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读书人才能体味到王国维说的“读书三境”?

深山一居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境应该是心境。要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刚开始必然是辛苦的,孤独的,要经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要承受看不到收获和成功的痛苦。所以第一步一定是贵在坚持,在坚持中不断修正你的方法和方向,世上没有轻易的登顶之路。

第二境应该是乐境。如果只是不停的读,不停的做,可以使你收获技巧和经验,但是并不能提高你的境界,使你高明。皓首穷经,到老书呆子;照搬前贤,终究是匠人。在度过了早期探索的痛苦之后,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和道路,但还需要有强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能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为了事业、学问奋不顾身,使它们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这是生命的大欢喜、大愉悦。

第三境应该是化境。艰难的探索,不懈的追求,一定能够使你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吗?并不是的。还需要超脱和创造,否则往往还是会落入前人的窠臼中,大事业和大学问更无从谈起。前期的努力已经使你收获了很多,超脱的契机也往往蕴育其中。这时候你需要提高你的眼光和境界,不可只是埋头苦进,还要会回过头来,对你的所学所为进行梳理,在其中发现创造的星星之火。

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以上是我的理解,希望你也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能够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


乐脆君35号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等普通人可能终生也达不到“读书三境”,但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个人观点,说错勿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把晏殊《蝶恋花》、枊永《凤栖梧》和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名句撷出,化为“读书三境”,使得后人特别是有理想的读书人引之若鹜。

个人理解,第一境界为立志高远,渴求理想,饱尝孤寂;第二境界为艰苦奋斗,执著践行,百折不挠;第三境界为大彻大悟,水到渠成,实现理想。三个境界相互贯通,相得益彰。坚持三境界固然不容易,但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三种境界并不是不可能的。

什么样的读书人才能体味到王国维提出的“读书三境”?个人认为,是那些把读书当成了信仰、追求和事业的人,通过读书形成的博学经世知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么理解,曾国藩、陈寅恪、马寅初、钱学森、邓稼先、季羡林等等饱学之士都体会并实践了“读书三境”。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人物陈独秀、瞿秋白、博古、张闻天等人,他们在中共党内曾担任总书记、临时负总责,均身居高位,大多怀揣文人情结,颇具书生本色,他们有理想情怀,受经世济民之心牵引,他们被人惋惜,引人缅怀,让人敬仰,令人唏嘘。其人生经历和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绝非“读书三境”所能涵盖。

对我等普通读书人来说,通过读书悟出真理,引为实践,修身齐家,教化后人,也不啻体会和实践了“读书三境”。


白云雁水


何止三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