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風采」持一顆赤子初心,鑄山區教育之夢


「名師風采」持一顆赤子初心,鑄山區教育之夢

劉彩雲

劉彩雲,本科學歷,教齡19年,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河源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河源好人”、河源市年度教師提名獎獲得者、河源市優秀教師、全國名師高級研修班成員、河源市優秀青年國情研修班成員、廣東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委員會理事。曾獲“廣東省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大賽一等獎”“部級優課”“河源市教學課例一等獎”“河源市論文比賽一等獎”“龍川縣教學大賽第一名”等榮譽。

教育無小事,初心不偏離。2019年10月18日,本報通訊員溫鐵雄對劉彩雲老師進行了採訪,通過他的教學情況、課題研究、教研培訓以及名師工作室的開展,全方位展現了新時代的教師風采。


本報通訊員:作為一線教師,您曾經在龍川縣赤光鎮一所偏遠學校——再樂小學執教8個年頭。是什麼原因讓您留在大山裡?

劉:

我出生在粵東山區,走出大山是我當年最大的夢想。小時候,我一直很努力學習,夢想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後來,我考上了廣東老隆師範學校。畢業後,通過考核被分配到偏遠的小山村工作。記得第一天到學校那晚,我被校長安排在村民的家裡住。村民告訴我,學校偏僻,一直留不住老師。曾經也有師範畢業的老師來這裡教過,但沒有一個願意留下來的。他說完,又特意望了一下我的眼神。那一夜,我徹夜難眠。是走是留?想到自己也是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現在這裡正需要我,我怎麼能離開?於是,我留了下來。這一留,就是兩千多個日子。


山區家長對子女讀好書走出大山的期盼讓我深感責任重大。從此,無論多累,只要想到班上的孩子,想到家長期盼的眼神,我就會覺得身上有一股使不完的勁。


本報通訊員:2016年,您參加龍川縣教學大賽榮獲小學語文組第一名,並代表龍川縣參加河源市教學大賽榮獲二等獎。取得如此好的成績,您的教學法寶是什麼?

劉:我的教學成長期可以分為教學適應期、教學模仿期和自立教學風格期。在教學模仿期,我一直很注重學習,讀教育期刊、讀專著,讓自己有積澱;在模仿期,我特別喜歡去觀看我國名師的課例,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教育風格讓我銘記在心;在前面的基礎上我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在課堂中,我有激情、幽默風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興趣是孩子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你,就會喜歡上你的課,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本報通訊員:2017年1月,您的課例《海水為什麼是藍的》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曬課活動中被評為“部級優課”,可以和我們聊聊關於這個成功課例的背後故事嗎?

劉:我們山區的老師能獲得“部級優課”確實不容易。但一定要有想法,有想法你才會有行動,有行動你才有出彩的機會。那節課能獲得部優,首先要感謝學校給予的平臺;其次,也要感謝教研團隊。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個團隊可以走得更遠!他們都是幕後英雄,把這個出彩的機會給了我。最後就是要感謝自己,不負韶華,砥礪前行。在困難的時候沒有放棄,堅持就是一種勝利。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方案,不斷地修改、磨課、試教。有點“狡兔三窟”的味道了。我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


本報通訊員:請問您如何看待山區教育的現狀?

劉:近幾年,山區教育隨著國家優惠政策的實施,發展還是很快的。通過創建廣東省省教育強縣、創建國家教育均衡縣、創建現代化教育強縣等,山區各學校無論是教育硬件、軟件還是學校文化品牌建設等與以前相比可以說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比如我們龍川,今年還考了一個北大生,中考成績名列全市前列。我們選擇一條適合山區教育發展的路子,山區教育還是大有前程的。的確,暫時還存在很多困難,比如師資、教育城鎮化等,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信在黨和政府,在教育局領導的正確帶領下,山區教育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本報通訊員:作為龍川縣最年輕的高級教師之一,您一直致力於深化課程改革,成績不斐,能否談談您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特色分別是什麼?

劉: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中你要時刻牢記。所以在設置教學目標、採用教學方法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學情。我是比較喜歡採用情景教學法的。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更有利於他們理解。還有,學習一定要聯繫生活,從生活中來,為生活服務。教師要加強教學研究,帶著問題前行,會有不一般的風景。


本報通訊員:您在開展課題研究方面收穫這麼多的成果,經驗豐富,對於有志於課題研究的年輕教師們,您有什麼好的建議給他們,引領他們走進課研道路嗎?

劉: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我想,搞課題研究不能走於形式,要有更高的目標層次,真正是為自己的專業成長“加油”。對於課題研究,我的建議首先選擇一個合適的研究視角,課題不要太大,要小而精,真正以教學中的問題為課題進行研究,做到目標明確。其次就是多讀專著、讀教育期刊,有理論支撐下才能走得更遠。接著就是課題組成員一定要集中時間研討,多思考、善總結,這樣才能出智慧。最後就是要把研究成果運用於教學,這樣才有真正的研究意義,體現課題研究從教學中來,為教學服務。


本報通訊員:從一線教師到教研員的身份轉變,您有什麼感受或者收穫嗎?很多人感覺教研員都很神秘,(我也一樣),您能和我們聊聊教研員的工作有哪些嗎?

