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導讀:

農貿市場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底,武漢市開始啟動農貿市場(菜市場)標準化改造工作。按照規劃,將對全市425家農貿市場進行改造提升,依據1.0、2.0、3.0三個標準進行,其中3.0標準對標上海市2019年智慧化菜市場,重點建立超市化運營管理、共享化和智能服務。

農貿市場的民生性質決定了它一直是政府和大眾關注的焦點,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後,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成為眾矢之的,更由此掀起了農貿市場改造浪潮,數百家菜市場批量化改造。

武漢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後,全市將建成20多家現代商超化菜市場、160多家智慧化菜市場、140多家標準化菜市場。”

目前,武漢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工程已進入收官階段,改造後的農貿市場無論從硬件、功能都將改變廣大市民對農貿市場“老破舊”“髒亂差”的傳統印象,買菜就像逛“超市”的體驗更加日常。

武漢政府斥資2億元大規模改造農貿市場,其背後的意義到底何在,菜市場又為何而改呢?

從煙火氣到智慧化

武漢首家3.0版菜市場

3.0版本是此次改造中最高級別的樣本,即俗稱的“農改超”,在標準化的基礎上更強調智慧化。被稱為“中國最美菜市場之一”的水果湖菜市場,是武漢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實施方案發布之後第一個啟動改造的市場。

歷時一個半月,以3.0標準進行超市化改造,從市場硬件、智慧軟件、入駐商戶、管理模式上全面做出了改變,改造完成後,水果湖菜市場更名為“中百市集”。但在通往2樓的階梯上仍保留了水果湖市場毛筆書寫的牌匾,成為了少有的保留武漢人歷史記憶的物件。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水果湖菜市場”牌匾被保留(圖源網絡)

中百市集以社區鄰里中心為主要服務軸心,一樓主打全球直銷中心,可買到1600多款進口商品,二樓為中百倉儲生鮮超市,還有很多武漢耳熟能詳的特色小吃。

市場在傳統菜市場功能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共享廚房、食品溯源自助查詢機、智能垃圾處理間、公益性展示櫃、顧客休息區、洗衣店、美容美髮店等等便民服務設施,集智慧化、便民化、公益性於一身。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購物環境儼然超市一般(圖源網絡)

既保留了菜市場的原本生活味,又保留了超市的舒適安心環境。

新潮市集成網紅打卡地

近日,武漢又多了一個網紅打卡地,這可不是什麼餐廳、甜品店、景點,而是菜市場,位於武昌徐東大街的“明成一品”沙湖邊市集,由原來的宏祥路生鮮市場改造而成,現在看起來美得不像個菜市場,還上了央視新聞。

走進沙湖邊市集,生鮮蔬菜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地面沒有積水,也沒有泡沫箱等垃圾,安裝了空調系統和新風系統,在水產區也沒有腥臭味,夏天逛菜市場也不會悶熱。市場採用了智能收銀系統,買菜付款也更便捷了。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沙湖邊市集

逛一圈下來後,總能找到一些武漢元素,老武漢的磁帶、黑白電視機、煤炭爐子煨排骨藕湯等物件,還有湖北地域特色的漢派食品和小吃。上二樓有咖啡店、直播間,創始人周明成表示希望能讓年輕人重回菜場。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市場內的漢派小吃

菜市場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能來這裡,90後、00後也喜歡逛這裡。

菜市場改造到底為何而改

內憂:環境糟糕,食品安全無法保證

從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到北京新發地市場,兩次疫情的爆發都將矛頭指向了菜市場。菜市場是一個城市生活氣息的聚集地,當城市化程度不斷提升,菜市場也不再是關乎民生的場所,其市容市貌、疾病防控的問題逐漸凸顯。

菜市場是城市的形象之窗、城市美感的所在地,是高樓大廈背後最深層次的文化肌理。但走進一些菜市場,卻讓人嗤之以鼻,環境差、擺放雜亂、臭味熏天、汙水橫流、業態佈局不合理、亂堆亂放,購物體驗感極差,更別提愉快地逛菜市場了。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髒亂差”的菜市場

由環境、衛生條件差引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更讓人擔憂。買到的菜是否有農藥殘留、是否存在病毒,甚至一些市場還存在著活禽交易,家禽宰殺後又沒有及時的處理乾淨,影響市場環境不說,還存在安全隱患。

