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第九站

峰高驛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位於重慶市榮昌區東部,明代為峰高驛,清初為峰高鋪,光緒年間為峰高裡。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峰高驛東至永川縣東皋驛九十里,西至隆昌縣隆橋驛一百四十里。


康熙初年奉設站馬十二匹,馬伕六名。至四十一年調馬六匹,馬伕三名,安設南路驛站,實在馬六匹。


消失的驛站 新生的古街


從四川隆昌沿著成渝古驛道進入重慶地界,第一個抵達的古驛站,就是位於今重慶榮昌區的峰高驛。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在明代,榮昌設有峰高和隆橋二驛。康熙初年,榮昌仍在峰高鋪設有驛傳站,有站馬12匹,馬伕6名,雍正十年(1732) 才裁撤,但仍設有塘鋪11個。清代設置的這些官辦驛站、塘鋪是供署衙官員騎馬坐轎宿息和傳遞官方信件及機密文書的機構,直到清末郵政興起,遞送才取消。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峰高驛的位置,就在今榮昌區峰高街道一帶,如今隨著城市建設,早已消失無蹤。我們在附近的安富街道安陶小鎮陶寶古街上,重新回味了當地驛站的熱鬧場景。


榮昌陶博物館館長劉守琪是一位熟悉地方歷史的專家。據他介紹,4年以前,這裡還是一條柏油路。然而史書記載,這裡所在位置正是清初東驛道所經之路,是從成都經內江進入川東地區到重慶的官道,1929年,四川省政府修建成渝公路,將3米寬的石板路修成9米寬的大道。如今,這裡已初步恢復出了清代古驛道的風貌。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漫步古驛道,青石板鋪路,陶文化元素穿插其中。


古道的一端,復原了安北驛站清朝時候的模樣,一旁的群雕,則是過往驛道的行人歇腳、釘馬掌、換馬等場景。劉守琪說,安富古鎮至少在乾隆年間就已經興起了,“當時重慶府的人要去成都,必經此處。因為要在這裡吃飯、換馬,漸漸附近興起了五里長街。”

有意思的是,在這條五里長街定居的人,有不少是客家人。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離鄉背井的客家人便是在湖北麻城聚集以後進入重慶,再沿成渝古驛道進入巴蜀腹地。上世紀70年代,劉榮琪到榮昌的盤龍和榮隆一帶當知青,發現大部分人都說客家話。即使現在,還有不少小孩保留著祖輩的方言。


在陶寶古街,雖然街面曾經的跑馬石板路已經換成了仿古石磚,但現存民居仍以清代建築為主,木雕窗欞、門扇、各式騎廊、挑簷吊墩,古色古香。在街上,我們看到了小姐的繡樓,也看到了國民黨時期一位叫作李平筠的師長的私宅。鑽進附近的一條小巷,抗戰時期當地棠香中學老師在牆上寫的一幅“誓死抗日”的字仍然幸運保留。


“現在這條古街也很熱鬧。”劉守琪說,每逢週末,便有大量遊客湧到這裡。在附近逛一逛陶博物館,淘點國家級非遺榮昌陶,再到古街品嚐一下各種特色美食。


當年的成渝古驛道雖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但另一條植入驛道等文化元素的古街,正在茁壯生長。


明清古驛道 挑夫日以千計


明清古驛道究竟如何運行?官方史料往往寥寥數語,但在地方誌上,關於古驛道的記載也十分鮮活。


成渝古驛道東大路西段從隆昌、瀘縣與榮昌縣五福鄉的蔣家鋪進人縣境,全長22.5公里。東段由縣城底塘鋪路出東門打杵坳過沙壩子達離城4公里的板橋場,自板橋街行3.5公里至梧桐鋪,又7.5 公里至峰高鋪,自峰高鋪東行7.5公里至石盤鋪,又7.5公里抵大足郵亭鋪。東大路縣城東段全程達30公里,路寬1.5-2米,寬敞平直,相向行不須讓路。成渝公路榮昌縣境段建成通車後,東大路石板多被拆除。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當年的古驛道上,通常5至7.5公里設一鋪, 鋪內有餐棧、茶酒店,供驛傳人員及來往行商歇息。相比東大路這樣的主線,榮昌境內的古道支線就往往只有約1米寬了。這些石板路往往依山傍水順地勢而築,坡險坎陡,挑夫對面穿行,需隔山招呼讓路。這些支線由縣城通往各場鎮集市,各場鎮集市又相互貫通,形成網絡。


