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一堂课,一堂好课一盏灯

2020年6月,邯郸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出版了一套《思政类丛书》,分别以《志鹏说理儿》、《志鹏观点儿》、《志鹏声音儿》结集成册。书中收录了作者周志鹏在各级刊物发表的600篇文章,约100万字。能够令一级政府如此阵仗,隆重地推出个人专辑的作者并不多见,那么周志鹏何许人也?

周志鹏,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家。一个农民的儿子,当过教师,下过工厂;当过记者,做过领导。当过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过农协会长,典型的基层公务员的代表。唯一不同的是,他笔耕不辍,以笔为助手,无论走到哪里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温暖播洒到那里,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谏诤言、献良策、保稳定、促发展、构和谐,默默无闻地传递正能量,感染、带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中。“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他三十年如一日,奋笔疾书,带灯而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一本好书一堂课,一堂好课一盏灯

周志鹏的思政类丛书


一、 世上没有一条路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一条道路,它通往世间每个角角落落


周志鹏的文章,一字一行里无不透露着真诚,也正是他的这种无所不在的真诚感动着读者,让读者在他看似漫不经心的谈天说地中,碰撞出思想的花火,不知不觉置身于他所讲述文字里,点燃一次,重活一次,回味一次,领悟一次。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而唯有融入与簇拥,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下,自身价值才会体现,国家的未来才被照亮。

通读他的文字,里面没有宏大的历史事件,没有空洞深奥的理论,没有生僻吓人奇谈怪论,他记录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记录那些动人的细节,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悟,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强烈的生命印象的个体,无一例外深嵌在世界之中,是他人的生活,也是我们的生活。因为真诚,作者把读者带入“我们”的概念里,所以,有同感,有共鸣,有力量,有生命力。

一本好书一堂课,一堂好课一盏灯

周志鹏宣讲党的富民政策


2010年2月1日《农民日报》发表他的文章《耕地的“粮食”更需净化和保护》,强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文章得到农民朋友的广泛称赞,其中一位仡佬族村民特意致信编辑部表示对生产有机肥料增添了信心,对作者表示感谢。

2018年1月15日他在《邯郸晚报》上发表的《感悟匠心》讲述了自己为家乡修路的故事。一位难产的孕妇因为道路泥泞而耽误了救治,母子丧命,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他凭着一己之力,带动自己的记者同行们,用两年时间修了9.7公里的柏油路,被乡亲们称为“记者路”。

殊不知就是这篇情深意切的小短文竟然为一名年轻的博士开悟。他是河北省滦州市一家私营企业刚刚引进的特殊人才,当得知一条通往学校的乡村小路经常发生事故,孩子们上学没有安全保证的时候,他动了恻隐之心。但考虑到自己是个外乡人,怕出头露面影响不好,一直处于纠结中。就是这篇《感悟匠心》让他下定决心,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20万元做启动资金,然后动员联络他的同学、朋友纷纷捐款捐物,在当地群众的鼎力支持下,修建了一条宽敞的乡村公路。可惜,没有等到竣工剪彩,他就调离了滦州。老百姓要给他立碑,他坚决拒绝了。乡亲们满怀深情地给这段公路取名“博士路”。

一本好书一堂课,一堂好课一盏灯

群众为记者路立碑


“记者路”、“博士路”,天南地北两条路,五湖四海一家亲。如果说文字的真正魅力是感染和推动着同样道德操守的人共同前行,那么周志鹏的文章无疑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他真诚的个人品德,真诚的书写方式让文字得以升华,从而让读者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


二、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及时、准确发出自己的声音


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声音就是现实召唤,只有善于从众声喧哗中听清楚时代的声音,发现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才是做出时代的回应,也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

这是《志鹏声音儿》里的一段文字,也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声音。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思考者。作为一名作家,一名党的思政工作者,怎样用自己的目光看到更多的是中国这些年来的一些过往、问题、症结、痛苦,以及如何地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用心作文,这是周志鹏苦苦探索的问题。

