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5 个颠覆你认知的高效学习方法

如果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二重视学习的国家,我真不知道哪国是第一。

不过,我们虽然重视学习,可是似乎更看重勤奋,而不太重视学习如何学习。

上周我读了十多本市面上流行的学习类书籍。说句实话,相当比例的书籍,读完之后并没有太多收获。很多书籍都是根据个人经验,提出一个核心的概念,再上溯到心理学、认知科学中去寻找原理上的支持,再下探到实操层面,给出一些技巧和方法。

问题在于,这样的书籍,可能是限于作者水平和视野,既不能纵向建立认知、原理、实践的连接,也不能横向覆盖关于学习的各个方面,最后只能变成个人的某些观点和技巧的分享。

当然也有给我很多启发的书,最值得推荐的一本是本尼迪克特·凯里《如何学习》

强烈推荐:5 个颠覆你认知的高效学习方法

本尼迪克特·凯里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学记者,从业超过 30 年,持续报道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前沿信息。这样的优势,让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站在了一个最能沟通学术和大众的位置。

他在科学理论的支持下,为我们解释了我们在思考、记忆、解答问题时,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哪些因素能够增强我们的表现,又有哪些因素在阻碍着我们。

从坚实的科学理论出发,寻找学习过程中影响我们表现的关键因素,在针对这些因素给出可行的做法。相比很多依照个人经验写出的学习指导,这本书自然更有高度,也更适合大多数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认知科学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对于我们的大脑有了更多发现,很多传统观念里的学习方法,似乎并不符合大脑的习惯。

为你推荐《如何学习》中提到的 5 个高效学习方法,他们都颠覆了传统观念,但是更符合你的大脑的工作原理。

一、先考试,后学习

如果我报了一门零基础的课程,老师上课的第一件事是给我一张考卷,我一定觉得他在羞辱我:欺负谁呢?这不就是让我交白卷吗?

可是新的研究证实,那位老师的做法,会让我后边的学习效率大幅提升。

这背后的原理,叫做「必要难度原则」

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

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先猜测后学习,你的大脑能以更高要求去运作,知识会更深刻地印在脑中。

强烈推荐:5 个颠覆你认知的高效学习方法

预考就像学习的「预告」,先激活你的大脑,让它对接下来学习的知识点有足够的重视,这样,在下边的学习当中,我们的效率会变得更高。

所以,下次要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先去找份真题来做吧,就算最后交白卷也无所谓,就算所有的选择题都是蒙的也无所谓,因为预考本来就不是用来检验你的知识,而是为了告诉你的大脑:「这个知识不会吧?这个知识也不会吧?不会就对了,接下来我看书听课的时候,你给我勤快一点!」

二、还原场景就能还原记忆

你在图书馆学到的知识,和你在教室学到的知识,有区别吗?

你在咖啡馆读过的书,和躺在床上读过的书,有什么不一样?

科学家告诉你,有。

你在教室学过的知识,回到教室就会更容易想起来。你躺在床上读过的书,躺在床上就会更容易想起来。

实验证明,我们的记忆和周围的环境相关联。我们的大脑会把知识和听觉、视觉等感觉关联起来。熟悉的感觉就有可能唤醒我们的一段记忆。

强烈推荐:5 个颠覆你认知的高效学习方法

你也会有这样的经验,最典型的就是味道,一口面,一口汤,就会把你带回到小时候在奶奶身边的记忆中,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运作的。

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当我们回到那个场景,那些熟悉的视觉、熟悉的听觉,会帮助我们唤醒当时学到的知识。

所以,如果你下周有一门课,是要在 101 教室考试,那你临阵磨枪复习时,最好也去 101 教室,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在不同地方学习

传统观念里,我们应该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图书馆也好,自习室也好,把那里当做我们用来学习的专门场所。

可是,今天的科学家发现,如果我们在学习时更换不同的地方,学习的效率、对知识的记忆反而会变得更高。一直在固定不变的地方学习,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

为什么呢?同样是基于「场景还原」的原理。

强烈推荐:5 个颠覆你认知的高效学习方法

大脑在记忆时,不是单一地存储知识,而是会把知识和我们的感觉建立一种联系,一起存储下来。如果你更换不同的地点,去学习一段知识,比如说我这篇文章吧,你在咖啡馆读一遍,在地铁上读一遍,回家躺在床上读一遍,每读一遍,这篇文章中的知识,会和你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一起储存在大脑中。

关联的感觉越多,这篇文章被你的大脑唤醒的概率就越大,记忆的效果也越好。

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就是你要把我公众号的文章多读两遍

四、不能只练习你不会的东西

传统观念里,需要我们练习的一定都是不会的东西。

比如背单词,背的都是不会的,会的就不用背了。如果我告诉你,你想要背 50 个新单词,就应该把它们和 50 个你已经会了的单词放在一起背,你一定觉得我有病。

强烈推荐:5 个颠覆你认知的高效学习方法

可是实验证明,这样的方法确实会更有效。

这样的学习方法称为「交替学习」

大脑特别擅长发现不协调,一旦看到什么东西超出了正常的秩序和或范畴,大脑会立刻警觉起来,敦促潜意识,更深入地处理信息。

大脑就像是一个敏感的侦探,它会想「这个东西怎么可能在这里呢?不行,我必须认真看一看。」

如果你背的每一个新单词,都是新单词,大脑就会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进入一种机械工作的状态。可是学习和制造零件不同,机械工作就意味着低效率。

强烈推荐:5 个颠覆你认知的高效学习方法

所以,适当掺入一些已经背过的单词,就能打破这种模式。

人为创造一种「不协调」,时常重新唤醒一下大脑,才能让大脑一直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

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各种练习混合进行,比如背 10 个单词,做一篇阅读,再做一篇完型,这样的训练也是一种「交替练习」,效果也会比一上午背单词一下午做阅读要好很多。

五、适度「打断」有助于学习

我们学习的时候,都特别讨厌被打断。

传统观念里,打断是学习最大的天敌。

可是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打断」,其实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著名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 100 多名学生分成两组,给他们分配一些 3-5 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任务,比如用纸叠个盒子,用橡皮泥捏一只小狗,猜一个字谜等等。

对于第一组,他总是在学生们完成了一项任务后,再布置下一项任务;

对于第二组,他总是在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做一项任务时,就给他交待下一项任务。

强烈推荐:5 个颠覆你认知的高效学习方法

到实验结束时,每个学生都参与了 20 次左右的任务,这时,蔡加尼克让他们列出自己都做了哪些任务,结果证明,第二组能回忆起来的任务,比第一组多了将近一倍。

蔡加尼克又做过多次实验,最终他发现,一个人越是在关键时刻被打断,那么他对那件事情的记忆就越是长久。

这个结论后来被学界命名为「蔡加尼克记忆效应」

小说、电影里也会时常有类似的桥段:主人公接受了一项自己不太愿意完成的任务,不停地有人开始打扰他,影响他,结果这件任务在主人公心里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想完成。

所以当你进行一项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或者是学习时,你可以适当地加入「打断」。

番茄工作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帮手,每隔 25 分钟,你要强制休息一下,这种戛然而止,反而会更激起你的热情,也会让你的大脑记得更牢固。

作者:陈章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