且滿足的生活,所以會出現很多頂尖人才。

但我們目前的狀態,其實是讓頂尖人才全憑道德感和愛國之心來報效祖國,大量的社會資源以及優待卻被官僚和特殊階層所把持,頂尖人才得不到理想的地位和物質回報。於是他們轉而向成為官僚和特殊階層的方向努力。

在我看來,這也是Space X現階段無法出現的原因之一。因為就算中國有馬斯克,但不會有馬斯克的那些願意跟隨他的員工們。

總結

其實我還想說一下對企業這種組織理解理念的不同,畢竟企業這種社會組織是由西方國家發明的,管理學基本上也是舶來品,管理學的本質其實就是“如何更高效地利用人性”雖然國人也熟稔於此,但中西方還是存在不足的。

但我想了想,這個應該不算很重要的原因。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那麼不存在也合理。

我能想到的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教育和科研,技術只是這兩項工作的結果,管理學更是建立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上。

如果我們的社會尊重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對於自然科學的熱愛而不是培養他們解題的能力,整個社會都尊重科技從業者,尊重創新,給予頂端科研人才相應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回報,建立健全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讓行政力量服務於科研探索,那麼我想在不久之後,各類頂尖人才必然能夠盤活整個局勢,即便不出現Space X,至少也能迎來一個科技成果井噴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