新中國成立以前,榮昌城鄉的貿易的往來,大多依賴挑夫和騾馬馱運。這些挑夫大多系貧苦平民,長年從事擔運以維持生計。他們將縣境各地的大米、黃豆、生薑等土特產品長途挑至內江、自貢等城市,再挑回鹽、白糖供當地坐商銷售,一般一次往返需時8一9天, 能獲40-50公斤大米的報酬。這些貧苦人民,大多自帶飯食、沙鍋、鹹菜,一日三餐自做飲食,投宿住屋簷或住便利的客棧,每月往返三次,可收人入大米125- 150公斤,能勉強維持5口之家的生計。每值冬季農閒至次年春春耕前,各條古道上的挑夫日以千計,為當時勞苦人民謀生之道。


榮昌陶隨著古驛道走向全國


在榮昌安富街道安陶小鎮的陶寶古街上,陶元素無處不在。千百年來,榮昌陶便隨著古驛道走出四川盆地,走向全國。


歷史記載,榮昌陶器主要產於現在的安富鎮,早在明、清及民國年間安富鎮埡口就有一批著名磁窯、中興窯、磨子窯、夏興窯等,其產品遠銷滇、黔、藏、隴、陝等省。產品以日用陶為主,泡菜壇一個最大的特點便是泡菜不生花。生產的工藝陶,曾代表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品赴日本、錫蘭、智利、巴西、坦噶尼喀、埃塞俄比亞、阿爾及利亞展出。


如今,榮昌陶與宜興紫砂陶、欽州坭興陶、雲南建水陶合稱為“中國四大名陶”,具有“紅如棗、薄如紙、聲如磬、亮如鏡”的特點以及造型之美、雕刻之美、燒製之美、釉色之美的製作工藝。


國家級非遺夏布


沿著古驛道到了重慶榮昌,除了到古鎮踏古訪幽,有一樣東西相當值得關注,那就是榮昌夏布。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夏布,是以苧麻為原料編織而成的麻布,因夏季穿著涼爽宜人而得名,並且享有“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的美譽。2008年,重慶榮昌夏布織造技藝已經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夏布,從苧麻到夏布生產在編織過程中,主要經過打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穿扣、刷漿、織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夏布”非遺傳承人馬仁芬介紹,打麻是夏布打工的第一道工序,因為夏布使用的原料是麻皮和麻桿之間的一層薄薄的纖維,農民將苧麻收割以後,首先就得小心翼翼把麻皮剝下來,分離出纖維,曬乾,再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苧麻細絲……


在巴渝地區,很多上了年紀的婆婆捻接麻線異常熟練。縱然如此,要將一根根細小的麻紗線挽成麻團,仍然費工費時。而要用古老的手藝做出精緻的苧麻布,據說兩年餘始能成一匹。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在這裡的夏布會館,麻團和一摞摞織好的麻布堆成了小山,夏布直接裁減下來做成的窗飾,別有一番質樸風味。馬仁芬說,由於苧麻纖維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紡織,現手工夏布僅在江西、湖南、重慶、四川等範圍內少數地域有產。因為數量極少,公眾對夏布瞭解並不太多。但夏布的天然材質以及透氣、吸汗的諸多特性,卻也擁有了一批忠實的擁躉。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如今,馬仁芬的學生和創意團隊們將夏布和榮昌的另一項國家級非遺榮昌摺扇製作工藝結合在一起,推出了夏布摺扇,最貴的可以賣到幾百上千元一把,她們還將古老的夏布織造技藝與現代元素相互融合,創新出刺繡、繪畫、床上用品、家居用品等多種夏布產品,這些高端產品目前已經推廣到日韓等海外市場。


成渝古驛道⑦ | 峰高驛


綜合 川報觀察

編輯 羅夢丹

校對 冉暉昱 全威帆

審核 黃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