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儿女进城居住的老人,为什么很多还是选择回农村养老送终?

贵州茶二哥


谢谢给我一个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认为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就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目前城市化率50%-60%之间,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化国家要到达80%左右的城市化,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有条件的农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拥有了立足的条件,父母年纪大了为了尽孝接父母进城同住,成了很多家庭的相同选择。

就像提问里所提到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1.生活习惯不同

吃的软硬不同,穿衣打扮欣赏不同,卫生习惯不同,老人要早睡早起,年轻人要晚睡晚起等等

2.观念不同

以前在农村父母起早摸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大,孩子没有长大成人,啥都依赖父母,啥都听父母,孩子大了,在社会上有立足的实力了,有自己的一套观念,而父母一直有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冲突就来了。

3.生活环境的大转变相当不适应

以前在农村,多逍遥自在,有农活就干,没农活就在田间地头瞎转悠,路上随时碰到得就是街坊邻居,男人们就抽烟唠嗑,女人们就做做手工八卦哪家哪户媳妇又不孝顺啦,哪两个有绯闻啦等等。邻里之间是有沟通的,有人情的,有温度的,当然也有吵闹之类的事,不可避免。可城市里,人口密集,比农村人多多了,车水马龙,商业配套完备,年轻一辈觉得太好了,可是老人觉得在这茫茫人海中,竟然99.99999%的人都是陌生人,聊天唠嗑的人都没有,连同一楼层的隔壁邻居都形同陌路,招呼都不打,出去碰到邻居微笑的打个招呼,别人不是爱理不理,就是冷漠的不理人,或者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让老人们很是不理解,在老家为人处世不是这样的呀。出去遛弯儿散步,人倒是多,可谁也不认识。去超市买东西有些现代化的东西自己不懂,坐车不识字,认不得路……让老人们很是受伤,感觉自己没用了,落伍了。有些知心话没人倾诉,自己的老朋友在农村,没法见面聊。

4.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不管孩子多大了,自己是主心骨,一家之主。现在是孩子成家立业了,有老婆,孩子了,也可能孙子都上学了。婆媳关系历来不和谐的偏多,这也是他们想回农村的原因之一,父母来到城市表面是孝顺,(也有孝顺的因素)更多的时现实的考虑,免费的保姆(可能有点难听),菜有人买,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孩子有人接送,而且不担心这保姆有外心。父母任劳任怨的干。孩子回家就葛优躺!还说自己很累,可孩子知道父母累吗?想过父母的不适应吗?就觉得自己把你们弄到城市里来享福来了,你们知足吧!

5.乡土情节

人一旦上了年纪,就念旧,想回到自己的老家故土,故乡的山,故乡的云,故乡的空气都是那么香醇,我要回家!!

主要的就是这些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我是农村人,我体会得到一些!





想有一个2亩的花园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很多农村老人长期生活在农村,过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突然进城,会有很多不习惯,比如洗澡不方便啊,不能随便邻里串门啊,饭菜不合胃口啊,等等,会觉得城里没有农村那样自由自在。第二个就是很多农村老人都有一种人老了,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一种传统思想,生在农村,就得回到农村。


土家阿杰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认为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老人随子女本是好事,避免了有病有灾不在身边的牵挂,老人最大的快乐,无非是子孙满堂,含饴弄孙,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多好。

但实际上,老人到一个陌生环境,很难有知心朋友,或者熟悉的好朋友,即使有老人在一起,毕竟听力、视力都没那么灵敏了,加上语言障碍、反应也慢,怕人家笑话,心理上总是没那么轻松。

另外,家庭中代沟问题,两代人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对子女的教育,都会有很多冲突,跟女儿在一起要好一些,跟儿子媳妇在一起会更加敏感,总也不会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老年人适应能力相对下降,到一个全新环境,重新适应学习,那也是很辛苦。

最主要的还是钱的问题,老人跟子女在一起,一旦生病,费用总比乡下要贵,虽然说医疗条件好,但是人老了,各种慢性病痛一时难有好转,不但帮不到子女,还要给他们添麻烦,这是老人最不愿意看到的。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还是在自己的主场上,活的轻松,住得踏实自在。

我自己的父母曾经跟我们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口头语就是:我们千万不能生病,在上海我们可生不起病。就是因为怕给我们添麻烦;怕治病花钱太多;他们听不懂别人的话,有时候听懂了,也就是简单的打个招呼。整体感觉很寂寞,不如在自己家舒服。

所以,依从他们的选择,是对他们最大的好,没必要强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