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是自由还是束缚?《能力陷阱》告诉你,人生不能只做自己

《奇葩说》第五季二分之一生存战中,有一场辩论是实力老奇葩臧鸿飞对战新奇葩李思恒,结局是在大家的惊诧声中,臧鸿飞输了。


输了比赛后的臧鸿飞紧接着要进行残酷的车轮战,赢了才能晋级。在车轮战中,他一反常态,换了套迎合观众的打法,终于最后险胜晋级。


赢下比赛后,面对镜头的采访,臧鸿飞很疑惑地说,他有点搞不清观众到底想要什么了,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做了?


臧鸿飞是摇滚乐手,一直以来他都是一个“做自己”的人,无论是在奇葩说的舞台上,还是对摇滚乐的制作,他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个性。在舞台上,我们看到他梳着大脏辫,只说自己的独特观点,也许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但他就是他。


做自己,是自由还是束缚?《能力陷阱》告诉你,人生不能只做自己


可如今,那个只“做自己”的男人也开始疑惑了,做自己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只做自己,会让你变得固化


很多文章告诉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没有错,在沉浮人海中,不随波逐流,保持初心确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但这些文章没有说的是,做自己应该做什么时候的自己,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还是未来的自己?


每一个阶段的我们都在变化,樊登曾说,如果你在过去几年问他想做什么样的人,他会告诉你想做一个最优秀的主持人,但是现在,他可能会说,想做一名优秀的讲书人。


所以你看,连我们自己可能都在不停变化,那又如何去坚持那个真实的自己呢?


做自己,是自由还是束缚?《能力陷阱》告诉你,人生不能只做自己


埃米尼亚·伊贝拉教授在《能力陷阱》这本书中讲到,“做自己”也被称为真实性陷阱,让我们固执地深陷其中,抵触变化。


伊贝拉教授还讲了一个她自己的真实例子,她在哈佛大学给MBA的学生上第一堂课前,出于紧张,她去请教了一些老教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


有趣的是,这些教授都给了她一个相同的建议,那就是做真实的自己。


结果在课堂上,伊贝拉教授将这个建议发挥到了极致,她把自己严肃、严谨的讲课风格贯彻到底,然而课堂效果却出奇地糟糕。


课后,她很无奈地去听了老教授们的课,她发现他们的上课风格风趣幽默,极具个人色彩,原来别人眼中的做自己和她眼中的自己截然不同。


做自己,是自由还是束缚?《能力陷阱》告诉你,人生不能只做自己


于是她开始改变原本刻板的讲课风格,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最终她的课堂氛围越来越好。


人格心理学家Brian Little曾说,每个人都有突破自己天性的能力。他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是由固有个性和自由个性组成的。


比如一个人在大多数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内向,“内向”就是他的固有个性,但是这个内向的人在重要的外交场合,又能做到侃侃而谈,落落大方,此时他表现出来的这一面就是自由个性。


自由个性,体现了我们人格的可塑性,它就仿佛生存在我们精神世界的舒适圈以外,引领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不要让“做自己”成为阻碍我们挖掘自由个性的借口,不要让“活在当下”成为我们人生的预言。


打碎原本的自己,像艺术家一样去“抄袭”


我们对创造有一个错误的理解:


在我们的认知里,仿佛艺术家们的创意都是“无中生有”,其实不全是这样,创造有时来源于革新。


马蒂斯和毕加索都是欧洲著名的画家,同时他俩也是好朋友,当然,也是对手。马蒂斯看到非洲的艺术品后受到启发,创造了野兽派,当毕加索看到马蒂斯的画后大受震惊,他也跑去博物馆研究非洲的艺术品,回来后创造出的画作超越了马蒂斯。


虽然毕加索的画作创意来源是马蒂斯,但没有人会因此贬低毕加索,连马蒂斯本人都对毕加索的创造深深折服。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多向外界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如果毕加索固执地坚持做自己,毫不改变,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就失去了一个伟大的画家。


李善友教授在《第二曲线创新》中写到,

创新其实就是重组。王兴被外界称为“拿来主义者”,他的很多创意都是从别人那学习、演化而来的,当记者采访他时问道,“有人说你的创意是跟随性的,并非纯原创。”


