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留給你一份龐大的家業,你拒絕了,你以為你高風亮節?大錯

假如你哥哥是一個商業商國的締造者,他認為你非常有才幹,適合執掌這個商業帝國,因此想要你接班。你接還是不接?

現代人估計不會拒絕,但是假如放在古代,這事不好說。因為古人是很注重賢德之名的,一旦接受,就可能再也不“賢”了。

春秋末期,吳國是個大國,吳王夫差打得越國差點滅國,位列春秋五霸。夫差有個叔公,名叫季札,是春秋末期大大有名的賢人。因季札被封於延陵,世稱延陵季子。

哥哥留給你一份龐大的家業,你拒絕了,你以為你高風亮節?大錯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季札出使時,途經小國徐國,徐君很喜歡季札的佩劍,但是不敢說出來。季札看在眼裡,有心贈劍,但因為使命在身,無法解劍。季札返回時,想給徐君送劍,但是徐君已經去世了,於是,季札就把佩劍解下,掛在徐君墳前的樹上。

季札掛劍的典故說明,季札不但懂得察顏觀色,還會忖度人心,行事充滿仁者之風。

但是,這個仁者,卻因為自己高風亮節的讓國行為,讓吳國曆史演化出一片血雨腥風。

季札的老爸叫壽夢,壽夢有4個兒子,由大及小分別是諸樊、餘祭、餘眛、季札。壽夢很喜歡季札,準備讓季札接班。

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

季札不願意,老大諸樊不得已接了班。他做了一個兄終弟及的安排,最終目標還是要把王位傳給四弟。為了這個目標早日實現,他親自衝鋒陷陣,終於戰死在戰場上。

老二餘祭也是。他明白自己只是過渡期人物,為了四弟早早接班,他也是百般不惜命,最終被越國戰俘刺死了。

老三餘眛在臨死前,也沒有忘記父兄的囑託,要把王位傳給四弟。這麼多年過去了,季札不改初心,不願意當王就是不願意。

吳國人一合計:既然這樣,那我們擁立餘眛的兒子當王吧。這個繼位者,就是吳王僚。

哥哥留給你一份龐大的家業,你拒絕了,你以為你高風亮節?大錯

古代的權力繼承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兩種做法。在周代,父死子繼是通行做法。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季札這個特殊因素,諸樊死後,王位的合法繼承人本應該是諸樊的嫡長子公子光。

所以,如果要貫徹兄終弟及的繼承邏輯,季札就應該當王;如果季札不當王,那麼這條邏輯就宣告廢止,同時回到兄終弟及這條繼承邏輯的原點即諸樊,在諸樊這裡實行另一條邏輯:父死子繼。

所以,理應是公子光當王。

可惜,吳國的大臣們看不出這一點,季札對於誰來繼位當王也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邏輯的混亂是內亂的根源,季札出使魯國聽音樂,和各國政要論政,講得頭頭是道,唯獨對於自己國家的大事,沒有絲毫的防變之策。

季札賢嗎?賢個PI。

自己不當王貌似高風亮節,卻害得幾個哥哥早早去世;哥哥死後,侄子為討還公道,還實施了一場針對另一個侄子的血腥屠殺。

伍子胥的父兄在楚國被殺,為報血海深仇,伍子胥逃亡吳國,並且成功地投靠了公子光。公子光廣收豪傑之士,為的就是有一天收回屬於自己的一切。

在伍子胥的周密策劃下,專諸行刺吳王僚的血腥一幕最終上演,公子光終於討回了屬於自己的王位,是為吳王闔閭。

而這一切禍亂的起源,就是高風亮節的延陵季子。

哥哥留給你一份龐大的家業,你拒絕了,你以為你高風亮節?大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