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 看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兴衰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中原王朝和草原王朝几乎是成对儿的出现,比如:汉---匈奴,唐---突厥,回纥,宋---契丹,女真。今天我们就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来探寻一下他们是如何此消彼长,相互影响的。

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 看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兴衰

回纥的机遇

回纥曾经从属于突厥,是突厥的一部分。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突厥登利可汗去世,围绕继承人问题,突厥发生内乱,玄宗皇帝派人趁机招降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为灭亡突厥做准备。在灭亡突厥的过程中,回纥部出力很多,立有大功。吐蕃灭亡后,玄宗就册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准其从原来的色楞河流域,南迁到原来突厥占领的鄂尔浑河流域。突厥灭亡以后,回纥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的强盛起来。

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 看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兴衰

回纥真正的发迹是安史之乱以后,肃宗在灵武登基,开始整顿军务,调动各方力量平叛。这时候赶上叛军大将阿史那从礼率军归降,天下形势逐渐明朗,此时回纥与吐蕃便纷纷攀附朝廷,请求帮助朝廷平叛,他们并非真心归顺,而是想探听朝廷虚实。

同罗、突厥之逃归也,长安大扰,官吏窜匿,狱囚自出。---《资治通鉴》回纥可汗,吐蕃赞普相继遣使助国讨贼,宴赐而遣之。---《资治通鉴》

此时唐廷的主力部队是朔方兵,它的主要构成是铁勒部落骑兵,战斗力强悍。用不用吐蕃和回纥帮忙,肃宗是犹豫的,因此他不置可否,而是款待并赏赐他们,先笼络住,不至于让他们倒向叛军。接下来,朔方军仆固怀恩之子带兵攻打同罗,大败,投降了叛军;后又趁机逃回,怀恩非但没有庆幸,还怒斥这种失节行为,并依军法忍痛斩杀了自己的儿子。朔方军无不深受激励,士气大振,以一当百,大破同罗。这次战斗虽然胜利了,但是之前的失利令肃宗感到恐慌,因为被迫退位的玄宗并不甘心,永王也趁乱蠢蠢欲动,他输不起,这使他坚定了请外援的想法。

上虽用朔方之众,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资治通鉴》

肃宗派宗室李承采和仆固怀恩前去回纥搬兵,在达成初步协议以后,回纥决定出动两千骑兵,助肃宗平叛,从这里开始,回纥走上了崛起之路。

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 看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兴衰

回纥的崛起与大唐的衰落

回纥骑兵与郭子仪合军以后,大破叛军。第二年九月,肃宗为了更快的收复长安和洛阳,决定再次对叛军发起攻势。郭子仪认为回纥兵好用,建议肃宗征调更多的回纥兵助阵。怀仁可汗也乐意,毕竟押的筹码越大,到后期收益越多。怀仁可汗就派遣自己的儿子带领四千骑兵,前去助战,再加上去年参与作战的,和后来征调的的数千人,回纥兵在唐境作战的有上万人了。

郭子仪亲自率军,与叛军拉开阵势,决战于香积寺。在这场战斗中,叛军精骑被回纥骑兵消灭殆尽,步军无法抵挡,大溃而逃。这场战斗唐、回联军共斩首敌军六万,叛军元气大伤,叛军首领安庆绪率领残部向相州方向溃逃。回纥军好用,但不白给,唐廷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资治通鉴》

这就相当于给予了回纥合法劫掠的权力,克复两京以后,肃宗迁回长安,郭子仪驻守洛阳,仆固怀恩和回纥起兵继续追击叛军逃兵。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不但回纥兵大肆掳掠,就连朔方兵和天策军也开启了哄抢模式,哪还有心思追击逃兵?克复两京以后,肃宗大喜,大封群臣,回纥当然也在封赏之列。

己丑,以回纥叶户为司空、忠义王;岁遗回纥绢两万匹,使就朔方军受之。---《资治通鉴》

从此以后,回纥在与唐的关系中地位上升,叶户封王后,回纥可汗与唐朝皇帝在地位上已经不分高下,回纥由从属国,变成了与唐地位平等的兄弟国。到了玄宗,肃宗驾崩,代宗即位,两者的关系已经有唐弱回纥强的迹象了。这时候,叛军经过几次火并,首领已经变成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史朝义趁大唐国丧期间,派人去联络回纥,相约共同进攻大唐。大唐也没有打算停下追剿叛军余孽的脚步,也遣使继续向回纥借兵,打算一举消灭河北叛军。

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 看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兴衰

