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名字最霸氣的鎮,西江岸邊的小廣州,鬱南縣都城鎮

廣東名字最霸氣的鎮,西江岸邊的小廣州,鬱南縣都城鎮

htm

廣東名字最霸氣的鎮,西江岸邊的小廣州,鬱南縣都城鎮

南粵大地,西江之濱。

廣東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她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有著獨特的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傳承;北宋開寶四年(971)置廣南路(治於今廣州市),據《中國地名辭源》:以三國吳、兩晉時代為廣州之地,居中原之南而得名;端拱元年(988)析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此為廣東地名之始;又說因位於古地名廣信之東,故名廣東。

這裡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是一片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土地,這裡風景美麗,歷史文化悠久, 這裡名字獨特,可以說她是廣東省所屬1606個鄉鎮①等級的行政區劃中名字最霸氣的一個。這裡自古皆是粵桂兩省的水路交通要衝,抗戰時珠江三角洲一帶有部分人逃難至此,這裡商旅雲集,貿易盛極一時,有小廣州之稱,素有小廣州之美譽。


廣東名字最霸氣的鎮,西江岸邊的小廣州,鬱南縣都城鎮

都城鎮地處於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東北部,都城是古縣名,由舊縣都羅、武城各取一字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鎮名因晉都城縣而來。這裡是鬱南縣人民政府駐地所在,也是廣東省曲藝藝術之鄉,作為全縣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四周分別與平臺鎮、桂圩鎮、建城鎮以及封開縣等地相鄰。

下轄11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包括四一八、新圩尾、城東、城西、城北、中山、北郊、新生、建設、光明、錦江等11個居委會;古豐、夏襲、白木、欖塘、承平、水塘、新建、新城、五龍、銀盆、富窩等11個村;鎮人民政府駐平江路50號,總面積92.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8.1萬。


廣東名字最霸氣的鎮,西江岸邊的小廣州,鬱南縣都城鎮

都城鎮始建於西晉初年間,是千年古鎮;太康元年(280)端溪縣(治今德慶縣)析置都羅縣(縣治今都城鎮)屬蒼梧郡;屬之。永和七年(351)蒼梧郡分出晉康郡,都羅縣屬之。南北朝劉宋元嘉年間都羅縣、開城合置都城縣,隨屬併為其縣治。隋開皇九年(589)因晉康郡廢,都城縣改隸蒼梧郡唐朝都城縣屬康州。北宋開寶五年(972)都城縣改設為都城鎮(另說改設都城鄉),併入端溪縣,屬廣南東路德慶府。元朝沿用兩宋之制,德慶府改名德慶路,下轄鬱南縣, 今都城鎮境內隨屬。明洪武九年(1376)設都城鄉,成化六年(1470年)設都城巡檢司,萬曆五年(1577)改屬新建的西寧縣。

清光緒28年(1902),《中英條約》將都城定為對外開放的汽船埠,成為西江中游的重鎮。1914年西寧縣更名為鬱南縣,隨屬。1935境內屬鬱南縣第十三區,1941年改設都城鎮,同年為鬱南縣第一區駐地。建國初期為鬱南縣所屬白夏鄉和都城鎮。1950年4月鬱南縣政府駐地由建城鎮遷都城鎮。1958年改設為鬱南縣紅旗公社;1961年恢復鎮建制,改設為都城鎮和附城公社。1983年改為都城鎮和附城區,1989年附城鄉併入都城鎮。1999年5月鎮政府遷至平江路。


廣東名字最霸氣的鎮,西江岸邊的小廣州,鬱南縣都城鎮

境內位於西江中游南岸,屬於低山丘陵地區,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沿江有小平原分佈;境內有黑河匯入西江,大王山主峰海拔247.6米。都城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 這裡是農業大鎮,是雲浮市重要的水果、蔬菜、水產、竹子、松脂等農業商品基地之一;主產水稻、蔬菜,兼有淡水養魚,是中國優質砂糖桔基地鄉鎮;同時是也省內電線電纜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這裡沿西江而建,她是粵桂兩省水路交通要衝,也是全縣的交通中心,有公路可直通廣州、肇慶、雲浮、梧州等城市;通過西江上可到廣西沿江各縣市,下可達珠三角及港澳地區。這裡東距省城廣州290多公里,有西江開南大橋連接封開、鬱南兩縣;有南廣高鐵過境,設有鬱南站,有G80廣昆高速等公路線路通過,作為粵桂兩省的交通樞紐,都城鎮正加快融入珠三角1小時經濟圈。


廣東名字最霸氣的鎮,西江岸邊的小廣州,鬱南縣都城鎮

都城鎮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主要有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吉祖湖公園、九星湖公園、江濱公園、城中公園、文化公園、西江百里畫廊慢行系統示範段、百越文化園、南江文化園、錦江書院、夫子井、鬱南縣革命烈士陵園、夏襲普光禪寺(聖帝宮)、新灘關帝廟、西江大堤、文筆塔等景點;其中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806公頃,她地處都城鎮的東北,這裡森林覆蓋率達87%,離子濃度高,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良好。


①數據來源廣東省政府官網,截至2019年12月31日。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