《离框的玻璃更易碎》是警醒他人,也是警醒自己。作为党的人,应该怎样为官,怎样做人。《让语言沾满泥土的芳香》更是知心大哥一般叮嘱同行用大白话,大实话,深入浅出为群众答疑解惑,把复杂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简明生动的语言,与群众零距离对话。他的“识乡音、懂乡情、讲乡话、接地气。”一时间成为了很多基层公务员的行动准则。《芝麻小事》、《谨防微恙成大疾》则是体贴入微的善意提醒。“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这样信手拈来的俗话俚语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常常令读者莞尔一笑中冷静沉思。

一本好书一堂课,一堂好课一盏灯

周志鹏走基层


这些家长里短看似平淡,却如清明的小溪,浅则浅矣,汇入江河却是股股清流。周志鹏认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家不是荣誉,也不是光环,而是一个勇敢者的行业。既然党和人民选择了他,那么他就要随时准备着为这个行业奉献一切。这是一种职责,不管干什么事情,只要身上有了职责的意识,便会无所畏惧。“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对此,他乐此不疲。

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老百姓的所思所想,都装在他的心里,记录在他的文字里。谈勇气、谈恐惧、谈真相、谈自由、谈科学、谈政治、谈道德……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与提高,然后,直陈要害,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从《要重小节养大德》、《政府的钱更要节约》、《警惕批评中掺杂恩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入手,到《打破人才误用的藩篱》、《品味总理对官民关系的诠释》等有分量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和《农民日报》发表;甚至《乡镇机构改革建议方案》在领导决策信息刊发后,得到省长亲自批示并给予肯定,无一不是他善于发现,勇于思考,敢于发声的结果。

一本好书一堂课,一堂好课一盏灯

周志鹏参加采风活动


三、不彷徨、不迷乱,在现代思潮奔涌翻卷的时候,坚守自己的方向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一个书写时代的文化人,周志鹏始终清醒自己的职责,不彷徨,不迷乱,坚持一要在场,二要担当,三要思考,四要立言的原则。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换,他永远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勇于冲在最前沿,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类担当责任。

《周书记的耳光》令人震惊,《找准合格党员的坐标》令人自省,《时代呼唤一二九精神》令人振奋,《试论“奉献、负责、争光”》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新时代机关党建面临的挑战与思考》让人肃然起敬。

翻阅周志鹏的三册书,人们感慨万千。百万文字,厚实稳重,虽不是字字珠玑,但也字字含情,情真意切,感天动地。它的思想意义永远大于艺术价值,开掘了文章的立意深度,提高了作品的主题高度,使作品在人文精神上多了一份担当,同时,淡雅朴实,文风恬淡,叙述平和,娓娓道来,且柔软、细腻、温婉,言之有情,言之有物,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无处不有的善良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读者觉得不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长者在交流。言谈话语中,心中的疑虑消失了,情绪平复了,留下的只有一份沉甸甸的带着暖意的警策与叮咛。

一本好书一堂课,一堂好课一盏灯

周志鹏与青年交流


一位大学辅导员读周志鹏的文章后,真诚地呼吁,“我们校园里缺少的就是这样有血有肉有筋骨的思政教辅书,我们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落地有声的警醒。这样的书才叫内敛中蕴涵着力量,平凡中挺立着坚韧的风骨。这样的作者,这样热爱生活的真诚态度,才能鼓舞学生们即使面对浮华与喧嚣,也依然能够云淡风轻。”

四、严、实、细、小皆文章, 一字一句总关情


《爱的艺术》有句名言:“所有形式的爱都包含了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周志鹏的文字简洁、细腻、有思想、有感情、有现实、有希望、有犹豫、有幽默。只有静心品味才能悟出它的关心、责任、尊重与了解。


一本好书一堂课,一堂好课一盏灯

周志鹏与群众座谈


康德在其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过人类理性的三个永久性问题,他认为这是我们理性兴趣集中所在。这三个问题就是:1、我能够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人一生中,其实也一直在这三个问题中挣扎。那么,去读一读周志鹏的《志鹏说理儿》《志鹏观点儿》《志鹏声音儿》吧,或许那里有我们每个人希望得到的推动与鼓舞。只有他这样倾注满腔热情地投入思政工作,才能够做到严、实、细、小皆文章 ,一字一句总关情,才能如此清晰地给予读者温暖与力量。

好在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排山倒海,一蹴而就,而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仅就这一点,周志鹏的思政课值得读者一读再读,细细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