在两者都有求于回纥的时候,回纥便开始坐地起价了,先是强势要求自己定出兵路线,想从关中出兵,被唐廷坚决拒绝。出兵路线即劫掠路线,叛军在河北,回纥却想从关中出兵。关中是京城所在地,回纥是别有企图。在经过几番谈判以后,双方定下了彼此都接受的路线,从山西出兵,进入河北。盟约定好以后,代宗派长子雍王为帅,前去商定具体事宜。回纥可汗免不了要为雍王接风洗尘,此时的可汗是登里可汗,与代宗是平辈,也就是雍王的叔叔辈。

在当时宴会的时候,喝到尽兴,一般会有客起舞助兴,然后主家再以一条有颜色的绢或者绸系到舞者头上,是为彩头。席间,回纥将军车鼻要求雍王为登里可汗起舞,态度蛮横,雍王随从一看这还了得,公然侮辱雍王,就要把车鼻围起来杀掉,被雍王以大局为重制止。最终事情的处理结果是,雍王为天子长子,且在国丧期间,不宜起舞,坚决推辞了回纥将军的提议。但回纥可汗非常不痛快,车鼻将雍王的几个随从拉出去各抽一百鞭子,其中魏琚和韦少华被当场鞭打致死,雍王也将这次经历视为“陕州之辱”,非常的记恨回纥。从这些事情不难看出,大唐在与回纥的相处中,已经处于劣势。

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 看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兴衰

吐蕃的介入 使两者关系趋于复杂

虽然闹了一些不愉快,但回纥人也没有食言,他们全力帮助大唐平定了安史之乱,当然也是为了大唐的财货。河北平定以后,西域又出问题。吐蕃强势侵入河西走廊,阻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丝绸之路被迫北移,借道回纥境内,被称为回纥路。代宗一朝基本策略就是北和回纥,西拒吐蕃,与回纥开通了马绢贸易,在国库实在没钱的时候,会拖欠回纥人货款,回纥人闹事,代宗也不管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时的大唐竭力维持马绢贸易来拉拢回纥,防止回纥倒向吐蕃或者河北藩镇。

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 看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兴衰

马绢贸易促进了回纥畜牧业的发展,由于丝绸之路北移到回纥境内,回纥人对往来客商征税,获利颇丰。此时的登里可汗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不断用武力威胁唐廷,双方的矛盾逐渐增多。在回纥内部,登里可汗由于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开始欺压别的部落,效仿中原王朝实施中央集权,各部落酋长对此非常不满,回纥内部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血政变,登里可汗在政变中被杀,回纥汗国陷入争夺汗位的内乱,在政变中胜出的顿莫贺,夺取汗位以后,开始投靠大唐,以求声援,此消彼长,回纥与大唐的交往中,天平开始向大唐倾斜。

回纥内乱以后就走向了衰落,此时大唐的皇帝是唐德宗,就是曾经被登里可汗侮辱过得雍王。德宗皇帝始终不忘陕州之辱,回纥在与吐蕃争夺北庭控制权的时候,被强盛的吐蕃打败。德宗皇帝就想联合吐蕃,灭掉回纥。这事遭到宰相李泌的极力劝阻,李泌向德宗摆明利害,说吐蕃为的是领土,而回纥为的是财货,应该联合回纥共同抗击吐蕃。但德宗就是不答应,在李泌的一再坚持下,德宗终于答应和亲,最后是回纥上表称臣,称儿,德宗才顺过那口气。

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旧回纥传》

在吐蕃的威吓之下,双方终于真正握手言和,回纥也不再是那个嚣张跋扈的回纥,变成了忠臣孝子的模样。

从大唐与回纥的关系 看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兴衰

通过大唐和回纥的关系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是存在互构关系的,中原王朝强势的时候,草原王朝一般会选择归附;中原王朝衰弱,草原王朝就会顺势崛起。中原王朝由于是中央集权的王朝,在经历过几任皇帝以后,就会出问题,深宫中长大的君主不再体察民情,会出现昏聩失当的执政行为,严重的会导致底层起义,王朝灭亡;而草原王朝由于是部落联合起来的王朝,刚开始的时候可汗对于其他酋长优势不大,在通过劫掠或者与中原王朝贸易中获取资源以后,就会有明显的优势,就会尝试中央集权,这会导致其与酋长间的矛盾增大,从而引发围绕汗位争夺的内乱,内乱得不到解决就会走向分裂,与中原王朝结盟的一方,会获得新的生机,灭掉另外一方。历史上出现的这几对儿“冤家”,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对于此,您有什么高见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