劉:從一線教師到教研員的身份轉變,我也需要一個過渡期和適應期。這個身份剛轉變不久,我還在努力學習當中,去適應這個新的角色。教研員是教學研究的先行者,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服務者,是教學的指導者。教研員一定要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熟悉掌握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政策和教育教學理論,要深入課堂調研,與教師分析課堂的得失,組織各種專題教學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研員是教學的先行者、實踐者、服務者、指導者。


本報通訊員:請問您是如何看待教師培訓的?

劉:

培訓,是教師的最好的福利。培訓,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式。有不少老師會覺得培訓會影響他的教學工作而不太情願參加業務培訓。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培訓,表面上看起來是影響了幾節課,實質上它對我們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好好珍惜每一次的培訓機會。在培訓時要有任務驅動,帶著任務、帶著思考去學,還要內化於心,學習之後要回來與大家分享學習所得,這是運用與提高的過程,也讓培訓效益更大化。


本報通訊員:2017年4月,您作為河源市的唯一代表參加廣東省第七屆語文專業素養大賽。您認為語文專業素養的重要性是什麼?未來您會在這方面給一線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嗎?

劉:專業素養強的老師特別有魅力,他上課駕馭課堂的能力特別強。學生也特別期待上他的課。無形當中就有一種吸引力。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寫的粉筆字特別美,所以我感覺看他寫字就是一種享受,非常渴望他來上課。


作為教研員,我會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平臺。比如,組織一些讀書會、舉辦專業素養大賽、組織教師基本功大賽、組織課堂教學大賽、組織論文比賽、組織朗誦、組織教師演講比賽等,通過比賽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素養的提高。但專業化成長,主要靠自我成長!平時大量閱讀書籍,讓自己擁有豐富淵博的知識和完善的知識體系;經常練筆寫作,給學生以導向,給學生以榜樣,從而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不斷自我反思,“經驗 + 反思 = 成長”,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高;精彩演繹課堂,讓課堂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重視專業引領,讓專業引領成為一種人生的影響,一種自覺的喚醒。


本報通訊員:作為一名河源市第三期百名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能否談談您在這次培訓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劉:當年很幸運,能夠成為河源市第三期百名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的一員。那三年的培訓,是我專業成長的助推器。當時培訓班的班主任是駱偉山老師,他對我們的學習抓得很緊,各項工作都開展得很紮實。要求我們要讀專著、寫讀後感,聽講座、寫聽後筆記,跟崗學習、向名師取經,上公開課、寫教學反思,課題申報、走研究之路。三年,身邊一直有人督促你成長,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三年,拓寬了我的視野,提高了我的課堂教學能力,同時也給了我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它讓我在正確的地方,遇到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貴人,就是不斷促進你進步的人。


本報通訊員:在您的名教師工作室揭牌暨第一期跟崗學習活動中,您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源頭活水”,得到現場專家和教師的共鳴。請問,您是如何理解“源頭活水”的?您成立“河源市劉彩雲名教師工作室”的初衷與這有什麼關係嗎?

劉:“源頭活水”是我採用朱熹的一句詩中的詞語。那句詩是這樣說的,“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詩給我的啟示就是,你要在教師專業發展得更快、更好、更遠,你要讓你的學生在你的教育中能發現更好的自己,走好人生每一步,你就必須努力學習。“學習”就是這個“源頭活水”。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我成立“河源市劉彩雲名教師工作室”就是想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為龍川、為河源教育事業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本報通訊員:能否談談“名師工作室”的教研活動主要有哪些內容?

劉:“名師工作室”是名師成長的搖籃。它充分發揮了名師的示範、輻射和指導作用,實現了資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員提升的目的,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所以,在開展活動的時候,我會緊緊把握“名師工作室”的職責所在,開展讀書會、外出學習觀摩、跟崗學習、送課送教、課題研究等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題活動。


本報通訊員:從一線教師到教研員再到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不同的崗位,在教育教學方面,您有什麼樣的感悟,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劉:作為一線教師,我管好我自己的專業成長,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就可以了。但作為教研員,必須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要思考如何提高我們縣的老師的教學水平,怎樣去開展好教研活動,如何整體推進縣域教學質量的提高,減小城鄉之間教育的差距。在其位,必須謀其職。不忘初心,牢記自己身上的職責所在,團結力量,推動龍川教育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本報通訊員:您說過,要用“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付出努力。您在教育教學的熱情幹勁和執著精神令人敬佩,對於名師工作室的未來發展,您有什麼樣的願景?

劉:艾青說過:“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真情所在,金石為開。“工作室”是我和我的成員成長的沃土,更是我深愛的“土地”。我應該讓靈魂的種子在這塊土地上發芽、成長,成長為參天大樹!願所有與我志同道合的夥伴們都能成為河源教育的“明星”。

「名師風采」持一顆赤子初心,鑄山區教育之夢

通訊員:溫鐵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