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日本无条件投降75周年

我们不能忘却历史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前一年,也就是1944年1月,民国知名作家张恨水的门前,来了两个不速之客。

这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死守常德的幸存士兵。他们来自一只代号为“虎贲”的队伍。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电影《喋血孤城》剧照,来源豆瓣

张恨水在《虎贲万岁》小说里,是这样解释57师“虎贲”的由来的:


书经牧誓上,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贲”字和“奔”字同音同义,就是说那武士像老虎奔入羊群一般,所向无敌。


虎贲师也一如张恨水所说,英勇无比。


当年收割水稻时,57师师长余程万下令全师官兵帮助农民割稻,并严令只能喝老乡一杯茶,不能吃老乡一顿饭。此举成为在常德民间传诵至今的美谈。


和平的日子没持续多久,日本侵华军就已悄然在计划着,夺取常德。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常德里的士兵,来源网络

兵家之地


虽然如今常德的名气并不响亮,但在1943年,它却是日本法西斯虎视眈眈的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湘西重镇、川贵门户,在武汉失守以后,常德就是重庆大后方的物资集聚中心。


1943年,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在滇缅战场上的反攻、迫使集结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回师救援,也为夺取洞庭湖粮仓、实现“以战养战”,决心进行常德战役。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战火过后的常德,来源网络


此时,常德城内只余57师共8000多名士兵。


如今摆在虎贲师面前的,是极为险恶的条件。从地理位置上说,常德北邻洞庭湖,南靠沅江,地理上根本不适宜防守。


从兵力来说,日军集结了16万兵力。8000名士兵即便再如何骁勇善战,也无法抵挡16万人马的袭击。


最为糟糕的是,没有援兵。在人力、物质都严重不足的当时,守住常德无疑是一场恶战。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日军离开后,回归故乡的百姓们,来源网络


11月15日,师长余程万发布《陆军第57师司令部文告》,喊出了铿锵有力的宣告:


无论敌人施加多大的压力,我们的回答只能是血,是死,战死就是光荣。


三日后,三百余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利用汽艇从石公庙向涂家湖进犯,常德保卫战打响。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喋血孤城》剧照,来源豆瓣

喋血大战


日军的第一次袭击以失败告终。此后,日军被英勇的57师重创数次。24日至25日,日军又进攻东门,死伤五百余人后退去。


11月26日,日军连续被守军打退24次,毙伤一千多人。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日军仓皇逃离后,留下的旗帜,来源网络


但战局此时对57师极为不利,全师包括伙夫都编入了战斗队伍。


常德到处是江湖湖泊,但这时水上尸体飘浮,水中寄生虫丛生,士兵们只能硬着头皮喝水做饭。


没有武器,有的战士只能削尖竹竿当武器,也有的战士被敌人围住后,就拉响了手榴弹。


每一天,都有上百人死于战场之上,鲜血染红了常德。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日军遗留下的机枪,来源网络


11月28日拂晓,百余门大炮以及26架飞机,几十门大炮轰击城外的碉堡和城墙,连城墙都被打成了灰。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战火之后,满目疮痍的常德,来源网络


当时驻守在北门5营5连的叶万火这样回忆:


我们拼死抵抗,但日军的飞机大炮太猛烈了,炸弹、炮弹 一遍又一遍地轰炸来轰炸去,弟兄们的肢体被炸得血肉横飞。


除了连天的炮火,日军还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气弹。到了12月2日,本有2000多名士兵的守城部队,只剩两三百人,而57师所能控制、挪动的空间只剩下了百多米的地方。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士兵用来防御毒气的简陋装备,来源网络


弹尽粮绝、无计可施,又迟迟等不来援军,常德已然沦为了炼狱,日本人为了防止有官兵躲在房子掩体中射击,下了命令,大火烧毁了大半座城。《纽约时报》称之为:


这里举目尽是烧焦的围墙、残破的砖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这个曾经有过16万人的城里寻一未经摧残的东西,实在难乎其难。


12月3日凌晨,常德失守。


5000多名士兵的英魂,永远地留在了常德的土地上。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喋血孤城》剧照,来源豆瓣

历史不能忘记他们


12月11日,日寇开始全线退却;当天,援军抵达,常德复克。


此场战役被称作是“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据说罗斯福听到这一消息时,曾向蒋介石询问,并在备忘录上记下守城部队的番号和主将姓名。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16个日日夜夜,鲜血与牺牲造就了不屈的城墙。我们不能忘却历史,历史不能忘却他们。


虎贲之师,英雄之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