做自己,是自由还是束缚?《能力陷阱》告诉你,人生不能只做自己


他反问那个记者,“那你说你写的文章,哪个字是你发明的?你文章的创意取决于你把不同的字不同的词组合在一起,创新也一样,我把既有的要素跨领域、跨时空组合出来,这就叫创新。”


我们太高估了创造,太低估了学习。当我们用“做自己”来作为止步不前的借口时,仿佛我们的一事无成都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可以骗自己说,“至少我没有放弃那个真实的自己。”


如果“真实的自己”会说话,它一定会说,“这个锅我不背。”


新媒体大咖粥左罗老师曾说过,学习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拆解的过程,要善于拆解别人的文章,学习别人的精华部分,这样自己的文章才能更快地成长。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终生学习者,即使他今天已经小有成就,但他依然在不断学习,突破自己。


每一个向外界学习的过程就好似在将原本的那个自己打碎,然后重组,一次又一次的重组就是我们进步的过程。


警惕“身份”陷阱,别在“做自己”里越陷越深


自打我们出生起,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自然而然地贴上标签:女儿,儿子,弟弟,姐姐等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上又被加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标签,这些标签共同形成了我们的身份。


身份除了指引我们做事的方向外,它也像一个禁锢,限制了我们的行为。


在美国,从标准化考试成绩、辍学率、平均分、大学录取率和大学毕业率等多个方面来看,非裔美国学生的成绩通常会比白人学生低。


因此成绩很好的黑人学生常常会受到黑人同伴们的嘲笑,认为他们在模仿白人,更甚者说他们是“讨好白人的黑人”。


这一观念极具有破坏性,让许多原本有能力学习好的黑人学生放弃了努力,因为他们不想被同伴贴上“模仿白人”的标签。


《传染》一书中指出,当得到某物或执行某事的成本越高,其作为身份标签的固化力也越大。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身份越来之不易,我们陷入得也会越深。


就好比我们千辛万苦考上了一个好大学,突然你发现自己专业选错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将错就错,毕竟十二年高考谁愿意从头再来。


但有一个人就是那少部分人中的存在,他不仅辍学了,甚至从头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那个人就是《哪吒》的导演饺子。


做自己,是自由还是束缚?《能力陷阱》告诉你,人生不能只做自己


饺子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所名牌医科大学,就在他的人生即将往一帆风顺的道路发展时,他被梦想击中了,动画这个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勾起了他多年前热血,于是他放弃了大家眼中稳定的“医学”,改学了一个在当时怎么看都没什么前途的“动画”。


17年后,《哪吒》问世,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可17年前,那个敢于打破自己本来身份的饺子,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


就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所说,“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人活一世,不断给自己做减法,才能更好轻装前行,身份只不过是我们路上的一道道风景,可以更换,可以舍去,但不要让它成为禁锢你的枷锁。


打破“做自己”的陷阱,人最怕被自己坑


“七年之痒”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个词来源于一位叫作丹尼尔·莱文森的心理学家。


这位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人生总是在稳定和改变两者之间交替进行,基本上是一段时间稳定,再到一段时间混乱,然后再稳定再混乱,长此反复,后来在他们的研究下发现,稳定和改变的比例大约是7:3 ,七年的稳定以及三年的变动,不断交织往复。


这个事说明什么呢?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人生迟早会发生变动,当那个变动到来时,我们是有准备、能够去解决问题的,还是错愕地,不知所措地,完全没有办法地被生活抛弃。


打破那个只做自己的陷阱,勇敢地去迎接生活上的每一次改变。


  • 发现差异,采取行动


我们常常惯用的一个鞭策手段是胡萝卜加大棒,也就是左手奖励,右手惩罚,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成效寥寥。


伊贝拉教授曾说道,成年人的学习和改变大多数时候都是从对自己不满意开始的。


当我们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时,往往更能激励我们开始付出行动。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推进自己发现这个差距,最好的办法就是为自己找到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影视明星,但他身上一定有你最想达到的特质。


找到榜样,发现差距了,之后呢?