內憂:基礎設施落後,管理難度大

很多傳統菜市場建立於八九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活動,不論市場外觀還是市場內的各種基礎配套設施都已經遠落後於時代。尤其是水電設施,還採用傳統的手抄,費時費力,排汙設施、攤位功能等都不能滿足現代城市經營的標準。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攤位功能落後

另外,傳統菜市場仍是人工運營為主的模式,商戶採用落後的現金結算方式,甚至出現缺斤少兩的問題,在移動支付與線上購買盛行的互聯網時代,現金結算、現場購買的方式已不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不具備競爭優勢。

農貿市場經營戶眾多,攤位分類不一,進貨渠道廣而雜,進貨價格、進貨數量,銷售額、成交量也只有商戶知道,如果商戶沒有做好臺賬,市場便很難把握供求狀況,對市場發展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內憂:業態單一,購物體驗感不佳

去盒馬鮮生,買完海鮮能由專業的廚師直接加工,當堂即吃,大型超市也設置了一些快餐小吃,而農貿市場卻還是原來的“菜市場”,業態極其單一,購物體驗感差強人意。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盒馬鮮生設有海鮮加工

在新零售行業下,“人”“貨”“場”都已被重構,“人”更注重以消費者為中心,“貨”從原來的到店消費轉變為送貨上門,“場”更致力於打造新場景。

農貿市場卻還是維存著最原先的形態,只有傳統的水產、肉類、蔬菜等業態,缺少教育、餐飲、共享廚房、便民服務等複合型業態,消費者很難建立起與菜市場、與食材的情感聯結。菜市場是時候向“菜食場”邁進了。

外患:城市更新,菜市場拉低了形象

武漢此次的標準化改造,全面對標上海。上海是全中國最時髦、最精緻的城市之一,上海城市的更新,從工業遺蹟改造,到歷史保護建築改造,再到菜市場升級改造,每一步都在向精緻靠攏。

城市的文明在菜市場中便能體現出來,可城市朝著文明現代化的方向進步,菜市場卻在背後默默拉低了其形象。武漢,這個中部最大的城市,疫情暴露出的菜市場的弊端,一時期間被人們所熱議。

經歷過創傷和改革的陣痛後,武漢在菜市場改造上努力做出了新的嘗試,探索出了城市治理的“武漢模式”,讓人們對其大大改觀。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杭州貝諾設計的武漢百大鮮生五星智慧農貿市場

外患:市場老齡化,年輕群體的流失

在過去,只有菜市場的年代,市場消費的主力軍是中老年人,現在有多個購物場所,消費群體仍然還是中老年婦女。菜市場面臨著老齡化,年輕群體流失的危機。

傳統菜市場功能單一,除了買菜沒有什麼可逛性,而年輕人更傾向於線上購買,對菜市場缺乏情感,尤其在品牌背書之下,他們更喜歡去知名的連鎖超市。且傳統菜市場環境較差,年輕人自然而然逐漸遠離了菜市場。

外患:超市、社區生鮮介入,競爭激烈

阿里巴巴、蘇寧、京東這些互聯網大佬帶著源源不斷的資本強勢入駐生鮮零售市場,搶奪著菜市場的“半壁江山”,菜市場生鮮霸主的地位受到動搖。美團買菜、叮咚買菜抓住線上流量,開啟生鮮零售的第三賽道。

盒馬mini、小潤髮mini、錢大媽等社區生鮮店遍地開花,以小而美的形式佔據社區市場,這個離居民最近的市場。相比於大型超市整潔的環境、齊全的商品,傳統菜市場的競爭力逐漸減弱。

武漢農貿市場大規模改造:菜市場為何而改?

▲蘇寧小店開進社區(圖源網絡)

菜市場的競爭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了。

結語

菜市場承載著的是滿滿的生活記憶,菜市場的改造也不只是改變“髒亂差”的環境那麼簡單,而是將菜市場“買菜”的功能擴展到餐飲、休閒娛樂、教育、社區服務等多功能的複合業態。

表面上看是功能的延展,其深層意義在於對居民“精神需求”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將煙火氣、市井氣、踏踏實實的生活味道保留下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