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二流的小说,还是写一流的散文?我选择了后者


写二流的小说,还是写一流的散文?我选择了后者
/
/
/

“我本来不写散文,而是写小说。我想学狄更斯,也想学卡夫卡。但是我看见了,我爬不上去。这个时候我面临一个选择:是写二流的小说,还是写一流的散文?结果我写了散文。”

王鼎钧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了这样一段话。

写二流的小说,还是写一流的散文?我选择了后者
/
/
/


这个人生半载经历过抗战和内战,见证了国家风雨飘零、硝烟战火的九旬老人,被称作“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的华语散文大师,在他的晚年将自己的平生代表作抽选成册,以自己的悲欣为序曲,让我们顺着文字汇成奔腾的江河,通过他的有情之眼,看到世间百态,看到爱,看到美,看到智慧……

写二流的小说,还是写一流的散文?我选择了后者
/
/
/

江河的旋律动听,散在四方

1、形散而神不散

中国现代作家李广田先生说:“诗必须圆,小说必须严,而散文则比较散。若拿比喻来说,……至于散文,它就像一条河流,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

《江河旋律》这本作者的自选集,汇选了他平生作品的三大类——美文、杂文和变体——的代表作。如奔腾的江河一般,书中的人、物、情、景,稍有感触便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地运笔挥洒在书页上。

时而细笔勾勒闰中秋,华苑看台赏月的情景,“夜色如雪,化中夜为黎明,这时,月重新磨洗……只有美;美走过去,落下来,草上霜华四溅。”感情抒怀;时而浮翩联想手患恶疾,不停访治的画面,“于是,这只手好黑,黑得很邪恶。每天看见别人比我多一只手,心里嫉妒得要死。嫉妒绝非美德……”人生探讨;时而侃侃议论消失了的红羽毛,“有学问的人坐在办公室里摇头晃脑,认为全台湾八百万人,每人出一块钱就是八百万元……社会公益不能光靠穷人出钱,要靠有钱的人出钱。”评语言志。

一篇篇文章似江河点滴漫步天上地下之间,可以写风土人情,现往事回忆,继历史典故,发人生寄语,各自生发开来,然后倾泻而下,抒发笔者的真实情、真实感,落笔似不经心,然则真情却贯穿于中,轻扣心弦。

写二流的小说,还是写一流的散文?我选择了后者
/
/
/

江河的旋律奏响,叮咚抒情

2、情述于景,形于言

《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法郎士在《生活文学》的序言里说过:“为了真诚坦白,批评家应该说:'先生们,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我所讲的就是我自己'。"但凡言语,书写于笔落在纸上,就有它的观赏性,或者是述于己,或者是述于人。作者借笔触描绘他所看见的社会生活,写出自己心绪的起伏波涛,再由后来看到的人感同身受。

“粗茶细吃,细茶粗吃。”在《茶与心情》这篇美文里,王老借茶叶这一意象写出喝茶的门道,“酒使人喧闹,茶使人安静”、“日子多了些甜美,茶的回甘里有生活的回甘。”往深处再寻,却能看到对于茶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其源远流长内心抱有的态度与欣赏;

“我们像蛋糕一样被切开了,但是我们不是蛋糕,我们有意志。我们相信抗战会胜利,就像相信太阳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失楼台》里的堡楼坍塌了,这个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家园的象征,因为避免战火的波及,在一夜之间悄无声息地堆散在地上……堡楼不仅仅是井院里堡楼,它还是守护家园抵御进攻的防线;它也象征着我们无数人的信念,象征着一直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堡楼,永不倒塌。就像王老相信太阳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一样,现在的我们内心有如此信仰。

野柳湖边,一尊立着的铜像登上了社会头条新闻的版图,这都是因为在《头条新闻,匹夫有责》这一杂文里,政府相信风俗之厚薄系于一二心之所向,王老也相信以身作则能够移风易俗。可后来显现的却是无数的孩子学铜像人救人溺亡的行为,枉顾家长的叮嘱。社风的风俗不能靠一时的标榜来改向,最后的最后,人们都知道了这个道理。

王夫之在《夕堂水日绪论》里言:“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寓意”即融情于景,让景中带有画面感,字里行间有灵有性,王老通过一系列的物事描绘出他所看到的景,传递他所感到的情,由此及彼,读之无不感慨。

写二流的小说,还是写一流的散文?我选择了后者
/
/
/

江河旋律中的真与幻

3、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概皆“真、诚”都是作者的真性情,他在自己的天地间挥磨泼洒,如实地反映自己的客观感受和真实世界。可文学世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王老以社会生活为素材,素描构建出心与物契合的书中世界,是为“幻”。

美文《与我同囚》里理发店的小姐和“我”一同出现在理发的镜子里面,看着灰蒙蒙的镜子,看着镜面上出现的头颅,“我”陷入狂想,一阵乒乒乓乓,结束狂想,回到现实,我们依然被规矩的镜框套在方寸比例之间……

进士第的时代虽然过去,但是却留下了令人唏嘘的二先生求学故事……在进士第的宅院里,一篇《哭屋》,写尽“我”入学时的所有见闻,伴随着背诵《琵琶行》时发出呜咽声音的书屋,是不是二先生的哭声到底无处证明,可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离开了,后行者手里还握着一把种子,撒下去,老天会让它长出来”。

写二流的小说,还是写一流的散文?我选择了后者
/
/
/

庄子曾言“生有涯而知无涯也,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现如今我们可翻阅到的书籍浩如烟海,不能争一夕长短、不经挑选就大读特读;也不应干脆“解放双手”,让脑子空空如也。正如王老在书里所说:“

读文章,犹如‘吃书‘。诗可以细品,小说可以大嚼,散文则如零食,乘兴随意。”

读王老的这本文集,自是应该乘兴所至,无关乎文式体裁的不拘一格,只细琢磨文字,品读字里行间透出的历史风云变幻、人生哲思和汨汨情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