《能力陷阱》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作“装”,如何装?假装自己成功直至真正成功。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当我们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榜样后,我们在心里默认自己拥有了榜样身上的品质,那我们日常就需要做相应的事情来维持这一品质。


就比如我想成为一个像粥左罗一样的知名写作者,那么我就假设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名写作者,然后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每日坚持输出,直到达成我的目标。


这个方法总结出来就是先行动,再思考,凡事不要等想清楚了再做,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那个行动的完美时机。


做自己,是自由还是束缚?《能力陷阱》告诉你,人生不能只做自己


  • 只加不减


当我们在逐渐更新自己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比较忙碌的阶段,这一阶段中,我们不会立刻终止之前的自己,但我们又需要补充外界的新内容。


《九型人格》中提出了一个词叫作,心理缓冲带。作家乌斯蓬斯基曾说过,这种缓冲带有利于缓解我们内心的摩擦。


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留出一个缓冲地带,让自己有能力去增加新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同时,不需要那么快就放弃旧的行为方式。


有一个关于手术室分配的故事,一家医院因为手术室分配不均常常引起混乱,高峰期时会出现手术室不够的情况,可如果增加手术室的话又会造成资产闲置的浪费。


于是他们请了咨询公司为他们做整改,咨询师来这调研了一圈后,只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留出一间手术室作为急诊用。


这下医生们不乐意了,平常就不够用,还要空出一间,这是什么道理。


可奇怪的是,这个方法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居然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因为留出了一间作为急诊,他们减少了日常因急诊造成的混乱,一切又回归到井然有序的氛围。


那间空出的手术室就是我们的缓冲地带,利用缓冲地带来平衡我们的慌乱,避免陷入老事情做不好,新事情完不成的困境中。


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我们可以先做容易获得成果的事,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下一个大难题。


刚刚走到舒适区边缘的我们需要一些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来增强我们的外在表现力,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真正跨出来,而不是被吓回去。


比如我想学习经营公众号,首先我去查阅资料学习怎么写文,怎么发文,怎么吸粉等等,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于是这一个又一个问题阻碍着我开始行动,也许一个月过去了,我的进度还停留在查资料阶段。


其实,我最应该做的是先把公众号开通了,先做那些容易达成的事,在一步一步往前推进的过程中我再逐步解决问题。


每一个混乱迷茫的阶段,我们总会受到阻碍,但要记住,跨出那个阻碍便可收获别样的风光。


做自己,是自由还是束缚?《能力陷阱》告诉你,人生不能只做自己


  • 重新设定前进的方向

当我们为自己设置目标时,怎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呢?


我们可能会喜欢给自己树立长远的目标,比如十年后我要出一本书。志向很远大,目标很明确,但《能力陷阱》里说到,这种目标往往就是一个陷阱。


很多深陷在“做自己”里不能自拔的人,往往就是因为目标太坚定,坚定到我们甚至不愿去质疑它。


《坚毅》这本书中提到一种倔强型坚毅,这种类型的人咬定了一个目标决不放弃,听上去似乎是一个很美好的特质,但也有很严重的弊端,他们不敢重新开始。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从小就是一个特别“不坚定”的人,他非常擅于推翻自己,也许上一秒他还在坚定地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下一秒他若发现自己的理论有漏洞立马就能变更,他不在乎原来的自己是什么样的,随时随地他都敢于重置自己。


正是因为他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开辟了明朝一代新兴思想。


伊贝拉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不需要给自己设定太过坚定的目标,最好的目标是可以更换的。


当然伊贝拉教授的本意不是让你碰到困难就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放弃,而是当你发现自己践行不下去时,敢于放下,敢于重新设定前进的方向,才是你此时的良方。


我们要学习的是,对此时的经历进行反思,来重新检验过去的目标,从而提出新的目标。


过去任何的付出都不会因为你此时的改变而白费,只要你敢于踏上正确的道路,它们都是有价值的。


做自己,是自由还是束缚?《能力陷阱》告诉你,人生不能只做自己


我们在时光中不断被推着前行,没有一秒钟是永远停留的,那我们有什么理由恒久不变。


“做自己”可以是我们心中美好的祝愿,但不要成为阻碍我们前行的栅栏,人生这条路,不是只关心我们已经做了什么,而是要多看我们还不知道什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