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拖延症,或许也没那么糟糕


原创|拖延症,或许也没那么糟糕

文|@培训师梁辉

按道理说,新年伊始,我不应该写这么丧的文章为“拖延症”这个大家深恶痛绝的毛病洗地,那为什么我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原因其实很偶然:

那天,几个讲师在群里讨论拖延症的问题,我闲得无聊插了句话:“拖延症是个好习惯,会让效率变高”,还半开玩笑地说哪天就这个问题写篇文章,原本是无心之语,这两天想想,这件事还真能掰扯掰扯。

请大家听我好好编一编细细道来。

网上搜索“拖延症”这三个字出来的文章标题都很吓人。

《拖延症,毁掉你希望的杀手》、《拖延症,今天你被它绑架了吗》、《拖延症,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关于它的段子也不少,比如:西行路上的妖精们,如果不是因为拖延症,抓到唐僧马上就吃,唐长老根本等不到大圣去救,早就成了妖精们消化道末梢排出的肥料:

又比如:有人饱受拖延症困扰,错失很多良机,痛定思痛,准备想方法解决,买了一本书《如何治疗拖延症》,准备好好拜读,最后,因为拖延症的缘故,书迟迟未能打开阅读。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说到拖延症,如果它是个人,我们都恨不能挥动自己的小拳拳,把它捶倒在地,再踏上一万脚,欲除之而后快。

慢着,各位。

拖延症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今天,且看我来为“拖延症”正正名。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我这里说的拖延症不是拖到最后完不成任务的那种,这种拖延症怎么批判都行。

我想表达的是:当接到一个任务,或者想到一个创意,有人不是马上吭哧吭哧开干,而是先缓一缓,到时间截止的最后节点,拖无可拖了,再高效率地完成。

很多搞创意工作的人,都有这种习惯。

比如专栏作家被人约稿、又比如音乐家接了一活儿,要给人谱曲…他们往往不会马上动手,你看他好像这里摸摸,那里弄弄,干得全是无关的事,但到最后时间节点,很快就能交出高质量的作品。

这其实是一种很高效率的工作习惯,强迫你在时间截止之前,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再则,拖延有时候不仅没耽误时间,可能还会提高任务的完成质量,有人看到这里,搞不好要拍案而起,说你胡扯,别急,继续往下看。

接到任务时,虽然你没有马上去做,好像磨磨蹭蹭,干的事与任务无关,但你的大脑可没闲着,它一直在高速运转,思索解决方案,最后反而出品的质量很高;

不少的心理学研究都表明:适当的压力会增加一个人的灵感与创意。

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创意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事务性工作不在这章节讨论范畴。

除了上面说的,拖延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时候,可以少做很多无用功

大家在工作中有没有这种经历:

领导安排任务,让你做一个项目的计划书,给到的时间周期是五个工作日,你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才过两天就完成,兴冲冲跑去找领导表功,满心以为会可以以此让领导看到你的行动力和能力,让领导亲切地拍着你肩膀,赞叹一句:小伙子,人才啊,表现不错。

万没想到,领导拿到你写的计划书,不仅没表扬,反而劈头盖脸臭骂一顿,挑了很多刺,甚至让你推翻重写。

如果是在任务时间截止前最后一天的下午,你去交报告,只要你的计划没太大疏漏,领导挑刺也只会找一些小地方发挥一下,体现他的存在感和高明之处,推翻重建的可能性就很小,原因嘛,你懂的,时不我待啊。

对待领导是这个道理,作为乙方,对待甲方爸爸也同理。

还有一种情况,某次会议中,聊到一个什么问题,你的领导灵机一动,一拍脑袋,想到一个点子,很得意地跟大家分享,你作为“行动力强”的好下属,听到后露出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表情,立马用笔记录下来,会议后针对领导提到的点立即展开行动,又是调研,又是做计划,忙得不亦乐乎……

下次工作汇报时,你急不可耐地向领导汇报此事进展,结果,他对这件事情毫无印象,而且一点也不感兴趣,不仅打断你,甚至认为你不安分于本职工作,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如果你是一个拖延症“患者”,上面的这些尴尬就不会遇到。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拖延症固然会让人失去一些机会,但与此同时,上当受骗的可能性也会降到很低。

有人唾沫横飞地告诉大家这个发财机会多难得,多么机不可失,“行动力超级强”的人可能已经嗷嗷叫摩拳擦掌就要开干了,而拖延症的重症患者搞不好都会先找个舒适的地方摆出葛优躺的姿态,满脸笑意地望着你,言下之意大致在说:“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p.s. 哎呀妈呀,总算编写完了,不容易啊,让我叉一会儿腰先。

再p.s. 以上言论,皆是胡扯,如果看完有共鸣,说明阁下也是拖延症晚期重症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